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善良,是一束滋養自己的光

你的善良,是一束滋養自己的光

前一段時間,網絡上發生了一個過程曲折的反轉事件。

5月20日,一個微博名叫“菲妥妥_穆修修”的姑娘在微博發佈了一封遺書,大意是父親欠下鉅額高利貸,一家人無力償還,所以決定一起自殺。

這封遺書迅速引起了網友的關注,還好在網友、警察、醫生的共同努力下,這一家人都被找到,搶救成功。有人對菲妥妥說:

也許生活還是很不易,但一定要堅強地活下去呀,加油!

只要你再堅持下去,一定會好起來的。抱住你。

但反轉的是,前一晚還在幫助支持她的網友,一夜之間開始對她冷嘲熱諷,原來,她的很多生活都被扒出來:去旅行,用iphoneX,有大量未拆封的化妝品,在遊戲中充值了上萬元,等等。

這不是一個身負鉅債的人的生活,網友開始懷疑這一家人在利用大眾的善意炒作自己。

但幾天後,這件事又發生了反轉:5月31日,這一家人第二次嘗試自殺,父親和女兒當場死亡,母親被送往醫院搶救後,暫無生命危險。

公安局工作人員說:“這家人本來經過警方做思想工作,(第一次自殺後)已經放棄了輕生的想法,準備回北京好好生活……”而在菲妥妥死後,我們看到了很多這樣的評論:

逼死她的是錢,關網友們什麼事?

我才不心疼她,我心疼的是那些債主。

01

善良是本性,也是“自私”

其實,善良是很多人的下意識選擇。

生活中,我們常常不吝惜施與或大或小的善意。比如,給身處困境中的人捐款,給需要幫助的路人搭把手,或者,如網友所做的,在菲妥妥的遺書出現時,竭盡所能去挽救這一家人的生命。

我們的善意,源自我們天然被賦予的共情能力,就是我能感受到你的感受,所以,當你痛時,我意識到這種痛我也體會過,而我不想讓你痛。

因為這種共情能力,我們看到菲妥妥的微博下,有很多人給她加油打氣,在菲妥妥一家生死未卜的那個晚上,哪怕素未謀面,大家都不想聽到這個姑娘從這個世界消失的消息。

生命何其美好,我想讓你留下來一起感受。這也是一種共情。

而有時候,善意的施與其實多多少都出於某種“自私”的味道。這聽上去有點矛盾,其實也是人的本性。

亞伯拉罕·林肯有一次在馬車上和一名乘客討論起利他主義這個哲學問題。林肯認為,自私能引發所有的善行。

就在這時,他聽到一聲母豬的嚎叫,因為它的小豬跳到一片水塘中快被淹死了。林肯馬上跳下車,把小豬救了起來。回到車上,同伴問他:“剛才的小事,自私在哪裡呢?”

林肯說:“如果我剛剛徑直走過去,丟下即將失去孩子的母豬不管,那我一整天都不會安心,這就是自私的本質。”

所以,有時候,善意其實來自於自私。我們可以想想,每一次獻血,每一次捐款,每一次幫朋友的忙,真的沒有期待過某種回報嗎?

只不過有些回報是顯性的,比如,期待對方回饋同樣的善意,有些回報是隱性的,比如,讓自己得到某種內心的滿足,如林肯這樣,讓自己安心。

02

我們都憤怒於,善意被利用

為什麼有時候,發自內心的善意會轉變為攻擊?如同一夜之間,所有對於菲妥妥一家的擔心、鼓勵都變成指責攻擊和質疑。大概有這樣兩個原因:

第一,大家覺得受到了某種欺騙。

沒有人喜歡被騙,當菲妥妥用iphoneX,高級化妝品,去國外旅行的照片被扒出,網友的第一反應是“被騙了”:你不是因為還不上債才自殺嗎?可是看起來,你過得不錯啊。

所以,大家開始懷疑這場“微博自殺”是作秀,甚至可能是一場濫用大家的同情心來完成“眾籌還債”的策劃。

所以,大家憤怒了,攻擊隨即開始。

第二,很多時候,我們所付出是善意其實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求助者必須符合我們的想象。想到不久前,朋友講過的一個小故事:

某天他下班路過天橋,見一個媽媽帶著兒子乞討,那天風很大,這母子倆的身影在風中顯得格外弱小。他便動了惻隱之心,掏出10塊錢給他們。

第二天,他再次路過天橋,發現媽媽還在帶著兒子乞討,不同的是,兒子手上拿著一塊小蛋糕,吃得很開心。朋友說:“那一刻,我一方面覺得孩子吃得很可愛,一方面,有一種隱隱的不舒服。”

猶豫間,這位媽媽好像認出了他,說:“謝謝你,好心人,孩子今天5歲生日,就想吃塊蛋糕,我才買給他。”

朋友內心釋然了,卻又覺得有些慚愧,覺得自己對他們太苛責。

我們在每一次付出善意時,都帶著或多或少的自我想象。

就像朋友覺得,乞討者用討來的錢買蛋糕吃是不合想象的,就像菲妥妥一面表達著對於還債的絕望,一面過著不錯的生活,打破了我們對於一個還債者的想象一樣。

當我們期待善意背後的結果,也就會被善意綁架,所謂的道德綁架,大多由此出現。

03

你的善意,照亮別人,滋養自己

之前和朋友去爬山,路遇一個上了年紀的老奶奶,獨自爬山,看上去有些體力不支,靠在路邊休息,大口喘著粗氣。

一位路過的外國朋友,走過去,什麼都沒說,把揹包裡的一瓶水遞到老奶奶手中。老奶奶的眼中瞬間有了光亮,雙手合十,對這位外國朋友說了一句:“上帝保佑你。”

我和朋友在一旁,目睹了整個過程,朋友說:“突然很感動,很想哭。”而我的內心,也充滿了一股暖流,每每想起,都覺得無限溫暖。

在那個瞬間,我和朋友,既非求助者,也非施與者,僅僅作為旁觀人,都被感動著。

因為人和人之間,用以交換的,除了金錢、商品,其實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叫愛。

每一份愛的施與,都會形成一股暖流,在人們的心裡流動。那個大家一起救菲妥妥的夜晚,我相信,不管參與的、沒參與的,都會在內心升起一種特別溫暖的東西。

我們會感動於,那麼多人,這樣努力地在挽救一個素不相識的生命。我們也會覺得安全,因為我們身邊的人,都這樣充滿愛。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

公交車上,司機一個急剎車,你本能的抓住前面那個站不穩的姑娘;

商場裡,你看到一個無助的孩子,便不遺餘力地去帶她找自己的家人;

小區裡,你見到一隻流浪的小貓,想都沒想,把它帶回家照顧。

這樣的事情,其實有很多,或許都是小事,但是每每想起,你都會嘴角上揚,在內心給自己點一個贊。因為這些不經意的瞬間,你的內心會有一個聲音對自己說:“我真的不錯”。

當你付出善意的那一刻,便被善意本身滋養了,我想,這便是善意最大的價值。我們的善良:

對外,形成一種愛的暖流,讓我們體會到這個世界的美好,人和人之間關係的美妙。

對內,形成一種自我認同,那是一種對自我的滋養,讓你,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

所以,哪有什麼白費的善意呢?

真正的善良,不會用一次,少一次。每一份善良,都是照亮別人和滋養自己的光,當你每次付出一些善意後會忍不住地嘴角上揚,這樣就夠了。

你的每一次善意,都是你擁抱這個美好世界的證明,而那個用善良愛著世界的你,真的很美。

心理諮詢師,專欄作者。新書《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已上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