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溫情陪伴 是最好的早教

現代社會的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0-3歲是寶寶大腦發育的黃金階段,其智能發展可謂日新月異。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的研究表明,多數孩子在4歲之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此時的孩子具有強大的吸收能力和記憶力,擁有豐富的想象力。

可是,這麼小的孩子要怎麼教育?許多家長表示非常茫然。其實,最好的早教就是父母的陪伴。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最好的老師是父母,而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父母的溫情陪伴,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創造力。

父母的溫情陪伴 是最好的早教

陪伴是寶寶的情感啟蒙

剛初生的寶寶都是通過感知覺來認識周圍世界,即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覺器官,感知、認識周圍物體的顏色、氣味、味道、形狀等特性。家長一般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通過簡單的逗笑,或玩具等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鍛鍊寶寶感的知覺。之後,隨著寶寶開始學習坐、爬、走,能夠探索的世界越來越廣闊。

而在這一過程中,寶寶時常會哭泣,這正是寶寶適應周遭環境的一種方式,也是寶寶需要情感安慰的“信號。此時的寶寶對於爸爸媽媽有著發自天性的依賴,家長的懷抱和輕輕撫摸,都是寶寶所喜歡和期盼的。尤其是當寶寶哭泣時,家長的陪伴和安慰能讓寶寶獲得安全感,不再害怕陌生的環境,這對於寶寶來說都是一種情感的啟蒙。

對於嬰幼兒時期的寶寶,家長要知道早期教育是對小寶寶進行身體、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全方位成長髮育的教育。它不是識字或學數學等的學習教育,寶寶智力的開發必須尊重其身心發展規律,既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完全放手。比如,許多家長認為寶寶掰著手指數數數不是好習慣,會影響寶寶智力發展,因此會制止。但嬰幼兒時期的寶寶以形象思維為主,學數數就是要從具體的東西開始的,過於抽象的方法只會讓寶寶“知難而退,失去學習興趣。家長可以經常和寶寶一起走進大自然,讓寶寶獲得對世界的生動感受和認知,而寶寶情感也會更加豐富。

父母的溫情陪伴 是最好的早教

語言以及社交能力培養需要陪伴

自寶寶呀呀學語開始,家長就是寶寶的第一傾聽者和對話者,更是教育者和引領者。當寶寶只會用哭泣表達時,家長都能很快聽懂其中的含義,並作出回應。當寶寶開始學說話時,家長更要耐心與寶寶互動交流,鼓勵寶寶樂於學說話,樂於與人互動,由此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會今後的社會交往能力發展打下基礎。

比如,對於多數家庭來說,晚飯時間是一家人的“聚會”,其中蘊涵著難得教育契機。爸爸媽媽要試著關掉電視機、電腦,放下手機,喊寶寶幫忙裝飯、端菜。吃飯時聽寶寶說話,鼓勵寶寶講述自己一天的“探險經歷”。還可以引導寶寶觀察,每個人吃飯都有一隻碗、一雙筷子,數一數,我們有多少筷子,多少椅子等。這些都將有助於孩子數學思維的發展,寓教於樂,讓孩子對學習充滿溫情和愉悅的回憶。

每天睡覺前,爸爸媽媽可以和寶寶一起玩玩具,讀一些益智兒童讀物,或者動手做一些手工等,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滿足和鼓勵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父母的溫情陪伴 是最好的早教

家長言傳身教也是一種早教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身的言行自然更容易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在陪伴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注意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一般來說,寶寶從2歲起便能感受到家庭的氣氛,而不同的家庭氣氛會使孩子在思想、態度和一般行為中作出不同的反應。愉快、和睦的家庭氛圍更容易讓寶寶養成健康積極的心理和性格,而經常爭吵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難以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家長進行早教要注意採取鼓勵性學習,創造愉快、安全的環境,才能更好地開發寶寶的潛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