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科學家的父母

造就科学家的父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講到兩個故事:一個是造就科學家的父親,一個是造就科學家的母親。前者講的是避雷針的發明者、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的父親。富蘭克林說,他對科學的興趣,就是小時候在父親的工廠裡玩耍中培養起來的。後者講的是美國發明家愛迪生的母親。愛迪生進校只有三個月就被開除了,但他的母親知道他不是壞孩子,允許他在家裡隨心所欲地做各種小實驗。這兩個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我們應當從中得到啟示,不能讓封閉落後的家庭教育壓制科學萌芽的誕生和成長。成功的家庭教育,前提是創建一個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良好家庭環境。

造就科学家的父母

目前,家庭教育的觀念和方式亟待轉變。概括地說就是:從傳統的、封閉式的家庭教育,向適應現代教育、科技發展的開放型家庭教育轉變;從家長單一輸出、說教,向家長學生相互溝通、平等交流轉變;從重智育輕德育的現狀,向注重提高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

早在六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大聲疾呼:解放小孩子的頭腦,解放小孩子的雙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解放小孩子的時間。這“五大解放”,就是要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孩子,讓孩子用頭腦自己去思想;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幹;讓孩子自由提問和辯論;讓孩子自己觀察,自己作出結論;把孩子從過多的考試、沉重的課業重負下解放出來,使他們有一定時間、空間,去學習自己渴望學習的知識。要實現這“五大解放”,家庭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必須解放思想,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讓孩子的心靈和夢想自由地翱翔。

造就科学家的父母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與家長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工作、生活的態度密不可分。據說,在猶太人家庭,剛剛懂事的孩子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自家的房子被燒燬,或者財產被掠奪,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命?”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錢和鑽石”,母親就會立即糾正他:“是智慧和知識,那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它將永遠伴隨著你。”如今,我們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少誤區,有些父母常常用“當大款、發大財”來激勵和教育孩子,這顯然是片面的、不當的,其導向是拜金主義和功利思想,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一定的負面作用。

營建一個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教育環境,不單單是家庭問題,而且是嚴肅的社會問題。當前,隨著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轉移,農村出現了一個龐大的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父母雙雙外出打工,孩子孤零零地留在家裡,使孩子應受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對孩子身心造成不利影響。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要妥善解決,還需社會各界形成合力,給孩子們營建一個溫暖的“大家”。

(選自《新湘評論》)

造就科学家的父母

本週熱文

造就科学家的父母
造就科学家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