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1890年英國人眼中的上海,城牆護城河尚在,囚犯帶枷板示衆


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申。四、五世紀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游一帶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滬”,故上海簡稱滬。

上海在明代中葉,已是人口稠密、商業發達、船舶往來的貨物集散中心。由於倭寇騷擾、損失慘重。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建築城牆,並建了4座高臺瞭望防敵。自此以後,倭寇多次來犯,直逼城下,卻始終沒能侵入城池。

上海城隍廟傳說系三國時吳主孫皓所建。明朝永樂年間,改建為城隍廟,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風雨倉桑,朝代更迭,上海城隍廟也歷經興衰。

電線杆已經在商業街矗立起來。



清朝末年,清軍開始引進西方武器,並進行西式的操練,軍隊裝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新式火器取代了原來的弓箭大刀。但就清軍的精神面貌來說,並無多大改善。本圖是清末清朝部隊的實拍照,可以看出清軍士兵表情木訥,毫無生氣。

枷號是明朝創設的一種恥辱刑。 枷:一種方形木質項圈,以套住脖子,有時還套住雙手,作為懲罰

。強制罪犯戴枷於監獄外或官府衙門前示眾,以示羞辱,使之痛苦。明代的枷號有斷趾枷令、常枷號令、枷項遊歷之分。刑期為一月、二月、三月、六月、永遠五種。

枷的重量從二、三十斤到一百五十斤不等。戴上最重枷的囚犯往往幾天內就會斃命。後來也從恥辱刑演變成了致命的酷刑。

獨輪車,我們俗稱的手推車,在現代交通工具普及之前,它在中國載人載物運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發明可以上溯到西漢末年,三國以後得到廣泛的推廣,北宋基本定型下來。

獨輪車在明末清初傳到歐洲後,曾引起過巨大的反響。而今這一傳統的運輸工具已經很難見到,很多時候只能在農民運動會上才曇花一現。









鴉片貿易給英國資產階級、英印政府、東印度公司和鴉片販子帶來了驚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國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使中國由二百多年來的出超國變成入超國。鴉片輸入嚴重敗壞了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