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黎偉:搜題APP,我們該如何正確面對

施黎伟:搜题APP,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

1、兒子的習慣

暑假,在攻讀小學四年級學位的兒子正努力完成語文作業。只見他碰到一個語文字詞不會,應該查字典,但他卻熟練拿起邊上手機(他有自己手機,是我淘汰下的),按下百度,然後直接對著百度就說了這個詞,立刻,所字詞內容直接跳了出來。

“現在你還查字典嗎?”我看到後問兒子

'我知道怎麼查字典,但平時不太用。問百度這樣快,而且百度裡面答案比字典還多"兒子回答

我不禁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為了完成語文作業拼命查了一個多小時字典的痛苦感覺(有人覺得查字典時快樂的事情嗎?)我感嘆:現在有百度真方便啊。

2、搜題軟件

突然,我打了一個寒顫:兒子現在就會熟練用百度查字,以後,大概率地會熟練用搜題軟件搜考試和作業答案吧。

作為數學老師,我們是禁止學生使用手機搜題目的,嚴格要求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的。

因為學生的惡性循環是這樣的:題目不會——不想認真思考——手機搜答案——不經任何思考抄上去應付——矇混過關——沒有真正理解——更加不會——更不想思考——更要搜題目……

所以,現在看到兒子那麼熟練使用手機,不由心虛,萬一兒子將來也用APP搜題怎麼辦?

3、軟件錯了嗎?

如何辦?難道現在我馬上禁止兒子接觸一切互聯網產品?這必然會讓兒子失去在未來生存的能力。

於是,我問了好幾個成績非常好的同學(在網上調查),問他們是否用搜題軟件?他們在什麼情況下使用?搜題軟件對他們學習是否又幫助?

出乎意料,得到的回答是:好學生也用搜題軟件(看來老師禁止學生用搜題軟件,好似螳臂當車),但好學生基本是難題的時候用,他們反而覺得搜題軟件對他們學習有幫助,省去了問老師的麻煩。

好學生的循環是這樣的:難題不會——反覆思考還是不會——搜題——得到正確解答——把正確解答和剛開始思路比較收穫新知和方法——方法和知識整理入錯題本——得到新的技能方法提升——

繼續碰到難題——繼續思考提升……

為什麼所以同一個工具,在不同人的手裡能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呢?我想,其實這並不是搜題軟件的錯。

關鍵原因

兩個不同循環的關鍵在於兩個字:"思考"。差生根本沒有思考,直接抄答案,越抄越差;好學生經過反覆思考後找答案,再反覆與自己做題比對、記錄,就能提高學習效率。

科技就是一把雙刃劍,搜題軟件會讓懶於思考的差生更差,讓積極努力學生更好。

再深入問下去:讓學生努力思考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呢?

我認為,好學生對自己有信心,對學習有興趣,有獨立認真思考問題的習慣,做出題目有一種成就感。他們希望獨立完成作業,從而獲得那種克服困難達成目標的成就感。

我問道好學生是否用搜題軟件? 他們說盡量不使用,因為“如果直接搜題,做題就沒意思了”。你看,好學生之所以努力思考其實是由於自信心+成就感驅動下得到了一種思考的習慣。

而差生不喜歡思考,本質是對學習沒有信心,並沒有找到學習的成就感。他們的目的是完成老師的作業,完全是應付式的。所以當看到搜題APP這種“做題神器”以後馬上就“看都不看抄答案”了。

施黎伟:搜题APP,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

禁止APP,治標不治本

我們一開始就錯了,禁止APP使用只是治標不治本,況且互聯網的趨勢本質上是根本擋不住的。

對於教育來說,我覺得需要用“自信心+成就感”來培養學生努力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手機APP畢竟只是一個工具而已,單純地限制孩子使用手機只是指標不治本而已,況且現在的網絡趨勢是怎麼擋都擋不住的。

所以面對搜題軟件,我認為不能一刀切,絕對禁止,而是應該做到以下幾步:

1、我們可以深入問一下孩子用軟件搜題的根源:是作業太難,量太多,學生被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不得已為之;還是學生對這門課沒有興趣,根本不想做;亦或其他深層的原因。

2、我們可以觀察孩子搜題的後續行為:是把不會的題記錄下來,以後再進行復習,還是抄一個答案以後就不管不顧。努力引導孩子進行錯題記錄再複習。

3、強調獨立思考,儘量創造一個開放、寬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互相幫助學習,畢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才是教育的本質。

所以,工具其實並沒有錯,從使用工具之人的角度思考解決方案這才是最根本的。

微信號:learningmath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