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山西人,

還應記起晉祠。

一者,

清明節源於山西,

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二者,

山西的文化歷史源頭是晉國,

每一個山西人,

都應懷思晉祠供奉的開國諸侯唐叔虞。

《曆書》中說:

清明節得名,

是因萬物生長此時,

皆清潔而明淨。

那麼,

氣清景明,

萬物皆顯。

生機勃發之中,

且看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晉祠聖母殿 牛力 繪製

“東接碧水蓮塘,

西接懸甕山麓,

南北兩翼千頃稻田飄香。”

位於太原市東南25公里處懸甕山下的晉祠,

早在1961年便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酈道元、李白、范仲淹、司馬光等

歷代文人雅士的盛讚,

作家梁衡的一篇同名佳作,

更讓這處古晉名勝名揚海內外。

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

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晉祠坐西向東,

位於懸甕山腳下晉水源頭,

佔地3000餘畝,

其中晉祠博物館館區面積187畝。

晉祠原名“唐叔虞祠”,

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

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於,

是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之胞弟。

漢代歷史學家司馬遷,

在《史記·晉世家》中“剪桐封弟”一節,

詳細記述了公元前十一世紀的這段歷史。

成王繼位初年,唐國發生叛亂,

周公親自帶領“部隊”,

平息了這場禍事。

後來的一天,

成王與弟弟叔虞玩遊戲,

隨手剪下一片桐葉,

剪成了玉圭的形狀稱:

“把這個玉圭給你,封你去做唐國的諸侯!”

成王本是戲言,

但大臣史佚說“天子無戲言”,

成王只好兌現承諾,

讓弟弟到唐國為侯。

叔虞來到位於今晉南的唐國後,

依靠晉水興修水利,

大力發展農業,

一方百姓安居樂業,國泰民安。

後人為紀念他,

便在際山枕水的懸甕山下修建祠堂供奉他。

“晉”的由來有多種說法,

有一種研究觀點認為,

叔虞的兒子繼位後,

以境內晉水流淌,將唐國改為“晉”,

後祠堂便也名“晉王祠”,

簡稱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剪桐封弟

縱觀國內的寺廟宗祠乃至大院等古建築,

多為坐北朝南,

為何晉祠是坐西向東?

晉祠建於哪年,已不可考,

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沼西際山枕水,有唐王叔虞祠。

水側有涼堂,結飛樑於水上……

於晉川之中最為勝處。”

由此可以看到,

晉祠如此朝向,

是為實現大多寶地的“際山枕水”。

這樣的朝向同時也體現了古人對太陽的崇拜。

北齊初年,

魏收在《魏書·地形志》中也說

“晉陽西南有懸甕山,一名龍山,

晉水所出,東入汾,有晉王祠。”

結合酈道元的《水經注》可見,

早在1500多年前,

晉祠便有了祠堂、飛樑等建築。

晉祠自創建以來,

在北齊、隋、唐等各代,

均有修繕和擴建。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水鏡臺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會仙橋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對越坊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獻殿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鐘鼓樓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魚沼飛樑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聖母殿

今至晉祠,

可分中、北、南三部分來遊覽。

中軸線,

從山門進入,

沿水鏡臺,

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

鐘鼓樓、魚沼飛樑到聖母殿。

此為晉祠的主體,

供奉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親邑姜。

北部從文昌宮開始,

有東嶽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等,

直至呂祖閣。

南部則由勝瀛樓起,

有白鶴亭、三聖祠、真趣亭、難老泉亭等。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文昌宮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東嶽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關帝廟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公輸子祠

際山枕水、鳥語花香,

加上亭臺樓榭、古木奇泉,

所以《晉祠志》便有了以上說法:

“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

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

如今的晉祠,

前有晉祠公園,

後有天龍山,

中為博物館,

已成為國內知名的文化旅遊勝地。

晉祠內,

遍佈從宋代至民國各個年代的典型建築,

處處古建,處處獨特。

獻殿、魚沼飛樑、聖母殿,

更是所對應年代的絕對“標誌性建築”,

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古建築“三寶”。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從山門進入晉祠,

選中軸線來看,

第一座建築便是水鏡臺,

是古代為神唱戲的地方。

水鏡臺為明清建築,

東面是典型的明代重簷歇山頂風格,

西面則為標準的清建築式樣單簷捲棚頂。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水鏡臺是古代為神唱戲的地方

向西一路,

經智伯渠、金人臺、對越坊,

便可到達獻殿。

此為一座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的大殿,

只有四面的圍柱而不見牆體。

該殿創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年),

是舊時舉行祭祀的場所。

近代建築學家梁思成和林徽因,

曾在《晉汾古建紀略》中提及:

“獻殿的樑架,

只是簡單的四椽栿上放一層平梁,

梁身簡單輕巧,不弱不費……”

這樣的結構,

既保證了祭品長年受風乾不壞,

也使得殿身輕巧、結實,不易被毀。

該殿是我國現存古建築中,

最早的一座獻殿,

保持了金代建築的特點,

為晉祠三大國寶建築之一。

過獻殿,

便是晉祠的另一國寶魚沼飛樑了。

該建築為一不可分割的整體,

是獻殿與聖母殿間的“立交橋”。

穿橋而過,

東西南北四向通達,

為我國最早的“立交橋”雛形,

梁思成語:

“此式石築橋,古畫中偶見,

實物僅此一例,洵為可貴。”

該橋東西長19.6米,寬5米;

南北長19.5米,寬3.8米。

因其下沼內有魚,

橋身整體如展翅的飛鳥,

故名“魚沼飛樑”。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聖母殿—魚沼飛樑—獻殿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從酈道元《水經注》看,

該橋早在北魏已有,

但建築年代不詳。

當地百姓則傳言該橋為建築師鼻祖魯班所修:

魯班的妹妹心靈手巧,

女紅極好且有傲氣。

一天晚上,

班妹約哥哥比試技藝,

稱“一個晚上,我來做雙繡花鞋,

你來建座東西南北可行的橋樑,先完者為勝。”

魯班聽了,

靜坐於荷塘邊,久久沉思。

夜半,班妹已繡好左腳的鞋,

悄悄出門,

看哥哥還在呆坐,便回屋玩耍。

誰知一會兒工夫她再次出門,

看到魯班已在建一座“立交橋”,

並將最後一塊料裝入。

情急之下班妹回屋,

用繡花布將右腳上的鞋糊好。

當地老百姓說,

這便是人們現如今穿鞋,

往往右腳上的鞋先被穿破的緣由。

當然,

傳說僅是傳說,

但魚沼飛樑的神奇,

確實國內外罕見。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聖母殿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難老泉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善利泉

獻殿向內,

就是雄偉壯麗的聖母殿了。

它背靠懸甕山,前俯魚沼飛樑,

左為善利泉,右見難老泉,

為全祠獨冠居中之所。

該殿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

是晉祠現存建築中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建築。

它原為供奉唐叔虞的殿堂,

宋天聖年間改奉聖母。

聖母殿通高19米,

系重簷歇山頂建築。

大殿副階周匝(即四周圍廊)的範例,

是我國現存古建築類似做法中最早的實例。

殿的樑架,

則採用“乳栿對六椽栿三柱”形式。

所謂“乳栿對六椽栿三柱”,

簡單說,

就是使用了建築學上的柱升起、柱側角、減柱法等。

聖母殿是中國現存古建築中,

唯一符合宋《營造法式》殿堂式架構的孤例。

由此便成了我國宋代建築的最佳典範,

也自然是國寶建築。

來到聖母殿,

人們無不為面前的八根龍柱讚歎。

這些柱子,

由中向兩側逐級升高6釐米,

這便使得大殿屋簷上翹,

雨水來臨不會溼了柱礎。

大殿四周的柱子全部向內傾斜(即柱側角),

這保證了一旦發生災害,

大殿能利用三角原理,保持不倒。

在聖母殿,

人們經常奇怪“並未看到殿中有柱啊?”

這便要提到減柱法,

大殿建設本需要36根大柱,

但當年的巧匠只用了周圍的24根,

且全部隱藏在牆體內。

其餘殿中需要12根柱子支撐之處,

利用斗拱樑架等相互連接,

成了一個隆起中空的殿頂。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晉祠之美,

美在中國古建築三寶,

美在祠內三絕,

美在古樹參天,

也美在雕塑。

晉祠的雕塑可謂珍稀,

有泥塑、鐵塑、銅塑、石雕等。

進入晉祠,

人們最為歎服的,

當是金人臺上4尊威風凜凜的鐵鑄武士。

據說,

這4尊鐵塑是晉祠鎮水守祠的金神,

最漂亮的一尊鑄於宋紹聖四年(1097年),

歷經900多年曆史,

至今鋥亮不鏽。

傳說,

當年晉祠有一護祠和尚,

與金神一道守衛於此。

一天夜間,

老和尚聽到4鐵人密談:

“咱不能只給晉祠一帶百姓鎮水,

要為全國百姓祈雨。”

之後,其中一鐵人率先離開祠內,

其餘三人追出。

老和尚一急,出門拿刀就砍,

其中一鐵人至今腿部腳上有三處“傷”。

三鐵人被定在原地,

另外一鐵人一路逃到了黃河邊,

被神將攔下。

事實上,

四個鐵人中,

三個為原物,另一個是後世所修。

丟失的鐵人,

和現如今鐵人身上的部分損毀等,

是早年無人管束時,

當地百姓鋸鐵人賣料所致。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金人臺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金人臺上的4尊鐵塑

與金人臺遙相對應的,

是聖母殿中的宋代侍女群像。

尤其是其中33尊,

塑得生動活潑、活靈活現,

是我國雕塑藝術的珍品。

雕塑大師劉開渠先生曾在此感嘆:

“這是人的社會,

是令人難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聖母殿聖母像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宋代侍女群像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晉祠上千年的古樹共有26株。

魚沼飛樑邊的擎天巨楊,

智伯渠旁的婀娜翠柳,

王瓊祠畔的古銀杏樹,

以及遍佈祠內的蒼松翠柏,

讓古老的晉祠更顯古樸優雅。

而其中的周柏、隋槐,

更是遊人爭相留影的大美景色。

徜徉於晉祠,

“古柏齊年”的周柏,

今天依舊蒼勁挺拔,

它也與難老泉、宋塑侍女群像一起,

並稱為“晉祠三絕”。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周柏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隋槐

晉祠所處,為晉水源頭。

晉水為晉溪三泉的總稱,

包括難老泉、魚沼泉和善利泉。

李白當年曾在此划船而遊,

曾寫下“時時出向城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 。

但如今,

魚沼泉和善利泉,

因水位下降,早已乾枯。

難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頭,

出於懸甕山斷層巖,

早在《山海經》便有“懸甕之山,晉水出焉”的說法,

目前還在汩汩流淌。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千百年來,

晉祠因其悠久的歷史和奇特的景緻,

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

文學家范仲淹等曾如此讚譽:

“千家溉禾稻,滿目江鄉田”

“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

公元646年,

唐太宗李世民在徵高麗歸途中,

想起當年發跡的太原和晉祠,

更是御書《晉祠之銘並序》,

命人刻石立碑於晉祠內。

這通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張和絕妙書法的名碑,

被後人稱之為繼王羲之《蘭亭序》之後,

又一文筆俱佳的行書大作。

此外,

晉祠奉聖寺前院迴廊,

還陳列著武則天天聖二年什叉難陀翻譯的

華嚴經石刻100餘幢等,

是我國石經雕刻史上的著名文物。

水秀山明,無墨無筆圖畫;

鳥語花香,有聲有色文章。

如此晉祠,

能不憶乎?

每一個山西人都應記起晉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