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BTQ+」,社羣正如何影響音樂消費?

“LGBTQ+”,社群正如何影响音乐消费?

“LGBTQ+”,社群正如何影响音乐消费?

6月9日,美國洛杉磯,距離演出開始還有3個小時的時間,超過10萬人就已經聚集在West Hollywood Park外開始排隊等候。

儘管大批防暴警察和直升機維持著現場秩序,但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主辦方仍決定提前關閉入場通道,這最終導致了約1000名已購票的歌迷沒有機會進入現場。

或許你已經好奇這究竟是哪位巨星的個人演唱會,或者是哪個大型戶外音樂節,然而這均不是正確答案,這場門票早已售罄,規模足以創紀錄的演唱會是“LGBTQ+”群體的Pride集會。

“LGBTQ+”,社群正如何影响音乐消费?

自從2015年,美國最高法院宣佈同性婚姻合法以來,屬於“LGBTQ+”群體的Pride集會就開始在美國各地相繼落地。此次盛會邀請了美國R&B女唱作人,曾獲格萊美獎提名的Kehlani參演,年僅23歲的Kehlani難掩自己的激動之情--在演出三天前,她通過Twitter向自己超過586000名的粉絲們表示:“我真的太期待在Pride上的表演了,就連彩排都非常激動!”

有了Kehlani的加盟,這次在LA Pride的演出也成為了洛杉磯西好萊塢地區48年來第一場門票售罄的演唱會。同時,Pride的活動負責人還請來了Icona Pop、DJ Wizz Kidd、Superfruit以及Kim Petras等藝人助陣。

對於LA Pride這場特別的音樂節,娛樂業律師Dina LaPolt認為“LGBTQ+”群體對音樂展現出了和其他群體一樣的熱情:“當一場參與群體主要為“LGBTQ+”的演唱會一度爆滿,並差點引發騷亂時,音樂產業應該瞭解到LGBTQ+群體應該具有和其他群體一樣的地位,他們的力量不容被忽視。”

正如LaPolt所說,“LGBTQ+”群體正在成長為音樂界增長最快,影響力最大的聽眾群體之一,他們對於音樂獨特的品味和長期忠實的支持讓很多音樂人和廠牌開始專門留意這個聽眾市場。流行天后Christina Aguilera就出現在了6月10日的Pride大遊行中,表達了自己對“LGBTQ+”群體的支持。

“LGBTQ+”,社群正如何影响音乐消费?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主流藝人公開宣佈自己屬於“LGBTQ+”這一群體:除了Kehlani以外,還有Hayley Kiyoko、Janelle Monae、Sam Smith、Troye Sivan、Tove Lo、Frank Ocean、Halsey、Sia、St. Vincent、Courtney Barnett和Years & Years frontman Olly Alexander等等在音樂界有著巨大影響力,演唱會一票難求的藝人。

在2017年尼爾森發佈的美國音樂產業報告中,“LGBTQ+”聽眾有著亮眼的表現:據統計,“LGBT”消費者去音樂現場的可能性比其他群體高出了11%,而他們也更多地展現出像“音樂幫助我更好地認識自己”和“去現場看喜歡的音樂人表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類似的積極態度。數據顯示,“LBGT”樂迷們去音樂現場的頻率高達每年16次,而52%的LGBT被採訪者表示他們在過去的一年參加過音樂節。

來自尼爾森音樂的Matthew Yazge對此總結道:“LGBTQ+是音樂產業不能夠忽視的聽眾人群。他們真的是非常熱情的樂迷,而且對於不同的音樂種類都表達出了強烈的興趣。”

“LGBTQ+”,社群正如何影响音乐消费?

△奧蘭多槍擊案件遊行

據調查機構蓋洛普的統計,2017年全美的成年人中大約有4.5%將自己定義為“LGBT”群體的一員。同時,關於“同性戀友好”一詞的定義也在近年來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非LGBT”的美國人開始公開支持“LGBT”群體,並積極地參與他們組織的各種活動。在“奧蘭多同性戀酒吧槍擊事件”發生兩年以後,大眾紛紛呼籲希望“LGBTQ+”群體能夠得在一個更安全更友善的社會環境下生活。

Craig Karpel是“LGBTQ”娛樂營銷公司The Karpel Group的創始人,他針對這一現象表示:“現在的‘LGBTQ’都在尋求屬於他們自己的一個社群,因為在這個社群之外發生過太多不幸,從而讓他們失去了安全感。這也是為什麼Pride集會能夠吸引這麼多人的原因--人們想要找到一個和他們的想法一致且能夠在裡面感受到愛與包容的大家庭。

在音樂產業變得更具包容性的同時,充滿爭議的局面也難免會出現。今秋將要在北美進行大型巡演的人氣歌手Troye Sivan不久前就因邀請變性歌手Kim Petras作為開場嘉賓而在粉絲群眾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因為Kim Petras曾在Kesha和Dr.Luke的性侵案官司事件中表示支持Dr.Luke。對此,Sivan和Petras都發布了聲明澄清了他們對此事的立場。同時,Sivan也承諾將捐出巡演的一部分收入給“LGBTQ”和反強暴的相關組織機構。

“LGBTQ+”,社群正如何影响音乐消费?

除了音樂人外,不少品牌公司也開始專門針對“LGBTQ+”這一群體進行宣傳營銷,例如這次Pride集會的主要贊助商阿拉斯加航空、Delta航空、Uber、百威Bud Light啤酒等等。

尼爾森的Yazge認為,現在的“LGBTQ+”文化已經不僅僅屬於“LGBTQ+”這一個群體,而是社會整體的“多元文化”的象徵,“不僅是‘LGBTQ+’這個群體需要一個代表,還有這個群體的所有朋友,家人以及這一整個多元的文化。因此,願意給‘LGBTQ+’群體提供支持的公司和企業也能夠得到比預期更大的回報。”

幸運的是,LA Pride這場差點引起騷亂的演唱會並沒有造成任何人員傷亡,而主辦方也於第二天在推特上發佈了道歉聲明,並宣佈未能入場的歌迷可以用門票進入次日的演出或申請全額退款。總之,這場爆滿的演唱會和主辦方專業從容的後期處理為所有行內人士提供了一個生動的案例,也預示著音樂產業即將進入一個“LGBTQ+”歌迷大爆發的新時代。

“LGBTQ+”,社群正如何影响音乐消费?

雖然場面接近失控,但西好萊塢的市長John Duran對於Pride慶祝集會在自己城市的舉行依舊感到自豪:“美國史上的第一次Pride遊行就是發生在1970年的LA。從最開始遊行者都要帶面具,到現在一個週末就有近35萬人的參與,這是令我們非常高興的事情。同時,附近酒店和餐廳的爆滿對於LA地區也是一次巨大的經濟推動,就連AT&T、Wells Fargo和迪士尼這樣的公司也認同了LA Pride參與者在如此集中的時間和空間內所爆發出的強大購買力。”

郵箱:[email protected]

“LGBTQ+”,社群正如何影响音乐消费?

招聘| 其實想加入我們很簡單,內文有方法論

“LGBTQ+”,社群正如何影响音乐消费?

商業| 全球最大音樂節背後的人

“LGBTQ+”,社群正如何影响音乐消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