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歷史名城痛失擁有國字號大學的機會,最終不敵武漢,讓人惋惜

看到標題提到的楚國故都,相信廣大文科生都知道哪個地方了,那就是古城荊州,現階段作為湖北第四大城市,高等教育在中部省份地級市中是中規中矩,曾經石油行業叱吒風雲的江漢石油學院早與當地的多所高校合併成了現在的長江大學,美好的回憶也只是留在老一輩的校友心中了,但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卻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目前有武漢和北京兩個地區獨立辦學,但一般默認指的的武漢校區(武漢校區是總部,本文也以武漢校區為重點);作為教育部直屬的211高校,該校地球系統科學學科非常強勢,被業界稱呼為中國地球科學的最高學府,但該校的辦學歷史在211大學裡面,並不算悠久,1952年才組建;前身源自清華、北大、天大等多所名校的地質及工程類相關院系,當時校名為北京地質學院,在1960年就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了;由於當時的歷史原因(大家應該都知道的),北京有一二十所高校需要外遷,最終在1975年搬遷到了武漢。

這座歷史名城痛失擁有國字號大學的機會,最終不敵武漢,讓人惋惜

但許多家長考生卻不知道,1970年5月考慮搬遷的時候,當時的北京地質學院相對負責人,就到湖南湖北等地考察,當時初步計劃全校遷至湖南省石門縣,在謹慎考慮各方面因素後,當年9月,最終決定是將北京地質學院集體搬遷至湖北江陵縣,也就是現在的荊州市荊州區(從秦國江陵建郡縣以來到1994年,就是荊州地區與沙市市合併為荊州市時這段時間內,當時湖北江陵縣稱呼就是泛指現在的荊州市荊州區,也就是當時的荊州地區),搬遷後校名就變成了湖北地質學院。

這座歷史名城痛失擁有國字號大學的機會,最終不敵武漢,讓人惋惜

當時荊州地區和沙市市還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域,雖然二者緊挨,但荊州地區的經濟發展卻遠不如沙市市,當時的沙市被稱為“小漢口”,經濟總量據說位居全國前十;也正因為荊州地區經濟的侷限性,束縛了學校的發展,湖北地質學院在荊州地區辦學多年後,在1975年,最終還是搬遷到了湖北省會武漢市,1987年才最終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

這座歷史名城痛失擁有國字號大學的機會,最終不敵武漢,讓人惋惜

當時荊州地區和沙市市還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域,雖然二者緊挨,但荊州地區的經濟發展卻遠不如沙市市,當時的沙市被稱為“小漢口”,經濟總量據說位居全國前十;也正因為荊州地區經濟的侷限性,束縛了學校的發展,湖北地質學院在荊州地區辦學多年後,在1975年,最終還是搬遷到了湖北省會武漢市,1987年才最終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

這座歷史名城痛失擁有國字號大學的機會,最終不敵武漢,讓人惋惜

但話說回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作為湖北省唯一的國字號大學,其辦學實力在211高校中也是佼佼者,目前該校有11名兩院院士,有兩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這兩個學科位居全國第一,不僅是國家重點學科,同時也是世界雙一流建設學科;學霸們如果報考該校的王牌專業,將來八九不離十都要成為科學家的,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