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太陽每年只升降一回


南極點是地球表面非常特殊的一個位置,它是地球上沒有方向性的兩個點之一,站在南極點上,東、西、南三個方向完全失去意義,只有北方一個方向;在南極點,太陽一年只升落一次,有半年太陽永不落,全是白天,有半年見不到太陽,全是黑夜。

1957年,美國在南極點的冰蓋上建立了一個永久性的考察基地,並以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阿蒙森和隨後而來的斯科特兩人的名字,命名為“阿蒙森-斯科特站”。

為防止競爭演變為戰爭,1959年,在美國倡議下,蘇聯、美國、英國、法國12國在華盛頓簽署了《南極條約》,條約凍結各國對南極的領土主權要求,抑制了南極領土爭端引發的國際衝突。

1984年,中國“向陽紅10號”科學考察船和海軍“J121”打撈救生船從上海出發,赴南極考察。1985年,中國南極長城站建成。同年,中國成為《南極條約》的協商國。

圖為南極點的標誌是一個立柱上的金屬球。南極點並非是南極冰蓋的最高點,覆蓋在南極點上面的冰雪以每年10米左右的速度移動,因此,科學家每年都要重新標定一次南極點的最新位置,立上標杆。

南極點終年被冰雪覆蓋,冰雪厚度達2000米,海拔高度為2800米;氣候異常惡劣,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8度,有記錄到的最高氣溫為零下12.3℃,最低氣溫為零下82.8℃。

作為地球上資源最豐富、爭奪最激烈的地方,南極尚未迎來資源開發的那一天,但為了在南極預先爭奪優先發言權,各大國小國紛紛前往建站。

雖然有《南極條約》,但南極爭奪戰遠未停止。例如,智利、阿根廷等國政府在南極設立了郵局、銀行和學校等生活設施,甚至鼓勵婦女到南極分娩——孩子一出生馬上被宣佈為“南極土著居民”。

每年有30人左右在這裡越冬。南極科考奉行的“潛規則”是,誰首先對一個區域進行考察,誰就擁有在這個區域建站的優先權;相應的國際慣例是,哪國在某地建站,周圍的科研活動就以哪國為主。

關於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還有23年便失效,但它並沒有對2041年之後的資源問題做出任何規定。今後,國與國的利益博弈、開發與保護的平衡爭論、甚至氣候變暖帶來的移民趨勢都將在在這片人類最後的處女地登陸。南極,將不僅只有企鵝和冰山的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