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15年醫療投資邏輯首曝光:聚焦創新藥與基礎醫療服務

“現在,有一定資質的創新藥物企業都在找融資。”弘毅的醫藥投資團隊最近很是忙碌,一口氣看了幾十個創新藥類的項目。

被渲染為史上最難募資、融資年的2018年,醫療健康領域卻逆勢發展,開始複製美國醫療健康市場近20年來的輝煌。政策利好不斷釋放,國家頻頻鼓勵創新藥的註冊和使用,港交所允許無收入、無利潤的生物醫藥公司上市。在港交所2018年4月舉辦的生物峰會上,來了200多家躍躍欲試的企業。2018年6月29日,天境生物宣佈完成C輪融資,金額2.2億美元,弘毅投資領投,也是此次唯一一個在董事會獲得席位的投資者。天境生物是聚焦於腫瘤免疫和自身免疫病治療的創新藥物研發的企業。

這是弘毅投資在創新藥領域的再次落子。至此,弘毅在醫藥領域已經出手投資了13個項目,投資總金額約50億人民幣,打造了包括先聲藥業、石藥集團、康臣藥業、滇虹藥業等在內的行業領先者。如果加上器械和醫療服務領域,弘毅在醫療健康領域已投資20個項目,投資金額約百億元人民幣。

弘毅15年醫療投資邏輯首曝光:聚焦創新藥與基礎醫療服務

弘毅投資董事長趙令歡

“弘毅投資十幾年如一日地看好健康產業,作為可以深耕、精雕細琢、從而賺取回報的投資領域,有百折不撓支持石藥轉型的故事,有幾度攜手先聲、彼此信任故事……我們在這一領域做了很多投資,總體來說十分成功,未來還將繼續聚焦,而聚焦的做法是大量地投、長期地投、不斷地投。”弘毅投資董事長趙令歡坦率地描繪出了未來的著力方向。

本輪醫療領域政策與資本的雙向利好,如何抓住醫療結構改變帶來的契機,找到適合生存的細分市場,短時間內連連揮動魔杖?近日,弘毅投資董事長趙令歡及醫藥投資團隊接受了投中網專訪,以創新藥為切口,首度曝光了弘毅投資15年來醫療投資的底層邏輯。

時勢

至2018年,弘毅投資管理資金總規模已超過720億元人民幣,投資企業資產總價值近2.9萬億元。

遵循“行業專注”的投資鐵律,弘毅投資對醫療健康產業的關注,可徑直追溯到2003年公司創立之時。當時,弘毅投資從99個行業裡篩選出10個適合投資的重點行業,又從10個重點行業中確定兩個專注行業,醫藥就是其中之一。

弘毅15年醫療投資邏輯首曝光:聚焦創新藥與基礎醫療服務

先聲藥業上市

弘毅投資最初為人所知的醫療投資案例是2005年投資先聲藥業。彼時,初生的弘毅投資僅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向市場證明了選擇企業的眼光與幫助企業走向資本市場的能力。2007年4月20日,先聲藥業登陸紐交所,每股定價14.50美元,得到了華爾街的認可,收市時市值漲到了9.06億美元。這也創下了當時亞洲最大規模的醫藥公司IPO紀錄。

弘毅15年醫療投資邏輯首曝光:聚焦創新藥與基礎醫療服務

2007年6月,弘毅投資入股石藥集團

2007年,弘毅投資在醫藥投資領域踏上了國企改制之浪。當年6月,接棒登場的石藥集團,如今看來已是中國Buyout(併購投資)領域的經典之作。2007年,石藥集團還是一家抗生素和維生素C產能全球第一的原料藥企,其毛利的81%來自原料藥。弘毅投資幫助企業成功改制,並制定了向創新藥轉型的戰略方向。與弘毅投資攜手的8年間,石藥完成了華麗轉身——其創新藥、專利藥、品牌藥的利潤貢獻從2007年的19%上升到92%,資本市場也對轉型予以極大認可,目前石藥集團市值已達1400億港幣。2018年5月4日,恆生指數宣佈將石藥集團納入為恆生指數成份股,成為唯一一家藍籌醫藥股。

隨後,弘毅投資陸續投資了康臣藥業、滇虹藥業、鴻翔一心堂、柏盛國際等項目;2014年10月,成立了專注於醫院投資與管理的弘和醫療服務集團,並在同年併購上海最大民營醫院——楊思醫院。在2017年3月弘和仁愛香港主板上市的新聞發佈會上,趙令歡解密了弘毅在基礎醫療服務領域投入的思考,“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不斷提高、收入不斷增加,但基礎醫療服務還不夠,我們的目標是打造高質量的基礎醫療,打造老百姓身邊最好的醫院。”

資本來勢洶洶,競爭也如影隨形。至2017年,中國醫療健康領域有91支基金完成募資,披露募資金額約290億美元,同比增長近64%。

同行相爭,喜歡用概率和賠率來計算投資的成敗。VC出手,如果賠率很高,概率就可以低一些,但PE大體量投資加穩健回報的要求,就必須找到化解風險的方式。弘毅投資需要破局,要訣可能仍在其一直擅長的“把握大勢”上。

2017年,《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實施方案》發佈。當嗅到了大背景下藥品零售行業整合的機會時,弘毅投資的投資邏輯變得清晰起來:藥店除了是線下渠道,更是大健康生態圈的入口,國內藥品零售行業連鎖率和集中度都不高,亟待整合。

2017年10月,弘毅投資即聯合基石資本向蘇州全億健康藥房連鎖有限公司注資數十億元,成為其第二大股東。全億健康成立不足兩年,此前已收購了南通濟生堂、常州中誠大藥房等數家藥店的股權,成為一匹黑馬。在補足“彈藥”後,這家公司又迅速揮師西南,一口氣將四川巴中怡和藥業、成都芙蓉大藥房、宜賓天天康、成都樂源堂、成都寧豐等5家連鎖藥店收入麾下。

截至目前,全億健康旗下控股的藥房門店數量已超過2000家,營業額超過60億。其營業階段性成果已經驗證了弘毅戰略邏輯的可行性,“滾雪球”效應初顯。

另一端,醫院投資管理平臺弘和仁愛也佈局初現。2018年7月10日,弘和仁愛宣佈收購廣廈醫療75%股權,而廣廈醫療旗下擁有金華廣福醫院、東陽廣福醫院、永康醫院。此前,弘和仁愛已在浙江併購了建德中醫院和慈溪協和醫院,加上2014年併購的上海楊思醫院,在長三角地區醫院數量達到6家,床位管理規模達到3000張。

醫院和藥店是面向消費者的端口,也是最重要的醫療數據來源。至此,弘毅投資在兩點上皆有落子。接下來,弘毅可以“在醫院和藥店提供的數據庫的基礎上,更精準地去看投什麼藥、器械,提供哪些針對性的具體服務”。

刀刃

2017年4月,弘毅投資入股總部位於舊金山的納斯達克上市生物製藥公司FibroGen,該公司的核心研新藥Roxadustat(用於治療慢性腎病貧血)和Pamrevlumab(用於肺纖維化和胰腺癌治療)在業界備受關注。從資本市場表現來看,公司股價從弘毅投資時點的20多美元,已經上漲到了目前的60多美元。而弘毅投資正運用其中國經驗與資源,積極協助FibroGen新藥在中國市場落地。

這是弘毅投資首次出手海外創新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其現階段的投資眼光和決斷力。

過去幾年,生物醫藥是投資機構和資本市場關注的熱點,但“找到一個適合PE投資的標的是比較難的。”生物藥項目沒有進入市場銷售的產品,沒有利潤,市場前景不穩定,早期項目的投資額度也和PE的常規操作規模有差異。

到了2017年,海歸研發人才到位,行業趨於成熟,政策鼓勵、資本利好,屬於PE的大額投資的機會才湧現出來。未來,弘毅投資會把更多精力放在“尋找創新藥和有創新能力的傳統藥企上”。

市場廣闊,四處都是機會。中國社會對創新藥的需求已可用“驚人”來形容:人口老齡化趨勢下,慢性病患者不斷增多,僅糖尿病患者就超過1億人,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則更多。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在上升,每年發病人數超過800萬,死亡人數超過200萬。這些都促生了新藥品的需求。

但資本不會給投資者來回探索的空間。此刻做創新藥投資,最忌諱沒有方向、茫茫行舟,把大量時間和資金都消耗在不同戰線。

幸運的是,長期的專注讓弘毅投資團隊具備把廣泛的問題變得垂直而收斂的能力。它找到了“迎刃而解”裡的“刃”——吃透科室。常規醫療投資常以藥品、器械、服務為劃分,但弘毅投資過往的投資經驗讓它意識到,要深入瞭解某個疾病領域,才知道患者需要什麼藥、什麼器械、什麼服務。

“吃透科室”,歸根結底是以“人”為核心,關注人的需求。

舉例來說,弘毅投資在2008年投資康臣藥業。康臣藥業創立30餘年來一直專注於腎病領域。其代表產品尿毒清顆粒,是國內首個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的中成藥。另一個代表產品益腎化溼顆粒,則是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的中成藥。而FibroGen已進入三期臨床的口服貧血藥產品,則是近幾十年來全球範圍內第一個腎病貧血領域的創新藥。

顯然,對於腎病領域的長期積累,幫助弘毅投資團隊更好地做出了投資FibroGen的決定。

弘毅15年醫療投資邏輯首曝光:聚焦創新藥與基礎醫療服務

天境生物團隊

出手天境生物,則源於弘毅投資在腫瘤及免疫系統疾病領域的積澱觀察。天境生物在靶點生物學、抗體分子工程研發及轉化醫學研究上具備優勢。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0個在研生物藥,並與包括Genexine、MorphoSys AG、輝凌醫藥在內的生物技術公司和全球製藥企業,以及包括藥明生物、泰格醫藥等在內的頂尖藥物研發外包公司開展了合作。

以“人的需求”的思考方式,讓弘毅投資的醫療投資變得專注,並在不同板塊之間迸發協同作用。豐富的經驗和對行業的深刻了解,也使得出擊更為精準。

以投資FibroGen和天境生物為例,弘毅投資選擇創新藥企業時有兩條關鍵標準:其一,portfolio(投資組合)需要豐富,pipeline(產品架構)裡包含多個在研藥物,可以對沖單一藥品面臨的市場不確定性風險;其二,pipeline裡有少數產品具備很高的想象空間。

符合這兩點標準的創新藥企業,才能夠支撐起大型PE動輒數千萬、上億美元的投資規模,同時也便於市場對企業作出估值。

通過資本市場進行“價格實現”是PE的重要生存基礎,同時也是給予企業更廣闊發展空間的合理方式。一家民營企業從發展到上市,跨度和難度都很高,而在A股、H股上市都並非輕而易舉,諸多國際收購基金都在此遭遇難題。這正好給弘毅投資留下了發揮空間。

共生

投資的過程,無論多麼複雜,本質都是一單買賣。成敗與否取決於買入時價值是否被低估,這要求投資者必須具備憑藉不完整的信息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而只有和企業家充分對話,對行業、項目有深刻的認知,才敢作出判斷。“創新藥企業的企業家,多數是科學家出身。只有你能從科學的角度和他對話,他才會比較尊重你,你也才能得出一個合理的估值。”

在弘毅投資看來,價值更為長遠:投資不是一錘子買賣。企業最看重的,是投資者未來提供增值服務的能力。

2006年,趙令歡在弘毅投資先聲藥業的簽約儀式上這樣提到,“弘毅投資和先聲藥業是一場戀愛,我們是合作伙伴,不是收購與被收購關係;先聲管理層能力很強,弘毅投資依靠他們實現共贏……”

此後的事實行動證明了這不是一句空話。2013年3月,弘毅投資再次攜手先聲藥業,啟動私有化進程,同年12月完成了這一當時中國醫藥行業規模最大的私有化交易。此次投資於天境生物,也與先聲有關——天境生物的創始人及CEO臧敬五博士曾任先聲藥業集團首席科學官,多年的相識與默契,讓企業與弘毅投資團隊的溝通與互信的建立尤其高效。

弘毅投資一再強調自己是“增值服務商”。在過往案例中,這一邏輯常常體現為四點:一是讓核心管理層持股;二是改變原有管理體制,建立新的決策、激勵機制;三是幫助企業增強資本市場能力;四是幫助企業走向國際市場。

具體到創新藥企業來說,弘毅投資突出的優勢是資本市場的豐富經驗和跨國整合資源的能力。通過先聲、石藥等案例,弘毅投資熟悉醫藥行業的資本運作,也建立了很好的資源網絡,可以幫助企業對接資本市場。

2018年,弘毅投資想要尋找更多“真正的價值窪地”。這樣的機會可能在國內,也可能在海外。VC出海已成趨勢,海外標的“往往擁有很好的產品,估值則比國內低”。但投資這樣的項目,必須具備幫助項目落地中國的能力。

在FibroGen之前,弘毅投資於2010年投資於新加坡上市公司柏盛國際,這是世界第四大的心臟支架公司,銷售覆蓋歐洲、日本、東南亞和中國,弘毅投資積極協助了企業在中國市場的落地。公司目前在中國佔據了20%以上的市場份額。

在“引進來”的同時,一些中國本土創新藥企也已經具備了“走出去”的能力。石藥集團、先聲藥業等企業生產的藥品,在全球範圍內也具備優勢。“弘毅投資正在積極地探討這些藥品license out(授予國外公司產品開發許可權)給美國大藥企的機會。”趙令歡說。

1.本文為投中網原創,未經許可不準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和作者,違者必究。

2.投中網每日分享PE/VC圈重磅新聞,內容涵蓋PE/VC行業熱點、突發新聞、投融資事件、前沿人物心路、創業圈動態等業內最新信息。關注投中網即可獲得每日精華內容推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