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台商投資區: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全面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

原標題:漳州臺商投資區管委會主任 蔡總平:標本兼治 綜合施策 全面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

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更是關係長遠發展的一項重大政治問題和重大社會問題。臺商區面積佔全市1.27%,2017年貢獻了全市8%的GDP、12%的規模工業產值、12%的稅收、14%的出口,企業多、項目多、過境車輛多、開發強度高等造成汙染相對較重,成了無法迴避又亟須解決的問題。我們將堅持治標治本一起抓,標本兼治,綜合施策,全面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在保持經濟較快發展的同時確保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

加快高質量發展。將高質量發展作為減少汙染的治本之策。一是加快“騰籠換鳥”。堅持以產業和城市雙更新換新產業,編制城市和產業更新規劃,制定“騰籠換鳥”行動計劃,對龍池、福龍等老工業區和同城大道、324線沿線落後企業,加快“騰籠換鳥”,實行政府收回或企業自行改造,引進新項目,建設訂單式廠房,今年已簽約收回的工業用地近1000畝,“騰籠換鳥”的態勢顯現。二是淘汰落後產能。寧可減少GDP,也要堅決淘汰與城市定位和環境提升不相稱的落後產能、低效汙染產業。制定落後產能退出規劃,對機磚廠等民生和項目建設需要的產業,有證的實行規範管理、降塵降耗,無證的強制關閉。規劃建材產業園區,計劃對中心城區建材廠實行整體搬遷。對電鍍廠、塑料廠等“十小企業”,實行強制性退出,去年淘汰125家,今年又查封了6家。三是推動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建築業,制定建築業扶持政策,引進二級以上建築施工企業19家。出臺服務業發展政策,對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和城市綜合體,8年內地方級稅收給予50%獎勵。大力引進生物科技和先進製造業,安排技改項目36個、投資65億元,在產業結構優化中解決汙染問題。設立首期2億元的蘑菇產業基金,對蘑菇產業化補貼30%電費,推行同發等示範企業和農民示範大戶雙帶動,實現菇農增收、汙染減少。

精準解決汙染問題。突出問題導向,圍繞三大攻堅戰,精準解決汙染問題。一是抓氣質,讓空氣更好。重中之重是打贏藍天保衛戰,重點開展臭氧、顆粒物和柴油貨車汙染防治三大專項行動,限時完成全區7家重點企業VOCs汙染整治。建立“散亂汙”企業管理臺賬,明確關停取締、整合搬遷、限期整治等分類處置措施,嚴查死灰復燃和企業異地轉移,爭取上半年全部完成。強化建築工地、道路、拆遷工地揚塵汙染控制。成立市容環境公司,購買先進清掃設備,提升街道噴灑水頻率。針對每天近10萬過境車輛帶來的交通壓力,加快同城大道和324線北移建設,同城大道通車後可分流、疏解50%左右的過境車輛,將極大改善空氣質量。二是抓水質,讓河水更清。全面落實河(湖)長制,當好“施工隊長”,狠抓小流域綜合治理,聘請12名河道專管員專職巡查,提升社會化管養服務,把32.2公里的河道治理乾淨,年內基本消除城區黑臭水體。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去年至今共建設汙水管網60公里,基本實現互聯互通,上半年可實現汙水處理率90%以上。實施農村汙水垃圾治理三年攻堅行動,今年完成20個行政村的汙水治理,三年實現農村汙水管網全覆蓋。啟動角美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加快高幹渠引水工程,讓九龍江水貫通高、低乾渠,讓水活起來。三是抓土質,讓土地更乾淨。與22家重點行業企業簽訂土壤防治責任書,在重點行業企業佈設土壤環境監測風險點位。全面加強21家企業危險廢物管理。推進生活和工業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引進建設1條日處理600噸的垃圾資源化處理廠。將垃圾補助經費從每人40元提高到60元,進一步鞏固農村垃圾和環境整治成果。四是抓綠質,讓環境更優美。持續深化“生態+”模式,加強西山礦區生態修復和水土保持,抓好沿路、沿江、沿城市周邊、沿村莊周邊的植被保護和青山掛白整治,對閒置用地分類進行綠化。落實市人大決議,保護好3468畝的中心城區生態空間,建設洪岱渠兩岸帶狀濱水廊道,規劃建設青陽湖、文圃山公園,形成“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的優美生態環境。

完善長效治理機制。一是合力推動。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和“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業務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區域必須管環保”要求,採取“清單式交辦、臺賬式管理、銷號式落實、問責式督查”工作措施,層層落實責任、傳導壓力,合力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二是機制聯動。建立輕微汙染天氣應對機制、與海滄河長辦的區域協同機制和公安、環保、檢察協同機制等3項長效機制,組建環保網格員、汙染防治突擊隊、汙染防治臨時應急分隊等3支隊伍,為防治汙染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問責震動。加強專項督查,對因履行職責不到位、造成環境汙染和破壞的,嚴肅追責問責。及時震懾、打擊破壞環境的違法分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