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銀行」是怎樣一種創新?

柯炳生

糧食銀行,並不新鮮,最早出現在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一度成為農業方面的熱詞。只是,好像時間不很長,就慢慢消聲了。具體原因,可能比較複雜。不過,近兩年來,糧食銀行,又重新出現星火之勢。

根據各個方面的信息,現在叫做糧食銀行的,內容並不很一樣;或者說,糧食銀行,有不同的模式。

不久前,在湖南考察一個稻穀合作社時,意外發現,該合作社也開辦了一個糧食銀行。這個糧食銀行,運行機制框架設計,相當周密,考慮到了各個方面的因素。運行效果也非常好:對生產稻穀的農民,很有幫助;對於加工糧食的合作社,很有好處。同時,也較好地規避了糧食銀行的風險問題。

該合作社建立糧食銀行的主要目的,是想讓農民最後把糧食賣給合作社,合作社能夠獲得穩定的優質糧源,加工優質大米出售。

這個糧食銀行,主要有這樣幾個特點。

首先,這是合作社提供的“九代”服務中的一項:代儲藏。在播種季節前,農民就確定了把糧食存進糧食銀行的意願,並簽訂合同。糧食銀行也就提前獲悉,收穫季節後,會有多少糧食儲存到糧食銀行中來,知道需要準備多大的倉庫庫容。儲藏期滿後,如果農民決定把糧食賣給合作社,則不僅不需要交儲藏費用,而且還有其他優惠。如果不想賣給合作社,則需要支付儲藏費用(標準是:第一個月20元/噸,第二個月開始為5元/噸)。實際上,儲藏期滿後,農民通常是賣給合作社,因為有多種好處。

收穫之後,農民的糧食運送到糧食銀行,糧食銀行對糧食進行稱重和檢測。檢測的內容包括水分、雜質、出米率等。水分和雜質等達到了國家規定的基本要求,就按照稻穀的具體品種,分別計價,分別儲放。其中的出米率指標,還與後期的分紅有關。出米率高的,通過二次分紅方式,給予獎勵。

農民在糧食銀行儲藏糧食,期滿後出售給合作社,可以享受到以下好處:

第一,有保底收購價格,相當於國家的最低收購價格。這個保底收購價格,在實際收儲糧食時確定,採用當時的實際市場價格。

第二,具體的保底價格,實行優質優價。例如,2017年稻穀收儲時,不同稻穀品種每斤的保底價格是:玉針香1.80元,粵王絲苗1.55元,創宇9號1.50元,湘晚12號1.45元,黃華佔1.40元。

第三,根據儲藏期長短,在保底價格的基礎上,進行加價。儲存期長度分別可為3個月、6個月、12個月。實行加價時,也是優質優價。例如,優質稻穀品種玉針香,保底價格最高,加價也最高:3個月每斤加價5分,6個月加價0.1元,12個月加價0.2元;品質差一些的黃華佔稻穀,對應三個儲存時間段每斤加價的幅度,分別為2分、4分和8分。兩種稻穀存入糧食銀行所獲得的年利率,分別為11.1%和5.7%,均遠高於銀行存款利率。就此,調研中有專家說,這樣的糧食銀行,比銀行更像銀行!

第四,儲藏到期後,農民將稻穀賣給合作社。如果市場價格低於保底價格(含儲存期加價),則按照保底價格計價。如果市場價格高於保底價格(含儲存期加價),則按照市場價格計算。

第五,只要將稻穀賣給合作社,就不需要支付儲藏費用。

第六,農民把糧食存儲到糧食銀行,可以拿到相應的糧食存摺。存摺記錄所存入的糧食品種、數量和當日的糧價。可以憑存摺在公司創立的電子商務平臺(有農業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以信用形式購物,信用額度為存糧金額的百分之七十。

通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通過這樣的糧食銀行,農民可以獲得很多好處:解決了自己儲糧的各種困難,還不需要支付儲藏費用;有了託底收購價格保證,避免了價格下跌風險;種植優質稻穀品種,可以獲得更高價格保證;在儲糧過程中,當市場價格明顯走高時,還可以出售,獲得高價格,避免了收獲時就出售的低價格風險。等等。

合作社在提供糧食銀行服務時,也獲得了重要的好處,主要是:為其稻米加工,獲得了高質量稻穀的可靠原料保障;避免了收獲季節集中收購的巨大資金壓力。這樣的糧食銀行,對農民有很大的吸引力,也為農民加入稻穀合作社,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合作社提供“九代”服務,最後的“代儲藏”和“代銷售”,就是通過糧食銀行,獲得了可靠的保證。

在糧食銀行的運行過程中,合作社也面臨著一些風險點。一是糧食儲藏方面的設施和技術問題,這是糧食儲藏企業的共性問題。合作社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也可以通過把儲藏服務轉包給專門的糧食儲備企業。二是糧食銀行利息的負擔。合作社給農民發糧食儲藏利息,增加了收購成本,但也避免了合作社從銀行貸款收購糧食的利息負擔。普通稻穀,兩者大體可以持平;優質稻穀,支出要更多一些,而多出的差額,可以通過優質稻米的高價格,得到足夠的彌補。三是價格風險。合作社可以在收儲稻穀的同時,到期貨市場上,進行大米期貨的套期保值,來規避價格變化的風險。

同樣名義的糧食銀行,並不是個個都成功。這個糧食銀行運行了兩年,效果較好。最主要的原因,我想有兩條:第一,這是稻穀生產合作社辦的。糧食銀行的運行,與合作社提供的其他各項生產服務,密切聯繫在一起,從而,既能夠讓農民有獲得感,也能放心。同時,合作社較好地減輕了收購資金壓力,並可靠地獲得了優質稻穀原料保障。糧食銀行的各種運行成本,也能夠降低到最低程度。第二,操作機制的設計,相當周密細緻。既考慮各種可能情況,又充分保證農民與糧食銀行(合作社)的雙贏,讓兩個方面都有高度的積極性。通過糧食銀行的機制,既能夠為農民提供最低收購價格保障,又能夠優質優價,還能夠獲利,不需要國家補貼,並且是通過市場配置資源。

這樣的糧食銀行,利民利國利商。值得關注,值得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