從「爆款」到「冷門」:改革開放四十年大學熱門專業的興起沉淪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間,身邊的許許多多都在不經意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學專業也經歷了從“爆款”到冷門的此起彼伏。“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四十年間,大學熱門專業都經歷了哪些變化?

20世紀70年代的高考:改變一代人的命運

“文史哲”數理化”等基礎學科受歡迎

1977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恢復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製度,這次考試給了無數人改寫命運的機會。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馮侖曾回憶自己1977年參加高考的情景時這樣描述:“我借了輛自行車,騎著車跑到建國門的二十六中考場。當時考場的課桌都是破破爛爛的,桌面高低不平,有時一寫字就把考卷戳出一個洞……那場高考確實改變了一代人的命運,也是國家用人選拔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從“爆款”到“冷門”:改革開放四十年大學熱門專業的興起沉淪

對當時的大學生而言,最熱門的專業是“文史哲”“數理化”等基礎學科專業。據悉1977年恢復高考時,廈門大學文科錄取的平均分最高的是中文系,其次是歷史系,理科錄取分數最高的是數學系。

1978年參加高考的證監會主席肖鋼在接受鳳凰衛視一檔欄目採訪時透露,他的高考志願是中文,原因是“那個時候中文比較吃香而且自己也喜歡”。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如今就職於中央某部委的鄭林說:“當時文史哲是大熱門,光我們班就有幾個省的文科狀元。”

20世紀80年代的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財經專業“大火”

上個世紀80年代的高考錄取率很低,高考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分之差淘汰萬人之下。

由於我國的“四化建設”方興未艾,經濟人才極缺。財經專業的畢業生分配大都去了銀行、審計等待遇優厚的部門。很多財經類的專科學校都高出本科分數段招生,不少考生衝著畢業後的工作去向,寧可放棄其他專業的本科學歷也要選擇財經專科,財經專業熱度可見一班。

從“爆款”到“冷門”:改革開放四十年大學熱門專業的興起沉淪

20世紀90年代的高考:不再高不可攀

對外貿易、國際貿易等專業走紅

上世紀90年代初,高考仍是考生尤其是農村考生改變命運軌跡的重要途徑。不過從1995年到1998年間,大學生的光環已不再像90年代初一樣那麼高不可攀。1999年高考開始擴招、實行“3+X”的高考模式、考後填報志願。同年全國高校招生人數在1998年208萬人的基礎上激增了22萬人。

當時我國實行一系列外貿體制改革,外匯體制改革和啟動入世談判。對外貿易、國際貿易等和和“國際”沾邊的專業又取代了財經專業,成了最熱門的專業。儘管專業錄取分數屢創新高,但分配去向也讓人“眼紅”,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大都進入與涉外經濟有關的領域,如國有大型的經貿企業,外資銀行或大的跨國公司。

曾有教育專家用“不上北大上外經貿”來形容,“高考成績全省前幾名的學生不上北大上外經貿不足為奇”。國際貿易、國際關係等專業被看作皇冠上的明珠。

從“爆款”到“冷門”:改革開放四十年大學熱門專業的興起沉淪

21世紀00年代的高考:大學生已不再是天之驕子

法律、計算機專業被“追捧”

這一時期,法律、計算機專業被看好,也有深刻的時代背景。

隨著中國依法治國進程的加快,律師事務所、公檢法等單位都需要大量的法律人才。社會需求反向刺激了法律專業的熱度,幾乎所有的文科大學都開設了法律專業,導致當時錄取分數也比最低投檔線高很多。

幾乎同時期,搜狐、百度、阿里、騰訊等一批互聯網巨頭陸續崛起,互聯網浪潮在國內興起,計算機專業受到廣泛追捧。據悉高峰時期,信息技術和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數量,佔全國所有理工科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

不過由於熱度持續走高,畢業生數量持續飆升以及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的飽和,法律、計算機等專業畢業生到就業時並不像當初報考時那麼樂觀。有數據顯示,中國政法大學2006級法學專業畢業生畢業後從事本行的只有13%。而北京交通大學2006級法學專業104名畢業生中,只有3人從事政法工作。

從“爆款”到“冷門”:改革開放四十年大學熱門專業的興起沉淪

21世紀10年代的高考:不是唯一出路 選擇更多

當下專業“新貴”: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網絡安全等

2017年6月在人大附中高考考點,除了當年參加高考的學生和送考的家長,還有一些特殊的志願者,他們與很多高考學生同齡甚至同班卻並沒有走進考場,而是高中畢業前就規劃了另一條道路——出國留學。高考的的前夕他們已經確定好了要上的國外大學。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大關,同比增長11.74%,持續保持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地位。申請國外大學,成為越來越多考生和家長除高考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與次同時,高考錄取率繼續保持高位,山東2017年高考錄取率為84.95%,較上年上升2.8個百分點;江蘇2017年累計錄取各類大學新生30.34萬人,總錄取率91.91%,均創下歷史新高;與上世紀相比,高考不再高不可攀,“怎麼上好大學”才是多數人關注的重點。

這一時期的專業設置與過去相比也明顯不同。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網絡安全等一批新興專業開始進入人們視野。互聯網公司相關專業用人需求暴增,薪資待遇也是水漲船高。工科專業畢業生像當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生一樣遇到了發展的“藍海”。激增的市場需求也倒逼越來越多高校對接企業開始合作探索培養適應企業和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以人工智能專業為例,今年3月南京大學發文正式成立人工智能學院一度引起各界廣泛關注。有數據統計中國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高校已有30餘家,不過高校佈局人工智能相關專業時間均是從近兩年才開始發生。

從“爆款”到“冷門”:改革開放四十年大學熱門專業的興起沉淪

高考熱門專業“三四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讀時的熱門到畢業時可能變成了冷門,而某些曾經不被看好的專業,也有可能異軍突起成為“新寵”。大學專業設置往往跟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專業選擇不僅要緊跟當下,還應看清趨勢。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劉海峰建議認為,專業冷熱不是恆定的,如今時代發展變化飛快,未來機遇難以預測,考生在選擇報考專業時,不僅要看專業名稱是否新穎動人,更重要的還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和專長。

綜合:

浙商觀察

中國教育在線高招報告

《高考熱門專業變遷:未來難預測,適合才最好》作者: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 劉海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