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磅礴烏蒙小康新景——畢節試驗區開發扶貧三十年紀實

盛夏時節,踏上烏蒙高原,勃勃生機撲面而來,青瓦白牆的黔西北民居掩映在綠樹叢中,高速公路穿山越壑,特色產業星羅棋佈……

30年前的畢節,基礎設施滯後,生態環境惡化,人民群眾生活極端貧困。

1988年,由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同志倡導,經國務院批准,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建立,拉開了決戰脫貧攻堅的大幕。

畢節試驗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一直牽動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賦予畢節試驗區“為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闖出一條新路子”和“在多黨合作服務改革發展實踐中探索新經驗”新的歷史使命。

在開發中扶貧,在扶貧中開發。3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各級各界的傾力幫扶下,畢節試驗區牢記使命,堅持以習近平扶貧思想為指導,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緊緊圍繞脫真貧、真脫貧,不斷書寫畢節歷史上的反貧困傳奇,努力繪就磅礴烏蒙小康新景。

改善基礎設施

補齊脫貧攻堅短板

七里衝通路那天,苗族阿媽王美義喜極而泣,她說以後再也不用揹著糧食沿著掛在斜坡上的羊腸小道去趕場,不用擔心寨子裡的娃娃上學路上的安全了。

七里衝是位於滇黔交界處的一個苗族寨子,屬威寧自治縣石門鄉團結村,地勢險峻。通路,一直是寨子裡的29戶苗胞世世代代期盼。

脫貧攻堅的勁風吹進了這個苗家山寨,2017年的一天,苗胞們驚奇地發現,他們的期盼變成了現實,一條平整的水泥路穿過後山的懸崖伸進了寨子,小轎車、大貨車開進了山村。一直靠種苞谷洋芋為生的他們開始謀劃特色種植、特色養殖、鄉村旅遊。

改善基礎設施,補齊脫貧攻堅短板,才能最大限度解除制約發展的束縛。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命脈,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生命線,是短板中的短板。

被大山圍困的畢節人從未停止探路的腳步:秦開“五尺道”、漢修“南夷道”、隋築“石門道”,明代奢香夫人興建“龍場九驛”……他們追逐著交通便利的夢想。

畢節試驗區建立後,畢節決策層一直致力於改善交通。2012年12月31日,杭瑞高速公路畢節段開通,隨後,廈蓉、畢威、黔大、黔織、貴黔、黔白等高速公路先後建成通車,在烏蒙大山深處編織起了高速交通網。飛雄機場建成通航。織金、納雍、大方先後開通火車,成貴快鐵將於明年建成通車。一條條“長龍”衝破關山萬千重,連通山裡山外。

“大動脈”通了,“毛細血管”不暢,仍然是脫貧攻堅“腸梗阻”。2013年,畢節搶抓省委、省政府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的機遇,大力推進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設。2017年8月,畢節市全面啟動通組路建設,努力實現農村公路由“通不了”向“通得了”“通得好”轉變,解決好脫貧攻堅中最突出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30年篳路藍縷,畢節試驗區水、電、路、訊、房、寨等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統計,30年來,畢節累計建成鐵路413公里,高速路通車裡程達757公里,提級改造國省幹線公路520公里,建成通村油路(水泥路)1.33萬公里,在建通組路15337公里,農村連戶路和院壩“兩硬化”基本實現全覆蓋。全國、全省重點項目“夾巖水利樞紐工程”等21座大中小型水庫落戶畢節,實現了“縣縣有中型水庫”目標,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覆蓋”。農村電網改造、農村通訊設施均已實現全覆蓋。

產業轉型升級

打贏脫貧攻堅硬仗

在有赫章縣第一大壩之稱的窩公式壩子裡,入眼滿是碧綠,萬畝香蔥基地一直延伸到對面山腳。

正在基地務工的周訓德告訴記者:“以前自己種地,辛苦一年掙不了幾個錢。自從香蔥基地建起來以後,我把自家的地全流轉了,除了土地租金外,在這裡打工,每天還能掙80元。”

記者發現,在基地的地塊邊立著“廣州園”“上海園”“長沙園”“江蘇園”“浙江園”等牌子,原來該基地按照香蔥銷售地廣州、上海等地消費者對香蔥品質的喜好,進行有針對性的種植,真正做到按需供貨。

小香蔥做成大產業,這是畢節試驗區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是打贏脫貧攻堅硬仗的關鍵。30年來,畢節試驗區結合自身環境氣候條件,結合自身的特色和市場需求,大力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大力發展馬鈴薯、蔬菜、經果林、食用菌、茶葉、中藥材、草食畜牧業,打造了“烏蒙山寶·畢節珍好”農特產品公共品牌;農業園區總數達到326個,其中省級農業園區9個;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大戶543家,合作社14064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34家,覆蓋貧困人口65.7萬人。

工業是做大地方經濟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利器。作為傳統的煤炭資源大市,畢節試驗區在工業發展上沒有一條道走到“黑”,而是一邊提升傳統產業,抓能源、煤電、“兩煙”等傳統產業的提質增量;一邊“跳出能礦抓工業”,抓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同步拉昇工業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

6月27日,黔希化工年產30萬噸煤制乙二醇項目正式建成投產,標誌著畢節試驗區正積極從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從過去挖煤賣煤到火電、煤化工、新型建材等產業,畢節“吃幹榨盡”資源,煤炭能源價值的倍增效應正在顯現。同時,新興產業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畢節興國集團、金沙奧斯科爾等公司的產品都成功打入東南亞、中亞、東歐等國際市場。

畢節試驗區還結合自身文化和旅遊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服務業,助推旅遊扶貧。近年來,畢節試驗區充分發揮百里杜鵑、織金洞、草海、韭菜坪等精品旅遊景區龍頭作用,著力塑造“洞天福地·花海畢節”品牌形象,積極探索景區帶動、產業融合、鄉村旅遊帶動等扶貧模式,2017年成功帶動6.98萬貧困人口脫貧,2018年計劃帶動7.12萬貧困人口脫貧。

對於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方,畢節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楊紹書一家世代居住在鴨池河畔絕壁下的哈衝苗寨,剛剛搬進了黔西縣城裡的錦繡花都移民安置區,開始了嶄新生活。“十三五”期間,畢節試驗區將有28480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42172人)像楊紹書一樣,搬離惡劣環境,開啟幸福生活。

保障改善民生

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盛夏的赫章縣海雀村綠浪翻滾、松濤陣陣。在綠蔭環繞的村莊裡,97歲的苗族大娘安美珍正在屋簷下乘涼,精神矍鑠。

“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幫我們修建了新房子(危房改造),我每個月還有75元的養老保險,100元的老年補貼,生病了有新農合報銷。”安美珍大娘說,“我現在每頓還能吃幾片肉,還想多活幾年。”

33年前,新華社記者劉子富用筆記錄下了安美珍大娘家的貧困現狀: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下枯乾的骨架支撐著腦袋。全家終年不見食油,一年累計缺3個月的鹽,4個人只有3個碗,已經斷糧5天了……

隨著畢節試驗區開發扶貧強力推進,安美珍大娘一家脫了貧,還享受到了養老、合醫等民生保障,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民生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30年來,畢節試驗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民生問題得到了極大改善。

教育方面,30年投入各類教育資金200餘億元,修建校舍,擴招教師,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大力強化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不斷提升職業教育和高等院校辦學水平,精準落實教育資助政策,紮實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人均受教育年限從3.6年提高到8.8年。

醫療衛生方面,全面推進市、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室、計生服務站建設,引進培訓醫生、醫務人員,為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探索建立合作醫療、大病保險、民政醫療救助、醫療扶助“四重醫療保障制度”,醫療機構千人床位數提前達到小康標準,建檔立卡貧困戶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服務方面,多舉措促進就業,全面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兩無人員政策兜底32.39萬人。

在威寧自治縣迤那鎮合心村,人們用一首《合心賦》,讚美政策好、生活美。賦雲:適逢盛世,黨恩沐浴。國運昌隆民心齊,合心合力構和諧。百尺竿頭勤跨越,萬里征程亦可期。

滴水穿石,弱鳥先飛,30年風雨兼程,畢節試驗區把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把全國統一戰線的鼎力支持,把深圳、廣州對口幫扶城市及社會各界的無私援助,凝聚成振奮人心的數字: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41.61億元;省定173個貧困鄉鎮中已有149個實現省級“減貧摘帽”,1981個貧困村中已有838個貧困村按國定標準出列,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94萬人,貧困發生率從65.1%下降到8.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7年的182元增長到2017年的8473元。

編審:陳方亮

(原載於《貴州日報》7月16日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