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揚傳統倫理道德的教化之作,京劇麒派創始人周信芳《掃松下書》

京劇《掃松下書》講述書生蔡伯喈進京趕考,留下其妻趙五娘一人在家侍奉公婆,維持生計。災年蔡伯喈父母雙雙餓死,趙五娘一人將其安葬,揹著琵琶進京尋夫。臨行前,趙五娘託付同村的張廣才照看公婆的墳墓。張廣才在給蔡家打掃墳臺的時候,巧遇已在京城做官的蔡伯喈派來送家書的李旺。張廣才在墳前歷數蔡伯喈的種種不孝罪過和趙五娘的艱難遭遇,並託李旺催促蔡伯喈儘快回來祭奠。這出戏是根據元末明初的大戲曲家高則誠所著《琵琶記》中的一折改編的。

宣揚傳統倫理道德的教化之作,京劇麒派創始人周信芳《掃松下書》

《琵琶記》這部戲主要演繹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之間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劇本開宗明義地表明瞭這是一部宣揚封建傳統倫理道德的教化之作。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充分符合中國傳統道德要求的,比如:“全忠全孝蔡伯喈”、“有貞有烈趙五娘”、“施仁施義張廣才”等。

宣揚傳統倫理道德的教化之作,京劇麒派創始人周信芳《掃松下書》

《掃松下書》選取蔡伯喈派來送家書的李旺巧遇在蔡家墳前掃松的張廣才一節,通過二人之間的對話著重塑造出了張廣才與趙五娘兩個人物形象。而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則是一個善良熱心、耿直義氣的張廣才的高大形象。

宣揚傳統倫理道德的教化之作,京劇麒派創始人周信芳《掃松下書》

宣揚傳統倫理道德的教化之作,京劇麒派創始人周信芳《掃松下書》

這出戏主要展現瞭如下藝術特色:

1、情節集中。這出戏的巧妙之處就在於選取了張廣才和李旺在蔡家墳臺相遇的場景,二者的相遇可以說是整部戲的兩條敘述線索的交集。恰恰作為故事矛盾主線的雙方主人公蔡伯喈和趙五娘又都不在場,只憑兩人之間簡短的對話,就把蔡伯喈和趙五娘夫妻分別以後的命運軌跡和遭遇完整地再現出來。通過這種高度濃縮的呈現方式使觀眾對整體的故事框架迅速瞭解,展現了極強的戲劇性和豐富的內涵。

2、對比鮮明。故事的兩條線索一直是處於對比之中的,一方面是趙五娘獨自一人在家中苦苦支撐的悲慘遭遇,另一方面則是蔡伯喈仕途的通達得意,這兩者的對比達到了一種十分尖銳的程度,表現為一方面是荒涼的蔡家墳臺,另一方面是及第通達之後送來的家書,可謂一喜一悲,悲喜交襯,愈見其悲。這兩樣東西正是蔡趙夫妻二人自分別之後各自命運的真實寫照。對比之下,更加震撼人心。

3、抒情濃郁。在語言的使用上帶有極其濃郁的抒情色彩,故事一開始,深秋時節,秋風蕭瑟,院落破敗,人去庭空,渲染出一派悲涼的氣氛。張廣才的唱詞對秋風、落葉意象化的描述,使得這種情緒氛圍逐漸強化,最後“夜靜水寒魚不餌,滿船空載月明歸”,則將沉重的悲痛轉化成為無盡的失落與無奈。

4、流派特長。周信芳大師所創立的京劇麒派藝術,不論唱腔、唸白還是表演,都與這出戏整個劇情故事的氣氛完美地相契合。他的唸白有較重的浙江方音,蒼津、爆滿,講究噴口,富於力度,口風犀利老辣而且音樂性強,善用語氣詞,有時接近於口語,生活氣息濃厚。他的唱腔接近口語,酣暢樸直,嗓音帶沙但是中氣很足,"化短為長",恰好形成了麒派藝術的基本特色和獨特風格。恰恰是這些麒派的藝術特長與風格特點,在塑造人物形象和展現人物情緒時,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周信芳先生的戲,看後總是感到心絃震動不已。它似乎有一種力量,迫使你進入藝術情境,去關心、同情劇中那些人物的命運,迫使你不能不受感動。

宣揚傳統倫理道德的教化之作,京劇麒派創始人周信芳《掃松下書》

宣揚傳統倫理道德的教化之作,京劇麒派創始人周信芳《掃松下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