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經典文化,讓孩子學會勤奮勞動

品讀經典文化,讓孩子學會勤奮勞動

現在的孩子,因為兄弟姐妹少,所以在家裡備受寵愛。現在在二孩政策放開後,一個家庭也有兩個孩子,所以,孩子們在祖父母和父母那裡,得到的疼愛,自是濃厚的。

因為對孩子的過於疼愛,造成孩子各種依賴心理。小孩子在家裡,絕對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便那些普通的簡單勞動,很多孩子也不會做。

品讀經典文化,讓孩子學會勤奮勞動

有的孩子,上二年級了,還沒有學會怎樣使用笤帚。儘管反覆引導,也總不能很順暢地掃地。究其原因,就是孩子回到家,恨不能吃飯都要人喂,更別說讓孩子做家務了。

這種情況,女孩子可能要好一些,但是家裡是男孩子的,在一些舊觀念的作祟下,爺爺奶奶對孩子的嬌寵,更是難以言說。

品讀經典文化,讓孩子學會勤奮勞動

為了讓孩子們得到鍛鍊,重視勞動對一個人品性養成的重要性,我在晨讀時間,和孩子們誦讀國學裡有關勤勞的語句,希望孩子們在誦讀經典裡,思想得到薰陶,在經典的暈染裡,思想行為受到教化。

誦讀“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織而喜採裳,無事而求其功,難矣。” 此句出自《淮南子·說林訓》,意思是:不能耕種卻想要糧食,不能織布卻想要華麗的衣裳,不做事卻想要功勞,世上沒有這樣不勞而獲的事情。在反覆誦讀裡,學生漸漸明白,要想獲得需要的物品,只有通過勤勞的雙手,才能得到。

品讀經典文化,讓孩子學會勤奮勞動

《管子》中說道:“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動,民非作為毋以致財。天下之所生, 生於用力;用力之所生,生於勞身。 ”管子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老百姓沒有糧食就沒有吃的,糧食沒有土地不能生長,土地沒有老百姓不能種植,老百姓不勞動就不能發家致富。

所以,一切的財富和物資,都是通過辛苦勞動獲得。正所謂“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讓學生明白勞動對於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懂得只有勤勞,才會在以後的人生中,學會“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學會用勤勞贏得他人的尊重。

當一個人通過自身努力,得到他相應的報酬時,這不但會令人羨慕,更多的,是對勞動者,對創造者懷有特別的敬意。而一個特別勤勞的人,一個樂於用行動營造人生的人,也會在生活裡主動幫助別人,而這樣的幫助,更是為自己贏得了人脈。正如《春秋》中說:“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

在國學經典的薰陶裡,讓學生體味勞動的意義,感受勞動帶來的人生樂趣以及收穫,那是比什麼都更能促進一個人很好的發展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誦讀,學生的精神面貌悄然改觀。那幾個每天值日時間,總是躲得遠遠去玩得學生,開始主動拿起笤帚掃地了。

以前,教室裡有了紙屑,很多孩子都是熟視無睹的。而現在,大部分孩子學會主動彎腰了。孩子們懂得,動手撿掉廢紙,為班級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自己也會在一個舒適的環境裡,心情更愉悅。

學習國學經典,很多時候可能收效很慢。而這需要堅韌的毅力,把這件事做下去。我們相信,長久地潛移默化,是會讓一個人得到身心各個方面的轉變的。

品讀經典文化,讓孩子學會勤奮勞動

每天迎接學生到校時,聽到家長對我說她的孩子學會自己洗碗,或者學會自己整理床鋪時,我就特別欣慰。孩子們在奔跑著成長,而他們的思想意思,也如沐浴了春風,雖然不會一日千里,可是他們丁點的變化,都是可喜驚人的啊。

當孩子們學會主動去做事時,他們的思想裡已經種進勞動最快樂的種子,他們已經開始在人生的初始階段,明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理念。國學深厚的精髓,是抵達人心靈深處的靈丹,它會讓一個人的靈魂,在悄然裡,曼妙昇華。

三千小童專欄作家一諾供稿

品讀經典文化,讓孩子學會勤奮勞動

品讀經典文化,讓孩子學會勤奮勞動

歡迎感興趣加盟國學教育者的諮詢,諮詢熱線 4008217199 18721516157 吳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