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台兩岸水相連 江南江北鏡里天

金山風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它是以"京口三山"之首,位於鎮江市區西北部,北迴歸線以北。有44米高, 520米周長,原是揚子江中的唯一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心一朵"芙蓉"之美稱。宋朝沈括的"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南江北鏡裡天"的詩句,就是對當年金山的寫照。金山佛寺建築風格獨特,依山而造,殿字廳堂,亭臺樓閣,椽木棟接,相比相銜,丹輝碧映,加上慈壽塔聳立於金山之巔,拔地而起,突兀雲天,使整個金山彷彿就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寺廟,構成了一種金碧輝煌"寺裹山"的奇特風貌。

金山上的主要寺廟金山寺建於東晉至今已有1600 多年曆史。原名澤心寺,南朝、唐朝時稱金山寺。宋真宗時,因皇帝夢遊金山,而賜名"龍游寺",後複名金山寺。宋徽宗好道,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徽欽二帝又複名龍游寺,自元代以後仍名金山寺。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帝親筆題"江天寺"名並賜“江天寺”匾。自唐以來,人們皆稱金山寺,是中國佛教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源地。金山寺寺門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臺相連遍山佈滿金碧輝煌的建築,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說。金山寺宇規模宏大,全盛時期有和尚三千多人,參禪的僧侶達數萬人。在佛教禪宗寺廟中有著卓著的地位,是中國有名的古剎。金山寺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列為中國的四大名寺。

樓臺兩岸水相連 江南江北鏡裡天

我國寺廟的山門一般是朝南的,而金山寺的山門卻是朝西的。據"神話"傳說,金山寺的大門原是朝南的,因為朝著南天門,得罪了玉皇大帝,使金山門口經常轟轟作響,屢遭火焚,以後就將山門改朝西開。其實這是因為金山原聳立於江心,大江由西向東奔流,遊人在寺門瞭望,才能充分地觀賞到"大江東去,群山西來"的壯麗景色。這與歷史水文地理有關,同時這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建築師別具匠心的精美設計藝術。

樓臺兩岸水相連 江南江北鏡裡天

主要景點

金山寺

金山寺,始建於東晉時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原名澤心寺。南朝時始稱金山寺。清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五年題“江天寺”名並賜“江天寺”匾。康熙御賜“江天寺”匾毀於太平天國戰火,現金山寺山門牌坊上懸掛的“康熙御筆之寶 江天禪寺”匾是1982--1985年間偽造的。金山寺規模宏大,全盛時期有和尚三千多人,參禪的僧侶達數萬人。在佛教禪寺廟中有著卓著的地位,是中國有名的古剎。清代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併為中國的四大名寺。我國的寺廟佈局,大多是在中軸線上前後排列著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室和藏經樓等。而金山寺的建築則具有獨特的風格,寺廟依山而造,殿宇廳堂,幢幢相銜,亭臺樓閣,層層相接。從山麓到山頂,一層層殿閣,一座座樓臺,將金山密密地包裹起來,山與寺渾然一體,構成一組椽摩棟接,丹輝碧映的古建築群,形成一種“寺裹山”的奇特風貌。這種奇異的建築,集中體現了唐,宋,元,清各朝建築的藝術精華和主要特徵。為此,北京萬壽山的“佛香閣”,承德避暑山莊“天宇鹹暢”的金山亭,揚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吸取了金山寺的建築特點。

樓臺兩岸水相連 江南江北鏡裡天

法海洞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位於金山塔西下側的懸崖上,相傳是法海和尚裴頭陀苦修之處。據說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篤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

樓臺兩岸水相連 江南江北鏡裡天

中泠泉

金山寺西500米處有中泠泉,被唐代陸羽評為天下第一,石欄的南壁上刻著清末狀元、鎮江知府王仁堪寫的“天下第一泉”五字。歷代文人雅士對中泠泉頗為嚮往,所留名詩佳作甚多。

樓臺兩岸水相連 江南江北鏡裡天

慈壽塔

慈壽塔矗立於金山的西北峰,塔高30米,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齊梁,宋哲宗元符末年,宰相曾布在金山寺超薦其母,在南北半山各建一塔,一名“薦慈塔”、另一名“薦壽塔”。明初,雙塔倒坍。雙塔倒坍後,在光緒年間重建現塔,適逢慈禧60壽辰,取名慈壽塔。此塔玲瓏、秀麗、挺拔。塔為磚木結構,八面七級,內有旋式木梯,外有欄杆相倚,面面有景,層層風光各異。若遊人登塔憑欄眺望,江天市廛,盡收眼底。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詩為證:

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

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樓臺兩岸水相連 江南江北鏡裡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