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不甘「打醬油」,「戰鬥內閣」強力換馬暗藏多少玄機?

赖清德不甘“打酱油”,“战斗内阁”强力换马暗藏多少玄机?

2018年6月2日,中國臺灣,“行政院長”賴清德視察臺南水情,並向市民喊話不要恐慌不要貯水。聯合報系-東方IC

楊晶華

颱風犯臺之際,討論多日的臺“內閣”改組最終成型。臺“行政院長”賴清德於7月12日公佈了“內閣”改組名單,7位首長之職遭到換將,其中“內政部長”葉俊榮轉任“教育部長”、“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接任“內政部長”、吳宏謀任“交通部長”、蔡清祥任“法務部長”、蘇建榮任“財政部長”、陳其南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民進黨籍不分區“立委”谷辣斯·尤達卡(Kolas Yotaka)任“行政院”發言人。

此番內閣改組是賴清德2017年9月上任以來一波最大幅度的人事變動,向“戰鬥內閣”轉型的意圖比較明顯。

由微調至大刀闊斧,複雜因素助推 “內閣”改組

賴清德上任之初,並未在人事安排上大刀闊斧,僅進行了微調,與外界傳言的民進黨欲以賴清德為中心打造“戰鬥內閣”的說法大相徑庭。而選擇在此時刻大動作啟動“內閣”人事更迭,主要受到幾個方面因素的影響:

一是按照慣例,“一朝天子一朝臣”,新“閣揆”時代的開啟,大多伴隨新團隊的重組。尤其自2000年以來,“內閣”人事呈現高度不穩定態勢,臺當局大多采取“短線操作”套路,因應短期需求。賴清德去年9月上任時,除了“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秘書長卓榮泰及“國發會主委”陳美伶、“金管會主委”顧立雄為新任外,其餘“部會”首長全部留任。可見,賴清德上任後的“內閣改組”並未完成,起初微調只是權宜之策,暫時之舉。任職期間,“內閣”異動的傳聞也一直屢見不鮮,此次的人事調整是“賴內閣”正式啟動的改組程序。

二是臺當局執政問題層出不窮,部分首長的適任性爭議不斷。葉俊榮在“內政部長”任內,被詬病既未提升行政程序的正當水平與民主參與度,也未積極與多數民間社運團體進行有效溝通,更在許多問題上處理欠妥,如日趨增加的土地徵收爭議,役政、宗教事務狀況百出等。而“教育部”在“拔管(管中閔)案”即拔除臺大準校長管中閔上已折損兩位“教育部長”,前“教育部長”吳茂昆上任40天就掛靴而去。“拔管”已演變為荒誕鬧劇。另外,原“交通部長”賀陳旦上任以來也一直爭議不斷,尤其連續爆發臺鐵爆炸案、大陸游客火燒車案及蘇花公路輸運危機案等。“內閣”運轉失靈,臺當局急需通過“換血”以緩衝民怨。

三是重組“戰鬥內閣”,全力備戰選舉。由於民進黨執政乏力,已嚴重拖累選情,即使一直以民進黨利益為重,復仇打壓國民黨,許多選區選情也已拉響警報。在臺北市,由於“綠白”分手,民進黨籍候選人姚文智與柯文哲、國民黨籍候選人丁守中形成鼎立之勢,丁守中民調領先;在新北市,即使民進黨徵召“天王”蘇貞昌,並炒作文大宿舍事件意在“封侯(侯友誼)”,也並未對侯友誼的看漲選情造成致命傷害;而在臺中市,紅黑派合力“挺藍”的態勢也給予施政不佳、尋求連任的民進黨籍市長林佳龍施加了巨大壓力;尤其令民進黨焦慮的是,在鐵票區高雄,國民黨籍候選人韓國瑜從“初選黑馬”變“選舉颱風”,吹動民進黨穩如泰山的選情,並有望成為傳奇。年底的縣市長選舉被視為2020年大選前的中期考核,民進黨重組“選舉擺中間,民生放兩邊”的“選舉內閣”,期望通過政策導向和經費運用全力替民進黨選情服務。

“新內閣”政治色彩強化,“戰鬥內閣”儼然成型

對於此次人事大換血,賴清德表示為了配合執政節奏,第一階段是迅速規劃各種建設跟改革,所以有關的法律都用急行軍的速度完成,改革、規劃都到位;第二階段是落實執行規劃,但從“內閣”改組方向、特點可見,“新內閣”政治色彩強,並非所謂的“事實內閣”,而是“戰鬥內閣”。

一是政治酬庸與派系妥協。此次“內閣”改組人員多為新潮流系,吳宏謀更是繼“勞動部長”許銘春、“交通部政務次長”王國材,“衛福部政務次長”何啟功後,第四位“入閣”的陳菊人馬。發言人谷辣斯·尤達卡也由新潮流系總召“桃園市長”鄭文燦推薦。賴清德與蔡英文辦公室秘書長陳菊均屬新潮流系。新潮流系勢力在此次人事變動中得到鞏固與加強。新潮流系在各級行政機構中掌管眾多要職,成為黨內護樁或牽制蔡英文的最重要力量,與蔡英文的關係微妙。在此次人事變動中,仍有蔡“下指導棋”的身影,“天下第一部”的“內政部”新任首長徐國勇為英系人馬,谷辣斯·尤達卡任臺北市小英之友會秘書長,兩人備受蔡英文的賞識與栽培。另外,因前“法務部長”邱太三與陳水扁或深綠不睦,此次卸任被質疑蔡當局向“深綠勢力”妥協。而對於“教育部長”一職,賴清德等高層原本屬意民進黨“區域立委”管碧玲。管碧玲屬“謝系”,曾任高雄市局處首長,一經“入閣”,還可化解因“第10屆‘立法委員’選舉區變更案”導致的高雄市地方“立委”減一席的爭議,但因考慮到管“入閣”會引發“立委”補選的不確定性,最終由葉俊榮轉任。可見,此次改組仍以平衡派系、政治酬庸為重。

二是以選舉思維指導,注重政治經驗與年輕化。此次“內閣”改組的人員考慮上更注重政治歷練經驗與政治攻防能力,一轉蔡英文上臺初始重視學者治政的方向,轉向“戰鬥”經驗豐富政務官治政的方向。徐國勇被稱為“最佳政府公關”,比學者更深諳政治。谷辣斯·尤達卡行事風格與徐國勇如出一轍,口才辨給,攻防能力強,原住民的身份還可帶來向原住民族示好的附帶利益。年輕化也是此次“閣員”人選的特點之一。谷辣斯·尤達卡僅44歲,“財政部長”蘇建榮57歲,可增加“內閣”的活力與戰鬥力。這都是在選舉思維、選舉至上的指導下進行的。

三是側重內政、經濟方向。此次“內閣改組”由賴清德主導,所涉部門都在其權限範圍之內,側重內政、經濟方向,並未涉及蔡英文負責的涉外事務、安全、防務範疇,如“外交部”“國防部”“大陸委員會”等。主要觀察點為,一方面蔡當局希望以“提振經濟,改造民生”為旗號,緩解執政危機,拉抬選情;另一方面蔡英文與賴清德關係微妙。賴清德仍是蔡英文在黨內的最大挑戰者,因此蔡英文審慎經營與賴的關係。根據臺相關規定,“行政院長”有責無權,已淪為“總統”的幕僚長,任命賴清德為“行政院長”既可以利用“賴神”的威望,安撫深綠,鞏固基本盤,也可以使賴忙於應對經濟空洞化、民粹主義盛行的複雜局面,使賴與其綁在一起,不得不努力為其綁樁。

下藥不對“症”,“戰鬥內閣”如何為民進黨解套?

此番“內閣”人事調整以選舉思維為指導,政治色彩濃,派系色彩重,並非對臺當局執政危機的癥結“下藥”,方向、路線的偏離使“戰鬥內閣”很難在解決“內憂外患”上取得效應。

一是無益於解決兩岸關係困境。蔡當局面臨的執政危機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承認“九二共識”,堅持“柔性、隱性臺獨”路線,使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引發的。蔡當局避重就輕,迴避兩岸關係問題,甚至利用鼓吹臺美關係升級,轉移兩岸關係危機的影響,並在此次人事調整中,僅在內政、財經、教育等“部會”職位上“拆東牆補西牆”,完全以政黨利益為先。選舉思維執政的狹隘格局,既不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也不利於內政危機的解決,並強化其“公器私用”的形象。

二是“閣員”適任性面臨考驗。選戰佈局式的人事變動,必引發各界對人員適任性的監督。由於“內政部”掌管民政、戶政、地政、警政、營建等大量資源,有望成為民進黨選戰的最大助力之一。因此蔡當局為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放置最重用的人,使葉俊榮轉任“教育部長”。但“教育部”面臨棘手的“拔管案”,並已經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不易解套。“教育部長”已演變為“高危”職位。葉俊榮是學者從政,坐穩不易。而徐國勇雖然選戰經驗豐富,政治攻防得力,但缺乏專業性與執政經驗的加持,是否能將“天下第一部”運轉好,也有待觀察。

三是蔡與賴同床異夢的關係成為隱患。從兩人的互動與人事安排等,可見兩人的心結並未解除。蔡英文始終防範賴清德的挑戰,而賴清德也並未放棄對“大位”的覬覦。當初,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一職,並非是蔡賴的“兩情相悅”。“行政院長”一職對於賴清德來說是一種禁錮甚至是燙手山芋,做得好是蔡英文執政得力,做不好負罪辭職,跌下“神壇”,實屬進退維艱的選擇。但賴背後有強大的新潮流系支持,而新潮流系也是蔡英文執政需要倚重的重要力量。蔡賴仍保持“面和心不和”的微妙關係,但在此次人事調整中,也可見賴的權限相對有限,並受到蔡的干預。蔡與賴同床異夢的關係也將成為執政危機,甚至是民進黨內部風暴的潛在因素。(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編王義偉 編輯嚴葭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