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聰明」有害無益,因向孩子灌輸了典型的「固定型思維」!

“你真聰明”有害無益,因向孩子灌輸了典型的“固定型思維”!

傳統的批評式教育向來遭人詬病,相比讓孩子“知恥而後勇”的願望,它往往導致膽怯、自卑、畏懼等消極性格因素,日積月累,甚至會造成孩子害怕、厭惡學習乃至日後工作的長遠影響。

隨著現代教育精神的廣泛傳播,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用鼓勵的方式幫助孩子成長。這種自發的轉變,不啻為兒童教育發展進程上的一個里程碑。

然而,教育的道路註定不會一馬平川。家長對孩子的鼓勵和誇獎裡也埋藏著一個陷阱,掉進去的孩子很容易未受其利、反遭其害,而這句話就是:

你真聰明!

今天我就來分析一下這短短四個字背後的殘酷真相,以及家長是如何因為不懂一種特殊的心理機制,在不經意間,把熱情洋溢的誇讚念成了束縛孩子學習積極性的魔咒。希望你讀完這篇文章,再也別對孩子說這句話。

“你真聰明”有害無益,因向孩子灌輸了典型的“固定型思維”!

一份研究報告和一個真實的案例

2015年,27位美國學者共同發表了一篇關於兒童教育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之所以關鍵,不僅因為它時間跨度更長(五年跟蹤調防),更因為它開創性地在日常生活而非實驗室條件下收集數據。正因如此,該研究結果對一般家庭的兒童教育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該報告指出,我們可以根據家長對幼兒的誇獎方式,預測孩子五年以後的學習積極性。這裡我用一個表格簡單地展示研究中家長採用的兩種主要誇獎方式,以及它們對孩子造成的不同影響:

“你真聰明”有害無益,因向孩子灌輸了典型的“固定型思維”!

通過表格我們可以看到,“你真聰明”這種十分常見的對孩子的誇獎,其實並不能起到推動孩子學習積極性的作用。而實際上,在我個人的日常教學工作中,經常能見到總被誇“聰明”卻嚴重缺乏學習積極性的孩子。六歲的小朋友O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O生活在墨爾本,是一個活潑開朗、熱衷與人交流的孩子。就像大部分澳洲中產家庭的孩子那樣,從小聽大量的故事書,參加多種文娛、體育活動,雖然家裡沒有任何華裔血統,但從三歲起就開始學中文。所有的一切,都預示著他應該有超出同齡人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然而,在O五歲上小學以後,明顯表現出害怕挑戰、拒絕嘗試等行為模式,導致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極其抵制學習英文閱讀這件事,並聲稱自己“太笨”、“學不會英文(閱讀)”。

令很多人不解的是,O的父母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說純正而優雅的英文,而O也並沒有任何智力上的缺陷,為什麼他會如此抵制學習,並且形成自己“太笨”的印象呢?

根源就在於,O的父母十分喜歡用“聰明”和類似的詞來誇獎他,包括smart(聰明)、 bright(聰明)、creative(有創造力)、 fast(快)等。而現實中,像O這樣的孩子並不是少數。

“你真聰明”有害無益,因向孩子灌輸了典型的“固定型思維”!

兩種思維,兩種人生

“你真聰明”這句誇獎之所以有害無益,是因為它向孩子灌輸了典型的“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模式正是導致很多孩子甚至成人缺乏學習積極性和害怕挑戰的罪魁禍首。與之相反,符合“成長型思維”的誇獎才能發揮積極作用,推動孩子一路前行。

在這裡,我要先介紹一位研究“成長型/固定型思維”的大神級學者Carol Dweck。Carol是一位心理學家,她的研究領域集中於發展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而“他人誇獎對人的影響”正是Carol將這兩個學術領域相結合的產物。下面是Carol就該問題所作的TED演講。

在上面的視頻裡,Carol提到了最早啟發她對“成長型/固定型思維”進行深度研究的一項實驗。這項實驗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的誇獎可以給孩子帶來不同的思維方式,而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導致他們面對挑戰時不同的應對方式。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把一群孩子隨機分為A和B兩組,讓每個孩子單獨完成一個十分簡單的拼圖。在拼圖完成後,研究人員分別給予孩子不同類型的誇獎如下:

對A組的孩子說“你的拼圖完成得很好,你一定很聰明,很擅長玩拼圖!”

對B組的孩子說“你的拼圖完成得很好,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然後,研究人員又讓每個孩子單獨完成一個複雜的、略微超越孩子現有能力的拼圖,試驗結果讓Carol Dweck非常驚訝:

A組的孩子在意識到拼圖的難度後,普遍缺乏嘗試的動力,表現出失望、乏味甚至憤怒等情緒;

相反,B組的孩子整體表現出更高的應對難題的熱情。有幾個孩子經過反覆嘗試,最終完成了拼圖;而沒有完成拼圖的孩子,也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消極情緒。

上述實驗裡的主角就是“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顧名思義,“成長型思維”是一種認為人的能力(包括智力)會隨著學習而增長的思維方式;“固定型思維”則認為人的能力(尤其是智力)是天生的,很難通過後天努力發生變化。

這兩種思維模式不僅僅是腦中一閃而過的念頭,根據Carol多年的研究總結出,“成長型/固定型思維”通過對孩子的下列心理過程產生影響,一步步地引導他們對挑戰做出截然不同的選擇,獲得不同的結果。

01智 力

對智力的不同解讀,往往是區分一個人的思維為“成長型”還是“固定型”最快速的方式。很多人相信智商是上天的賜予,是父母基因簡單的疊加,一個胚胎在形成的瞬間就已經踏上了它在智力方面不可更改的旅程。但科學研究表明,智力並非恆定,如果滿足一定的條件,人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不可否認,人類歷史上的確有很多智商超群的幸運兒,他們的成功彷彿都以“聰明”為前提,比如智商230的達芬奇、智商200的愛因斯坦和智商“只有”160的霍金。然而,如果這個邏輯是真實的,我們怎麼解釋世界上有更多擁有高智商卻沒做出相應成就的人,以及公認“不聰明”、“缺乏才華”卻成為一代大師的人呢?

下圖為2011年美國一所學校裡大量孩子的大腦掃描圖,不主動從錯誤中學習經驗的孩子-“固定型思維“(左側)的神經元活動微弱,而積極看待錯誤、從中學習的孩子-“成長型思維”(右側)神經元異常興奮。根據Carol的講解,孩子大腦的神經元只有通過右圖這種活躍的運轉,才能形成越來越多、越來越堅固的鏈接,逐步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你真聰明”有害無益,因向孩子灌輸了典型的“固定型思維”!

在另一組實驗裡,Carol對某學校一部分學生說“科學證明越學習你會越聰明”,並提供證據證明這一點。在後來的數學課程中,這一部分學生的成績持續上升(圖中藍線),與其他不懂此原理的學生(圖中紅線)形成鮮明對比。

“你真聰明”有害無益,因向孩子灌輸了典型的“固定型思維”!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法國心理學家Alfred Binet發明智商測驗,並非為了證明智商決定學習結果,而是希望成人通過孩子智商測驗的數據,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方法,通過學習變得越來越聰明。他說:

“(成功的人)往往並非起初那些最聰明的人,而是走到最後最聰明的人。”

02挑戰

那麼現在,挑戰在孩子成長和學習中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正如上面所有的實驗展示的那樣,孩子只有不斷地嘗試更困難的挑戰,並且積極樂觀地從錯誤中汲取經驗,再次嘗試,才有可能變得(學得)越來越聰明。

可是現實中,很多孩子非常懼怕挑戰,一旦他們意識到挑戰的難度超出自己的預期,有失敗的風險,就會拒絕嘗試。有的時候,這種所謂的“失敗”會讓旁人啞然失笑,比如:

參與其他小朋友的遊戲-有可能被拒絕;

塗色-有可能塗出線外;

運動會賽跑-有可能跑不贏;

舉手回答問題-有可能答錯。

往往這種時候,無論成人怎麼勸說失敗了無所謂,孩子也不為所動。他們只喜歡停留在自己的舒適區,讀重複的書,畫重複的畫,吃重複的食物。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其他技能上正常甚至超出一般水平的孩子(或成人),堅信自己在某一方面缺乏能力、沒有進步的可能或嘗試的必要,比如:

缺乏音樂細胞;

沒有發現色彩的眼睛;

運動神經薄弱;

不善於開車(常見於女性)。

上述的現象都來自於“固定型思維”,懷有這種思維的孩子會把失敗(甚至是失敗的可能)解讀為自己人格上的缺陷,而並非像“成長型思維”那樣將其解讀為行動和努力的需要。

03誇獎和心理過程

既然智力可以持續增長,那麼為什麼跟孩子說“你真聰明”不僅不能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變聰明,反而會導致他們害怕嘗試、逃離挑戰呢?難道家長要無視孩子的成績,不能誇獎嗎?

事實上,沒有任何家長在說“你真聰明”的時候想“我現在要來打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只是他們出於好意給予的“鼓勵”、“誇獎”和“讚美”向孩子傳達了錯誤的信息,導致孩子進入了一段消極的心理過程。

當孩子聽到“你真聰明”,或者類似的對孩子天生特質的誇獎時,孩子會有下面的心理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孩子是怎麼一步步從一個無心的誇獎,一路滑到拒絕嘗試的境地中。

誇獎讓我很開心,我希望獲得誇獎。

我聰明會受到誇獎,那麼不聰明自然就不會受到誇獎。

我不能表現出不聰明,不然就得不到誇獎。

成功讓我顯得聰明,失敗讓我顯得不聰明。

我只想成功,顯得聰明,獲得誇獎。

我不想嘗試困難的挑戰,因為有可能會失敗。

而當孩子聽到“你很努力”的誇獎時,他會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心理過程:

誇獎讓我很開心,我希望獲得誇獎。

付出努力讓我得到誇獎,那麼希望得到誇獎我就要一直付出努力。

應對挑戰需要付出努力。

應對挑戰是我付出努力的機會,也是得到誇獎的機會,我要嘗試。

我們也可以用上述的心理過程解釋,為什麼嬰兒會堅持不懈地、通過無數次的嘗試和重複學習說話和走路。其實,人類天生具有好奇心和學習心。然而,當學會了與成人的基本交流以後,那些被誇“你真聰明”的孩子形成了“固定型思維”,漸漸喪失了與生俱來的學習興趣。

改變“固定型思維”,培養“成長型思維”

正如孩子的智力並非永久不變,Ta的思維模式也可以得到改善。即使孩子已經表現出了畏懼困難、逃避嘗試的性格,我們依然可以引導Ta把注意力放到過程而非結果上,發展出更加“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在這裡,我來分享一張國外常見的“成長型思維”的表揚清單,幫助家長們正確地給予孩子鼓勵:

太棒了,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哇,你的練習效果很明顯!

我很喜歡你反覆嘗試的過程。

你能夠嘗試不同的方法,最終解決了問題真是太棒了。

你努力了這麼久,現在終於做到了。

我很佩服你的專注和堅持。

當孩子遭遇挫折,表現出沮喪的時候,與其責怪孩子,或者跟孩子說不是他的錯,家長也可以藉機培養Ta的“成長型思維”,比如:

我們來一起想想怎麼改善。

下次我們嘗試不同的方法/做更多的努力。

我們去請教一下別人是怎麼做到的。

不要為錯誤感到難過,這是我們學習的機會。

我們想一想有什麼沒做到而導致了這次失敗。

這件事的確比較困難,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就會離結果更近。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