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二三本,就不配考985的研究生?

憑什麼普通本科考研就要被嘲?

我本科二三本,就不配考985的研究生?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最近網友卻對此冷嘲熱諷,這難道是對樸素真理的顛覆嗎?

2018年考研季中,常州大學同宿舍的8個男生,4人留在本校讀研,3人考取中國石油大學研究生,1人被西南石油大學錄取。宿舍8人全部考研成功,網友卻迎面潑來一盆涼水。

我本科二三本,就不配考985的研究生?

常州大學“學霸宿舍”合影/現代快報

他們每天早上6點多就起床,每天學習時間在10小時以上,不放過任何碎片時間讀書,這麼勵志的故事被報道後,網友的反應卻是這樣的:

“本科雙非野雞學校,考上985的研究生也沒用。”

“一個碩士簡歷遞過去,給不給筆試機會70%的權重壓在你的本科學校,信不信由你們。”

我本科二三本,就不配考985的研究生?

我本科二三本,就不配考985的研究生?

曾有熱門新聞報道稱,武大女博士因為第一學歷是二本,而屢遭用人單位拒絕。

那麼,我本科是二本或三本,考985就沒有意義了嗎?

要知道,根據《2014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73%的研究生考生,都來自非985、211高校。

不否認考研的意義,然而關於本科教育,有些事實比較冷酷,我們還是需要清醒面對。

HR:本科學歷是一種算不上最好,但有效的篩選辦法。

一個做HR的朋友說,頭一年招人的時候,研究了大量招聘話術,用來判斷應聘者是否具有相應的能力,但到了第二年,他就只看學歷這些硬指標了。

可是人才太多,光看最終學歷的話,還是基數太大,只能再用本科學歷來篩。

他本人並不贊同這種篩選方法,但每到畢業季,郵箱都滿了,根本看不過來。

而且他發現,在對方做了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在網上到處都是應聘技巧的年代,連幫人做簡歷的公司都賺錢了,想要靠十幾分鐘的對話去判斷一個人的能力,還不如看星座呢。

經濟學家:大學教育對於勞動力市場而言,最主要的功能不是培養人才,而是鑑別人才。

經濟學家斯賓塞在研究了勞動力市場後,提出了一個理論——教育信號傳遞,並因此獲得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認為,大學教育把人劃成三六九等後,向用人市場傳遞價格。

這就是大公司校招時那麼看中你是不是985、211的原因,因為這些學校在招生時,已經幫勞動力市場鑑別了人才。

一份“中國百強企業最愛的大學排行榜”顯示,有超過9成的公司會選擇到985、211大學進行校園招聘,非重點(二本及以下)的高校只有不足10家。

政協委員:名校和非名校在資源上的差距,不公平。

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白巖松提到,北大一週的活動,夠內蒙古一所高校10年用,這是現實。他提出要多關注非名校,不能只提211。

在名校中,你有機會獲得更加豐富的聽課資源。有網友聽完了名校老師的優質課程後說:我的老師在課堂用40分鐘講清楚一句話,而這些最優秀的老師能用40分鐘給你構建一個全新的理念並且讓你不覺枯燥。

我本科二三本,就不配考985的研究生?

除了優質名師,名校還有一個寶藏,就是豐富的校友資源,和優秀的人交朋友是一件幸事,許多知名校友還會用捐款或提供工作崗位的方式來回報學校。

我本科二三本,就不配考985的研究生?

高校生:沒有人可以不被環境影響。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羊群效應,說的就是個人行為受到周圍群體影響後所產生的從眾反應。

有人在知乎上指出:三本和名校的差別,來源於畸形的校園環境,即努力學習的人是“異類”遭到打壓,在一個身邊大部分人不認同“努力”的環境裡,脫離環境有多難?

而經過高考選拔出來的國內名校生,從概率上講,整體風貌確實要優秀得多。

三年高中,基本上是一個漫長的人才挑揀過程——不聰明的,淘汰;不努力的,淘汰;意志不堅定的,淘汰。

四年大學,是人才的關鍵塑造期。本科時代對一個人的人格、品行、能力等各方面的塑造,影響深遠,是其他後期的深造難以彌補的。

有名校朋友說,不否認一流學校也有傻子,但那些後來考研進入本校的同學,跟本科進入本校的同學,在氣質風貌上,就有沉澱的差別。

整體上的差異,終究掩蓋不了個體的鋒芒,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希望所在。

前不久,外賣小哥雷海為在第三季《中國詩詞大會》的決賽中,擊敗北大碩士彭敏,成為總冠軍。

我本科二三本,就不配考985的研究生?

雷海為連大學都沒考上,20歲就從家鄉出來打工,推銷員、電工、洗車工,他都幹過。

23歲的時候,雷海為偶然在書店看到一本《詩詞寫作必讀》。每背完一首,他都會在紙上做記錄。到今天已經有1070個條目,最開始記錄的那張紙都已經泛黃發皺。

我本科二三本,就不配考985的研究生?

他說,別人能從遊戲中得到快樂,我是從學習中,只不過途徑不一樣罷了。

找到自己的興趣,並願意為之不斷學習,克服自身惰性,或許可以說是大部分人的捷徑。

有本科非名校的朋友,高考時因為分數不夠調檔,連讀的專業都不是自己喜歡的。不過並沒有因此渾渾噩噩地把四年日子混掉,而是在迷茫中想清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本科期間找到一切辦法接近自己喜歡和擅長的職業,終於在畢業時成功轉行。

不過,畢竟不是名校的學生,乾的又不是本專業,只能到一家小公司工作。也許是起點不高,朋友沒有眼高手低的毛病,踏踏實實地打磨了幾年,憑著過硬的專業能力,幾年後跳槽去了一家大公司。

再後來,考研,讀名校。

朋友說,去好一點的平臺,去彌補過去的一些,不求絕對的逆轉,但是起碼能比以前好呀。

關鍵的是,在一步步朝著自己理想方向的邁進中,讀名校已經不單純是為了學歷,而成了前進方向中的一塊鋪路石。

然而,我們又有多少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