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翔:中國肉牛業發展6道枷鎖——種養病人管銷

——基本沿用奶牛養殖技術 處於嚴重落後狀態

孟慶翔:中國肉牛業發展6道枷鎖——種養病人管銷

專訪中加肉牛產業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孟慶翔教授

中國農業大學肉牛研究中心、中法肉牛研究中心、中加肉牛產業合作聯盟分別於2003年2月、2005年12月、2017年6月成立,在孟慶翔教授帶領下,開展了大量基礎性卓有成效的工作,奠定了我國肉牛研究及產業發展的基礎。新時代開啟了中國肉牛發展新一輪的時期,我國肉牛產業不僅面臨巨大機遇,同時也存在很大挑戰,肉牛主產區地方政府、肉牛育肥企業、屠宰加工企業對中國肉牛產業未來的發展存在諸多分歧,特請中國肉牛界資深專家——孟慶翔教授分享對產業發展的獨到見解。

制約我國肉牛產業發展的瓶頸在哪裡?

制約我國肉牛產業發展除養殖模式不健全外,第二大問題是養殖技術缺乏,基本沿用奶牛養殖管理技術,處於嚴重落後狀態,技術落後總結為六個字就是“種、養、管、病、銷、人”。

種:短期肉牛產業以外國種為主 未來外國牛種與我國本土牛種將會趨同

目前我國肉牛品種落後 需要國內外品種有效雜交利用

因為我國傳統牛種是役牛,其前軀發達,但產肉主要部位是後軀,役用牛向肉用牛方向轉換需要進行品種改良。改革開放之後,國家一直提倡品種改良,但我國肉牛育種水平和國外相比還是有巨大的差距。

解放後我國引進了十幾個國際良好的肉牛品種,但牛種選育基本上沒有走出引進-退化-再引進-再退化的怪圈。近十年來,我國從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引進了較多的安格斯牛等優秀牛種,據估計,已經引進+繁殖的安格斯牛全國不少於30萬頭。遺憾的是,由於我們不做選育,由於近交等原因,這些引進牛又開始出現了明顯的退化現象。未來我國需要在肉牛品種選育和選配上加強工作,需要有計劃地選育適合我國自己的品種,避免退化出現資源浪費現象。

孟慶翔:中國肉牛業發展6道枷鎖——種養病人管銷

圖1 我國傳統肉牛種為役牛 需要進行品種改良

肉牛品種選育需要將基因組選育與傳統選育工作有機結合

因為國外牛種生長速度快,但按照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口味卻一般,而本土牛種生產的牛肉口感好,但生長速度慢。因此需要特別選擇適合中國消費者口感的牛種,在保持本土牛種所產牛肉口感的同時,也需要提高本土牛種的生長速度和效益。目前,我國具有西門塔爾牛血統的肉牛大約有3000~4000萬頭的群體,在各地還有一些其他不同的當家品種。牛種要有多樣性,不能一花獨放。

未來我國肉牛品種短期將以國外品種為主本土種為輔 最終將趨同

因為養殖戶不在於養殖哪個品種,而在於哪個品種能帶來效益就養哪個品種。根據肉牛品種的選育目標和方向,暫時外國牛種會更有優勢,可以解決牛肉數量問題;但本土牛種主要解決國人對於牛肉品質的追求以及滿足國人傳統飲食習慣問題。因此,未來本土役用牛種需要按照肉牛性能指標改造,而國外牛種經過多年馴化之後也變成了中國品種的一部分,逐步適應中國條件,變成中國牛種的組成部分了。

養:中國需要建立自己的肉牛養殖標準、飼料評價體系等

目前肉牛營養飼料在我國肉牛養殖環節中相對落後,雖然我國飼料資源豐富,但並沒有實現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的肉牛飼養標準落後。美國肉牛飼養標準第八版的出版,對我國肉牛養殖模式以及標準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鑑。我們需要參照美國肉牛飼養標準,建立適合我國自己養殖條件的肉牛養殖標準、簡單實用的飼料評價體系,以及符合中國養殖條件和規範的飼料添加劑產品等。

管:肉牛管理不能沿用奶牛以及役牛管理 最終應該建立中國肉牛養殖SOP

肉牛業跟風現象嚴重,無自己的產業特色,發展模式、生產經營體系以及技術特色,同時肉牛從業者多來自奶牛業,對肉牛管理多沿用役牛以及奶牛管理,這是一個誤區。

如果按照奶牛養殖模式來養肉牛 一定會把肉牛養壞

因為奶牛和肉牛的生產目的不同,養殖體系也不同。如按照奶牛帶棚的牛舍建立肉牛舍,不僅會造成牛舍建造成本過高,同時也會把牛養壞,帶來呼吸疾病、腿病、感冒等一系列問題。傳統奶牛養殖習慣上每頭牛需要投資“三個一萬”:即買牛、飼料以及牛舍建設均要投資一萬元,但肉牛養殖真的不需要那麼多錢建那麼豪華的圈舍。國際上肉牛業發達國家像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肉牛養殖也沒有建那麼好的牛舍,只用擋風牆就開始冬天圍欄育肥牛,同時只給母牛準備了一些產房。目前我國新疆、寧夏、內蒙通遼已有成功的圍欄育肥牛案例,這樣肉牛養殖每頭牛的投資會大大減少,同時還減少了牛呼吸疾病,並提高了肉牛生長速度。

多數從業者不瞭解肉牛基本習性,現階段我國肉牛管理還有很多誤區。

如飼草料供給、飼餵方式等方面也不夠精細,沒有相應的完整的科學管理辦法等等。未來需要多學習國外先進經驗,最終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建立中國自己的肉牛養殖標準化操作規程(SOP)。

病:疾病是制約整個肉牛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過去肉牛養殖很少發病,因為當時牛養的很乾淨,且疫情少。如今情況大有不同,隨著肉牛數量增加,加上牛群大轉移,肉牛疾病很快在中國各地傳播擴散。目前對我國肉牛業影響最大的還是布病,因為人畜共患且無法根治,對牛場也是巨大風險;其次是口蹄疫,口蹄疫雖然也是人畜共患,但病毒不只一種亞型,由於目前疫苗比較有效,所以口蹄疫的影響還相對可控;還有運輸應激等疾病,即牛呼吸道疾病(BRD)在育肥牛場普遍發生,且發病率高達20%。這些病只能靠疫苗控制;此外還有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寄生蟲病等,需要做好控制。

銷:供銷環節不公開不透明 嚴重影響肉牛產業效益

目前我國肉牛銷售環節嚴重落後,產業還流行著牛販子兩頭通吃的落後方式,因此造成由於供銷環節不公開不透明,導致出現牛販子賺錢,但養殖戶不賺錢的惡性現象。這個環節也嚴重影響著我國肉牛整個產業鏈的效益。不解決銷的問題,肉牛產業很難有大的發展。

我國應該學習並引進國外先進銷售手段如拍賣、電子商務、期貨等方式,將供銷環節暴露於陽光下,避免行業利潤跑冒滴漏。因為銷售能實現行業的利潤整合,也是離產業鏈效益體現最近的環節。

人:肉牛業人才奇缺

肉牛產業和畜牧業其他行業相比人才奇缺,尤其是得力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缺乏。據不完全瞭解,從事奶業生產的一線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才數量不少於200人,從事豬雞養殖產業這類人才數量更多。而從事肉牛業一線生產的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才數量幾乎一個沒有。這就是肉牛業的人才現狀,說明肉牛業還不是一個對人才有吸引力的行業。

孟慶翔:中國肉牛業發展6道枷鎖——種養病人管銷

圖2 肉牛業人才嚴重缺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