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經意的控制欲,會慢慢毀了孩子的一生!

最近,朱雨辰火了。

他媽媽的一番言論讓大群網友目瞪口呆。

說起朱雨辰,當年也是個性滿滿的帥哥,他在出演的電視劇裡塑造了一個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形象。

比如:

《奮鬥》裡真誠、善良、講義氣的華子;

《家的N次方》裡的性格溫暖的“楚牧”;

《我的青春誰做主》裡的方宇。

父母不經意的控制慾,會慢慢毀了孩子的一生!

當年輪廓分明的帥小夥已是發福的中年男人,如今39歲了,卻仍未成家。

綜藝節目《我家那小子》熱播,朱雨辰和陳學冬、錢楓、武藝參與其中,讓長輩觀察獨居兒子的生活狀態,朱媽媽也因此登上了熱搜榜。

朱媽媽在節目中坦言,自己就是:

“用整個生命去對待兒子!”

“完全沒有自我,我現在還能做,我能奉獻!”

“我在家裡位置,頂兩個菲傭啊!”

……

父母不經意的控制慾,會慢慢毀了孩子的一生!

的確,朱媽媽為了兒子可謂是傾盡了所有。

71歲高齡了,她十年如一日地每天4點起床給兒子熬湯;兒子去拍戲的時候,她帶著電磁爐給兒子做飯;不請傭人,一人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

她不僅生活上事無鉅細樣樣插手,就連兒子找對象也干預。

當維嘉拋出“希望兒子結婚後誰來做飯”的問題時,朱媽媽的言論讓全場的人都震驚了:

“男女分工不同,女的就該做賢妻良母。既然進了這個家,就要找準自己的角色,擔起家庭的責任。”

父母不經意的控制慾,會慢慢毀了孩子的一生!

言下之意就是,兒媳婦就該做到像她那樣對兒子無微不至。

網友因此大呼,湯唯真心要感謝朱雨辰的不娶之恩。

也有網友說,朱雨辰沒有任何不良嗜好,年近四十卻仍單身,都是拜母親無孔不入的呵護所賜。

朱雨辰也曾經不止一次表示“媽媽給的這種愛,壓力太大了”

父母不經意的控制慾,會慢慢毀了孩子的一生!

節目中,看到朱雨辰聚會之後,獨自在空蕩蕩的房間裡放聲大哭、撕心裂肺地吼叫;

看到他軟趴趴地躺在狗窩裡尋求慰藉的情景,孤獨感爆棚,多少人因此心疼他。

作為一個成年人,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媽媽的控制慾,讓他幾近窒息。

1.父母越界,導致親子關係畸形

還記得那個常年不回家的王猛嗎?他是四川省高考理科狀元,入讀北大,畢業之後又進入美國一所高校讀研。

當別人都對他的成績讚不絕口時,他卻做了一個驚人的舉動:

拉黑了與父母的所有聯繫方式,12年不回家。寫了15000字的長文控訴父母,因為父母對他“太好了”

幼兒園要求穿短褲,媽媽按照自己的意願給他穿長褲;

高中畢業前,社交圈子幾乎都在大院裡,朋友都是父母認識、瞭解過的;

想到外地上學,父母拒絕了,考上北大,讓在北京的大姨“照顧”他;

就算到了美國留學,也少不了父母老朋友的“關照”。

……

這一切的一切,在王猛看來都是不尊重他的表現。他嚴重自卑,動手能力差,具有社交障礙。

也正因為心理上的問題,導致他工作屢屢受挫,常年的積怨越來越深。最終用這種極端的方式離開父母。

越界的背後,折射出來的,不僅是對孩子的那份沉甸甸的愛,更是一種無聲的掌控和束縛。

愛孩子,不是毫無邊界、毫無原則地替他做主,介入他的生活,而是應該給予他足夠的空間,讓他獨立成長,活出自己的人生。

2.父母越界,毀掉孩子的婚姻

越界的父母,剝奪了孩子應有的權利,打破了他們本來的生活面目,不僅使工作、心理受影響,就連婚姻也不順。

朋友米米說她遇到一件萬分尷尬的事。她生完孩子後,婆婆擔心兒子晚上休息不好,便提出讓米米自己睡。

因為只有兩間房,老公理所當然地和婆婆同住一屋。孩子晚上鬧夜,老公和婆婆卻睡得跟豬似的,留米米一人在房間裡折騰。

讓人心寒的不僅如此,老公做事情毫無主見,屁大點事都要問婆婆。

就連給她買生日禮物,也要聽婆婆的,結果買了婆婆覺得最實用的洗臉盆!

米米提出把孩子留在家讓婆婆帶一陣,想和老公單獨去看個電影。

婆婆硬生生地抱著孩子和夫妻倆看完了整場的愛情劇。就連公司組織的旅遊,婆婆也死死跟著兒子,她說,不跟著兒子,放不下心。

婆婆的行為讓米米和老公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父母不經意的控制慾,會慢慢毀了孩子的一生!

米米提出,老公已經成年,早該獨立,應該對老婆孩子多上點心。

老公卻說米米不孝順,故意和自己的親媽過不去。

最終,忍無可忍的米米選擇了離婚。她說,這樣的喪偶式婚姻,實在是受夠了。

養出媽寶男的母親,通常認為兒媳婦是來和自己搶兒子的女人。

越界的父母,才是毀掉婚姻最大的第三者。

為人父母需要意識到,能陪伴孩子走一輩子的,是他的伴侶。

孩子已經長大,假如還是像小時候那樣把孩子當成“乖乖寶”,他永遠只懂做媽媽的乖孩子,而成不了一名稱職的丈夫,合格的父親。

3.父母越界,是孩子的災難

曾經看到一則讓人痛心的新聞。來自湖南的23歲小夥子楊鎖,有手有腳,思維也正常,卻在家裡活活餓死了。

據村民們說,他之所以餓死,是因為太懶了。

寧願乞討也不去工作。衣服不洗,髒了就換掉。懶得做飯,懶得出門,連上廁所都在房間裡解決。

楊鎖之所以懶成這樣,和父母的“不放手”有很大的關係。

楊鎖從小深受父母寵愛,取名“鎖”字也是為了時刻留在身邊。

他們捨不得兒子走路,出門的時候抱著揹著輪流上陣。8歲了還用扁擔挑著走。

楊鎖想幹點農活的時候,父母拒絕了,“你到一邊玩去吧,別累著了。”

父親去世之後,母親提出讓他乾點活,他拒絕了,而且一不高興就打母親。

直到母親去世,嬌生慣養的他一下子無所適從,工作嫌這嫌那的,最終跑回家乞討。

愛孩子,總想把他捧在手心裡,為他遮風擋雨,替他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孩子也因此失去了鍛鍊的機會。

當他們習慣了在父母的庇護下生活,就算到了該獨立的年紀,也想選擇安逸,成為沒斷奶的巨嬰。

而這樣沒有自理能力的巨嬰,最終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父母不經意的控制慾,會慢慢毀了孩子的一生!

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也提到了這樣一則寓言:太提斯為了把兒子培養成為一個刀槍不入的人,日日將他浸泡在冥河的水裡。

這樣的行為看起來特別殘忍,可誰能知道,這位父親,是忍受著多大的煎熬,放開手讓孩子去吃苦呀!

4.愛孩子,就該得體地退出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父母越不懂得分離,孩子的獨立性越差,在生活中,他們也大多不自信。

孩子小的時候,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我們提供溫暖的呵護和陪伴。

逐漸長大了,我們需要教他們生活技能,讓他們找到自我,融入社會。

孩子小小的心靈,渴望尊重和理解;渴望我們支持他們的決定;渴望掙脫父母的懷抱闖出一番新天地。

心中有萬般不捨,終究還是需要放手。

父母不經意的控制慾,會慢慢毀了孩子的一生!

龍應臺在《目送》中說:所謂父母,就是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那些人。

當他們一天天長大,我們也會漸漸老去,路最終還是要他們自己走完。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放開手,站在原地默默地祝福他,支持他,為他打氣。

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親密、呵護是一種愛,適當放手,和孩子分離也是一種愛。

孩子,願你在離開媽媽的庇護之後飛得更高、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