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元吃垮海底撈」——當劣幣驅逐良幣,其實沒有便宜可占

“9元吃垮海底撈”——當劣幣驅逐良幣,其實沒有便宜可佔

最近兩個新聞,一個全民悲劇,一個網絡熱點。普吉沉船事件,和9元吃垮海底撈事件。

7月5日,兩艘共載有100多遊客的船在泰國普吉島翻覆,導致40多人遇難,10餘人失聯,全部為中國人。

也就在這幾天,一個6人9元吃垮海底撈的視頻火了,幾個人自帶食材,點免費食物,最終藉助學生證打折,實際消費了9元。

沉船事件發生後,泰國副總理發表講話,稱造成這次悲劇的的租船旅行社,幕後老闆是中國人,其經營的是0元團,之所以會出現沉船事故主要是旅行社拒絕聽取氣象局關於風暴來臨的警告堅持出海。

吃垮海底撈的當事人反擊輿論指責,曬出了另外的視頻和賬單,證明在“9元消費”之後,還另有消費。

兩件事都引來很大關注,沉船事件關於“低價團”的反思(不是指普吉旅行團是低價團,只是據此引發思考);海底撈事件對當事人費盡心機佔便宜的指責。無論是“低價”還是“佔便宜”,本質是一樣的,這也是為什麼要把這兩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放在一起談。

“9元吃垮海底撈”——當劣幣驅逐良幣,其實沒有便宜可佔

首先聲明,不管普吉沉船上的旅行團,是不是低價團,國人都不接受泰國政府這種推卸責任的說法。即便是“0元”,也不能成為讓這些鮮活生命歸零的藉口,泰國當地相關機構和旅遊部門的責任不容推脫。但關於低價旅行團,國內外傷亡事件屢屢出現,卻是不爭的事實。

不論旅遊業,還是餐飲業,都是服務行業,服務行業和其他生產行業最大的不同,是所提供的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即便有所謂的標準,往往也會有很大的彈性空間。同樣吃一頓飯,50元有50元的吃法,20塊有20塊的吃法;住酒店,168有168的檔次;668有668的檔次。但不管什麼行業,商家根本目的是一樣的,即追求利潤,賺不到錢肯定是不幹的,不符合起碼的商業邏輯。在收入或售價不變的前提下,要保持一定的利益空間,必然要在成本上動腦筋,在不該盈利的環節上打主意。一門心思縮減成本,把原定的新設備換成舊設備,把該僱的5個人變成2個人,把該有的安全措施或培訓統統省掉。不管時間允不允許,條件合不合適,都要努力在其他的環節賺差價、外塊,來彌平“低價”造成的利潤損失。這種條件下,不要談舒適度、愉悅感,連最起碼的安全保障都在不經意間喪失了。很多時候,存在的安全隱患沒有暴露,但不代表不存在,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一旦暴露就是不可挽回的災難。

低價造成低劣的服務品質,低劣的品質在仍能保證利潤的前提下,繼續靠低價吸引客戶。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造成這種局面,消費者是有一定的責任,尤其是“9元吃垮海底撈”這類的消費者。

不管當事人如何解釋動機,還是不能掩蓋作為消費者千方百計,利用規則內或規則外的手段謀取商家更多“便宜”的這一普遍存在的真實想法。讓自己“少花錢,辦好事”的的初衷,很正常,都掙錢不易,能省則省。但“省”也要合理,也要有底線。想吃火鍋,可以去一般的火鍋店,他們成本低,價格也低,味道可能也別有特色。但如果去海底撈消費,目的是想“省”,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再進一步利用商家友善的消費環境,過分地消費有利於消費者的某些規則,就更加離譜。商家之所以對消費者提供相對友善、寬容、體驗度高的消費環境,實際上是買賣雙方在價值、利潤方面磨合後的一種博弈平衡。維持這種平衡,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就是良性循環。任何一方打破這種平衡,甚至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結果一定是雙輸。“低價旅行團”導致的種種悲劇,就是雙輸的直接體現。

“9元吃垮海底撈”——當劣幣驅逐良幣,其實沒有便宜可佔

聽過馬未都先生的一個故事。馬先生逛一家竹器店,發現很多東西不錯,其中一件更是精美考究。開始馬先生並沒打算買,只是好奇,問問老闆價格。老闆聽了卻極不並推薦這個產品,說這件東西,用料和做工都比較講究,價格很高,買的人少,他們現在也不太願意做了。馬先生聽了,反倒堅定了買的決心。他這樣解釋“我之所以決定買下它,恰恰是因為老闆說好的東西客戶買的少,他們也不願意再做了。我買下來就是想告訴那個老闆,好東西,好手藝,是會有人認價的,就是想鼓勵他們要堅持做,做好東西。

大名鼎鼎的德雲社有個“社歌”——“大實話”,每次演出結束,郭德綱郭老闆都會帶著演員一起唱,向觀眾致敬。其中有一句“沒有君子不養藝人”說得很好。藝人賣藝,看似沒什麼本錢投資,但你讓我愉悅了,一樣付你錢,而且敬重你,打心裡認為這是你應得的,這是藝人和君子之間最健康的關係。同樣,消費者和商家的之間的健康關係呢?哪怕我們不做君子,也沒條件像馬先生一樣那麼有心胸、有高度、有財力,我們要算計著過日子。即便如此,還是要堅持一個底線,一個消費者底線,給合適的東西,合適的價格。如果因為我們的縱容,市場上充斥了“劣幣驅逐良幣”,那就要警醒,是不是大夥離吃大虧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