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企業的創始人說,先砸100億美元再來談「領先」

中美貿易戰甚囂塵上,貿易戰的背後則是經濟實力與科技的角力。麥肯錫曾用一張圖表明中美科技間的差距,在這張中美科技差距雷達圖裡面,中國只有一項技術,是全面超越美國的,這就是太陽能發電技術。具體到企業,在整個薄膜太陽能行業,能真正自信地言稱“領先”的,大約只有漢能。

漢能集團的創始人李河君曾經放言:“沒有砸100億的決心,你不會摸到領先的感覺。”

漢能的科技實力到底有多強?

2016年,中國太陽能協會發布了5項太陽能行業的世界紀錄,其中有三項是漢能的;2017年,漢能繼續在光電轉換效率上刷新了三項世界紀錄。太陽能轉化效率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比如說,漢能的砷化鎵薄膜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已經達到了31.6%,這意味著有100瓦的太陽能照射到地球表面上,其中的31.6%可以被利用起來,直接轉換成電能。

漢能薄膜太陽能電池就是一個薄如A4紙的芯片組件,柔軟、可彎曲,在弱光的條件下,依然有效率極高的光電轉換效率,薄膜發電技術被麻省理工學院譽為是改變人類未來的技術。

就是在這樣的技術基礎之上,漢能開發出各種創新性的薄膜太陽能應用產品:薄膜太陽能芯片與高透光玻璃結合,製成“漢瓦”,可代替傳統的建築瓦片;做成可發電的牆面,可代替傳統的建築磚材;用於車頂、船隻、無人飛機,可以作為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補充,延長續航里程;用於穿戴和戶外設備,可以做成隨時可以發電的服裝、揹包、帳篷等等。

這就是漢能在薄膜發電技術上延伸出的“移動能源”的產品應用,而這個應用則是顛覆性的,它讓人的“住”“行”擺脫了對傳統能源的依賴,變得自由、方便、永續。

一項技術如果不能真正地給用戶帶有有效的價值,這個技術的命運只能被束之高閣。現在,漢能的“移動能源”在每一個應用場景,都直接面對萬億的市場機會。

李河君的豪言並不是只是說說而已。從2011年至今,漢能累計在薄膜太陽能領域的投入,超過100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至少超過600億。

漢能的在技術上的優勢是怎樣建立的?

企業的技術創新有兩種,一種是自主創新,一種是開放式合作創新。漢能選擇的是開放式合作創新之路,實行全球併購。

從2012年開始,漢能先後併購了Solibro、Miasolé、GSE、Alta Devices,這四家企業是全球銅銦鎵硒及砷化鎵技術的世界紀錄保持者和領先者,他們擁有轉換率上的世界紀錄、最尖端的技術和專利和最尖端的人才,還具備裝備研發與製造能力,後者是最核心的,也是中國最缺乏的。

在技術的研發上,漢能的投入一直是令人驚異的。在技術的升級與進步上,除了資金上的投入,更要建立一套高效的研發創新的機制,保證集團內部在一種合作開發的基礎上,良性運轉。漢能具體的做法包括:

一是創建全球聯動的技術研發中心,形成全球共創空間。通過構建全球技術研發體系,漢能站在了全球薄膜太陽能技術的最前沿。目前漢能在北京、四川、江蘇、美國硅谷、德國、瑞典等地建立了8個研發中心,從事薄膜太陽能發電技術、應用產品的創新和研發。

二是建立全球協同創新機制,整合全球科技創新力量。經過多年的整合努力,漢能已經在不同的薄膜太陽能技術之間形成了比較好的協同發展機制,多條技術路線可以在開放的環境中互相參照和促進,同時將不同的產品投向不同的應用場景。

三是通過專利等知識產權全球佈局,對全球薄膜太陽能技術實現鳥瞰。目前,漢能在全球範圍內的專利申請已經超過4500件,覆蓋了中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技術和市場活躍地區,為漢能持續的技術創新以及市場開拓提供了有力保障。

漢能的企業實踐,實際上也給中國企業提供了一個“彎道超車”的樣本,即在一個新興的市場,如何通過併購的方式,獲取技術上的制高點,然後,通過全球技術平臺的系統整合,相互借鑑、相互吸收,避免研究投入上的重複和探索,從而變成相互促進和相互提高。在研發投入系統完備成熟之後,再通過引進在辦法,在國內吸收,實現國產化,並進一步研究應用型的產品,推向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