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火爆的電影,原來是這樣坑錢

前幾天五一小長假,讓我們期待的不僅是3天的小長假,還有一部名叫“後來的我們”的電影也在這幾天上映,短短几天,票房已經突破了10億,遠遠的超過了同期的其他電影。

那些火爆的電影,原來是這樣坑錢

請輸入圖片描述

有幸,和朋友也去看了一下,和大多數愛情電影差不多,一個打著愛情的名義,精神出軌的故事,其實更讓我好奇的不是電影的內容,而是這部電影背後的“刷票房”事件。

按理說,這麼火的電影,靠正常票房就足以讓投資商大賺一筆,但人心總是不足,背後的騷操作有時候比電影情節還更加精彩。

那些火爆的電影,原來是這樣坑錢

請輸入圖片描述

就像貓眼這次的套路一樣,先是在自己的平臺預定很多票,各大院線看到預售這麼好,就加多場次,加大排片量,這麼火熱的片子,又恰逢小長假,肯定有很多觀眾去看。

國人的天性也本來就喜歡盲目跟風,看到預售量這麼高,別人都買了,電影肯定不錯,也跟著買兩張看一下。

然而,貓眼卻在上映期間偷偷的把票都退了,反正是自己的平臺嗎,沒損失。大家都心照不宣,大盤已經穩定下來了,天使地利人和,也不擔心翻車。

但這次,院線可不買賬,畢竟是愛情電影,受眾有限,觀眾買的票都不夠貓眼自己退的,僅28號左右,退票數就達到了38萬張,涉及票房約1300萬,對貓眼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是對於一些小鐘電影院,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

於是就出現了這麼一個橋段:

投資人:“最近很煩啊,眼哥”

某眼:“咋的?”

投資人:“拍了一部電影,《後來的我們》,馬上就要上映了,五一檔啊!怕幹不過別人”

某眼:“怕毛線,包我身上,你知道那個《XXX》嗎?就是我們做的”

某眼:“你先在電影裡找一些牛逼的句子,就是聽到了會扎心的那種,再在微博裡面找一些情感博主,先鋪墊一把,我有他們的聯繫方式,發給你”

投資人:“這好像不太夠,有的人扎不到咋辦”

某眼:“這都不是事,你再去豆瓣知乎找一些人,給他們錢,讓他們寫影評,有思想的人都喜歡看那些評論,這兩波操作完成了,你再看我的表演就可以,我先買個幾千萬的票,製造一種火熱氛圍,再加上大家從情感到思想,滴水不漏,你就等著看票房吧,妥妥的”

投資人:那這幾千萬票房錢誰出?我可沒錢了,那些大V和影評的錢還沒結呢。

某眼:哈哈,別急,我告訴你個秘密,等電影播映前我把票全部退了,通過我們之前的操作,一定有很多吃瓜群眾買票了,就讓他們來填坑。

投資人:還有這操作?那我們豈不是要賺好多,到時候我們去大保健。

某眼:噓...

那些火爆的電影,原來是這樣坑錢

請輸入圖片描述

這讓我想起了《讓子彈飛》裡面的一個捐錢情節“先讓鄉紳們捐,鄉紳帶頭了,百姓們才會捐,錢到手以後,鄉紳的如數退還,百姓的錢三七分”。

有時候你看到別人這麼做,你也想著跟著這麼做。

有時候大家都說對,你感覺這就是對的。

究竟是我們不會思考,還是不去思考。

賺錢也是一樣,當你瞭解得多了,學習得多了,你自然就知道怎麼賺更多錢,而不是恪守成規,止步不前。

互聯網的風口一個接著一個,但是能把握住的總是那小部分人。

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結局。

本文收集於網絡侵刪,喜歡的也歡迎關注我,更新不一樣行業內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