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藝術品還是宣傳品?——從《摔跤吧!爸爸》到《廁所英雄》

做藝術品還是宣傳品?——從《摔跤吧!爸爸》到《廁所英雄》

前段時間,看到一位同學在朋友圈裡說,我們這一代人是看著印度電影長大的,對印度電影有著濃濃的情結,每部印度電影上映都要去看。

做藝術品還是宣傳品?——從《摔跤吧!爸爸》到《廁所英雄》

我非常認同他的觀點。中國和印度同為東方文明古國,文化傳統和美學觀念相近,接受起來相對自然。我們孩童時,《流浪者》伴隨我們長大。我們青年時,《大篷車》伴隨我們成人。後來,來自印度的寶萊塢電影被來自美國的好萊塢大片打壓,一度渺無蹤影。幸好有網絡,我們看到了《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名字叫可汗》《地球上的星星》等,驚訝於寶萊塢絕不遜色於好萊塢的一面,於是窮追不捨。

做藝術品還是宣傳品?——從《摔跤吧!爸爸》到《廁所英雄》

隨著中印關係的改善,印度電影重新回到中國電影院的大銀幕上。《摔跤吧!爸爸》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氣勢席捲中國院線,不僅在豆瓣上贏得9.1的高分,而且最終報收12.96億元票房,實現口碑票房雙豐收,成為2017年電影市場的大新聞之一。於是,印度電影的引進開始加速,今年《起跑線》《廁所英雄》先後上映,但與《摔跤吧!爸爸》相比,這兩部新引進的印度電影卻出現明顯的頹勢。《起跑線》雖說豆瓣評分有8.0分,但最終票房只有2.1億元。《廁所英雄》豆瓣評分7.1分,上映半個多月至今票房尚未過億。

做藝術品還是宣傳品?——從《摔跤吧!爸爸》到《廁所英雄》

看完電影之後,我忍不住想把這3部電影拿來對比,分析印度電影創作中的一個走勢,那就是政治和政策宣傳的強勢介入損害了電影的藝術性和娛樂性。

做藝術品還是宣傳品?——從《摔跤吧!爸爸》到《廁所英雄》

《摔跤吧!爸爸》的成功之處,是把男女平等的宣傳和人物塑造的藝術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阿米爾·汗飾演的男主角和他的3個女兒性格鮮明,個性生動,演繹了一個感人的勵志故事。男主角把自己實現不了的理想頑固地轉嫁到女兒們身上,從一個強健的肌肉男,演到一個大腹便便的油膩中年男,從性格上,形體上,表演上,無不令人信服和感動。3個女兒的陽剛之氣和女兒之態渾然天成,可愛,可敬,可贊。所以,儘管《摔跤吧!爸爸》有著強烈針砭現實的色彩,但依舊因為它的藝術性和娛樂性,受到觀眾歡迎。

做藝術品還是宣傳品?——從《摔跤吧!爸爸》到《廁所英雄》

《起跑線》和《廁所英雄》就不一樣了。兩者從片名開始就有了強烈的宣傳色彩。前者著眼於對印度教育制度的反思,後者則是對莫迪政府“清潔印度”運動的直接宣傳。《起跑線》前半部分還有些喜劇色彩,後半部分則變得生硬直白,一家三口的性格塑造基本為零,成了口號的演繹。《廁所英雄》從一開始就直奔主題,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完全沒有基礎,更無感人之處,劇情轉折缺少可信性,幾乎已經成了一部直白的政策宣傳片。

做藝術品還是宣傳品?——從《摔跤吧!爸爸》到《廁所英雄》

《起跑線》和《廁所英雄》所涉及的問題國人很能能理解,因為我們也有著同樣的社會現象,但是影片採用的“活報劇”式的手法則難以感動觀眾了。這也讓我們聯想到中國的電影創作。對“主旋律電影”的狹隘理解,使很多這類電影成了膚淺的宣傳品,毫無藝術感染力。

做藝術品還是宣傳品?——從《摔跤吧!爸爸》到《廁所英雄》

須知,藝術當然具有宣傳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宣傳都可以成為藝術。電影應該首先成為一部藝術品,用藝術的方法來實現宣傳的目的,不能墮落成平庸的宣傳品。印度電影和中國電影都面臨著同樣的選擇。

做藝術品還是宣傳品?——從《摔跤吧!爸爸》到《廁所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