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日本有高薪,但沒有「家」!3位中國學者放棄高薪、毅然回國!

有人追求安逸舒適的生活環境,有人追求薪資優渥的工作,有人追求名滿天下的赫赫聲譽……然而,

西安理工大學有這樣一群人,放棄了以上這些常人眼中的優越條件,毅然選擇回國任教,他們深藏功與名,紮根在教育第一線。他們是常人眼中的“傻瓜”,卻成就了自己的“祖國夢”!

歐洲、日本有高薪,但沒有“家”!3位中國學者放棄高薪、毅然回國!

餘寧梅:自己只想做好老師

提起《半導體集成電路》這門課程,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電子系的同學大概會“集體頭疼”,這本教材的主編是餘寧梅老師。這個名字對西理學子來說並不陌生,大家都知道,餘寧梅老師是一位學識豐富、認真負責、要求嚴格的老師。

1986年,餘寧梅畢業於陝西機械學院(現西安理工大學)的半導體物理與器件專業,1993年至1999年,她赴日本東北大學留學,之後在日本衝電氣公司任集成電路設計工程師。2001年,餘寧梅放棄日本優越的生活條件,毅然選擇回國任教,她說“因為找不到‘歸屬感’,即使在科研上取得成就,也始終沒有一種‘主人翁’的自豪感。”回到母校後的餘寧梅主動承擔起有關微電子及集成電路設計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十多年來,堅守平凡崗位。

餘寧梅老師擁有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及電路與系統雙學科教授的頭銜,

是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她先後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陝西省自然基金、教育部留學基金等國家及省部級項目7項、國際合作項目6項。迄今為止,已在國內外知名刊物及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10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0項。這一個個充滿“含金量”的數字足以說明她出色的專業成績。

雖然獎項累累,但餘寧梅認為,教師是平凡的事業,但教師的工作絕不是一個‘體力活’,它需要融入一種情感,一種熱愛學術,關懷學生的情感。她的工作沒有“時長8小時”之說,常常為了備課、批改作業、和學生討論問題、修改學生論文通宵達旦。“以學生為中心”已經成為她的生活“常態”。餘寧梅老師認為,在平時教學中,哪怕是學生的一個反問,也是對她教學工作的莫大激勵;而學生的成長與進步,是她教學工作最大的動力。在二十年的從教中,餘寧梅老師坦言,自己只想做好老師。從2005年至今,她不僅要擔負起培養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重任,同時也要為本科生代課,還要指導本科生的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科技創新。

連續10年,餘寧梅每年本科實際授課超過64學時。她先後三次擔任班主任,每逢佳節都會給學生帶來“特別關懷”:中秋的月餅、冬至的餃子……

餘寧梅老師辦公室的牆壁上掛著的並不是任何形式的榮譽,而是她和自己學生的合影。因為對於她來說,這是勝於一切榮譽的“財富”。她說,“從事科學和教育,這是我最大的快樂。”因材施教是餘寧梅老師的教學理念之一。她認為,對本科生的教學,應該注重能力的培養、對新知識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以及科學人生觀的塑造,而非純粹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對於研究生和博士生則更應該注重其研究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前面說到的《半導體集成電路》課程難度偏高,為此餘寧梅老師負責完成全程教學視頻的錄像,為課程推廣和學生課後學習提供了渠道。她的這一共享課程也被評選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全國10多家學校的老師因此與其交流,並時常收到外校學生的學習問題諮詢。

歐洲、日本有高薪,但沒有“家”!3位中國學者放棄高薪、毅然回國!

鄭興:輾轉半生,現在,回報正當時

鄭興是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的教授、博士生導師。說起前半生的專業探求之路,他曾輾轉過大半個地球。

1991年,鄭興的高考志願選擇了電力。但是機緣巧合下,鄭興被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的給排水專業錄取了。那個年代,水院被戲稱是“老土”,樸實無華、務實求真,水院的老師也都是認真執著的人。鄭興還發生過一個有趣的小插曲。當時他的《工程水文學》一課是樊爾蘭教授上的,課堂上鄭興自以為都學會了,就不用再佔用時間寫作業了。課程末,樊爾蘭教授卻不允許作業不交的同學參加考試。結果一個通宵,鄭興補全了一個學期的作業。樊爾蘭教授,這位可親的老太太,揪了揪鄭興的耳朵,收下了他的作業,並給了他優異的分數。

2001年,鄭興到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做技術培訓。培訓期間,鄭興在德國InWEnt基金會安排下幾乎跑遍了所有城市,參觀了所有和環境汙染治理相關的工廠、廢舊電池回收廠、垃圾填埋場……白天參觀,晚上接著上課,培訓課程跨度很大,從技術本身,到環境管理,甚至到環境法律法規。從德語零基礎起步,到專業德語,再到專業學習。高強度的培訓,鄭興從始至終認真踏實。鄭興出色表現,如一把鑰匙,開啟了他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前後長達5年的淵源。

從西安到德國的求學之路,鄭興堅定地意識到,這是他學到的最好的專業。

2005年,鄭興離開西安理工大學,去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攻讀博士。他師從德國水化學協會主席、IWA國際水協顆粒去除委員會主席——Martin Jekel教授。第一年,鄭興沒有出門,他把全部時間用來學習軟件怎麼應用、數據怎麼處理、學習怎麼搭建試驗檯,學習怎麼完善實驗,學習怎麼進行測試……

在國際上首次定量地證實大分子親水性胞外高聚物對膜汙染的決定性作用,這是鄭興在讀博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之一,也把他推向了胞外高聚物對膜汙染作用這個研究點的國際最尖端。這項研究鄭興作了兩年,完成了他的第一篇英文論文,論文發表在《Water Research》,目前影響因子6.942 ,被引用 91次。鄭興一直都是柏林工業大學水質控制系博士生裡在專業top期刊裡發表論文最多的一個,這個記錄直到2016年才被打破。

2011年,在沙特做博士後的鄭興獲得丹麥在全球最大的泵公司格蘭富A / S研究部的永久職位。

作為格蘭富膜技術專家,鄭興拿到了丹麥政府的特殊津貼,收入在丹麥排名前25%。在這個幸福的國度裡,不僅有安徒生和美人魚,有最為清澈的碧水、藍天、木春菊,還有舒適、安逸而又美好的生活。然而,他依然改變不了喜歡科研、併為之付出全力的念頭。

2015年7月,鄭興回到西安,受聘西安理工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教授,同年12月又通過全國盲審獲批博士生導師。鄭興一直都注重本科生教學,他說:“本科教學必須搞好,否則所謂的科研和前沿,都是捨本逐末;科研也必須搞好,否則教學只能是低水平重複。教學和科研不是對立,而是統一。”鄭興講課的信息量很大,他會把最前沿的研究所得融入到最基礎的教學。

從西安理工大學的學生,到西安理工大學的老師,鄭興回憶自己的心路歷程,說:“是理工大培育了我,給我如此的信任與支持。現在,回報正當時!”

歐洲、日本有高薪,但沒有“家”!3位中國學者放棄高薪、毅然回國!

華燈鑫:我的學生也心繫祖國

提起西安理工大學的優秀留學回國人員,沒有人會不知道華燈鑫老師。他1987年進入陝西機械學院(現西安理工大學)的精密儀器專業學習,畢業後繼續在學校深造,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同年4月,華燈鑫留校任教。1993年10月,他受學校委派赴日本國立福井大學工學部訪問進修,並於1994年4月考入福井大學日本著名激光雷達學科創始人之一的小林喬郎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攻讀激光大氣遙感測量技術。1998年4月,他進入日本橫濱市有田商事株式會社,任企畫室主任;2001年1月轉任東京英弘精機株式會社技術研究所項目負責人,同時兼任日本福井大學工學部研究員。

儘管國外待遇優厚,但在華燈鑫心裡,祖國、母校是他最難割捨的情緣。於是2005年8月,他選擇了回國,在西安理工大學擔任教授,並於2006年1月任博士生導師,學科帶頭人,負責籌建西北第一家激光雷達大氣遙測研究中心。回國後,他在母校西安理工大學籌建了西北地區首家激光雷達大氣遙測研究中心,經過10年的發奮圖強,組建了一支15人青年學者組成的科研團隊,

研發了4套地基激光雷達系統,研究涵蓋大氣主要氣象參數與物理參數及植物熒光等探測技術,特別是在大氣溫、溼度及氣溶膠全天時遙感技術,大氣霧霾監測技術等取得一系列國際領先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及學術聲譽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與好評。

十幾年來,華燈鑫一直耕耘在教學第一線,在科研與學院管理工作繁忙的情況下,堅持給本科生上課,每年超額完成教學工作量。年平均教學工作量超1000學時,教學效果年年優秀。作為人民教師,他時刻以老師的責任和使命要求自己,嚴謹治學,修德敬業,言傳身教,教書不忘育人。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理論聯繫實際,講課形式多樣,注重引導和啟發,將前沿的學科知識融入到平時教學中,學生受益良多,學生評價“上課風趣幽默,知識面廣”。他針對現代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點,積極思考與總結課堂教學的特點,撰寫了“換位思考,構建和諧教學氛圍”的教學論文,提出了“想學生之所想,思學生之所思”的教學理念,並付之於實踐中。他以對學生父母負責的精神像愛自己孩子一樣地愛著他的學生。

從教以來,華燈鑫先後主講3門本科生課程,4門研究生課程。每年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5到7人,在科研與研究生培養及行政工作繁忙的情況下,對每屆的本科畢業設計,結合科研項目,認真選題、精心指導和日常考勤管理,特別對學生提交的畢業設計論文,能認真細緻地給予審閱修改,嚴把學生培養的質量,連續多年獲得畢業設計優秀指導教師稱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先後培養並派遣出國攻讀博士學位的高飛博士與何廷堯博士也已經學成歸國,破格被學校特聘為副教授,其中高飛博士也被評為“省科技新星”,他們已經在學校教學科研中發揮了骨幹帶頭作用。

歐洲、日本有高薪,但沒有“家”!3位中國學者放棄高薪、毅然回國!

餘寧梅、鄭興、華燈鑫三位老師毅然放棄國外優厚待遇,秉承著西安理工大學“祖國、榮譽、責任”的校訓,毅然選擇迴歸祖國,迴歸母校任教,他們是西安理工大學堅守平凡崗位、專心教書育人的眾多優秀老師的縮影。作為陝西省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西安理工大學正在為全面建設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國內一流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注:文章部分素材來自西安理工大學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