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表(三)-利潤都是「做」出來的嗎?

可能大家平時看到的財務報表往往都是一長串的數字而且精確到小數點後面2位,大家會覺得所有的財務報表結果都應該是十分精準的而且沒有誤差的。

大家想一下,一個企業的利潤是怎麼出來的呢?

其實,一個企業的利潤是企業的財務人員“做”出來的。那麼,此話怎講呢?

利潤表(三)-利潤都是“做”出來的嗎?

大家應該知道,其實一個企業的賬和財務報表並不是簿記出來的。到了月底,總賬會計和財務經理,開始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然後拿出所有簿記資料和已經記完賬和彙總完的所有原始憑證,進過多次調整“調賬”後,才能把一個企業的財務報表“編制”出來。

然而,這個並沒有完。到了季末、半年末和年末一些重要的會計期末,企業的CEO和CFO會在會議室關上門聚集在一起討論,大家在計算器上按來按去,激烈地商量著應該報告多少收入和費用。然後,過了一段時候,大家就可以看到一個企業的財務報表產生了,CEO和CFO一起出來宣佈公司今年的收入、利潤等重要財務指標是多少。

利潤表(三)-利潤都是“做”出來的嗎?

利潤的來源充斥了假設、估計和人為判斷。收入的確認以及成本和費用的記賬基礎都是權責發生制,要求人為界定相關收入和成本費用責任的歸屬、時間和大小。不同的人完全可以給出不同的判斷。甚至有時候企業完全可以把利潤像戰備物資一樣在豐年的時候儲備起來,在荒年需要的時候再釋放出來。

收入確認的彈性

自2017年7月,財政部頒佈了新的《收入準則》之後,整個收入確認的模式將變得更加複雜。原來確認收入主要的標準主要是五個字即看與商品相關的“風險和報酬”是否轉移。新準則收入確認的標準濃縮為三個字即“控制權”轉移。雖然收入確認的標準從原來的五個字減少到三個字,但是此次修改後收入確認的模式和理念卻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對於財務來說,原本可以不學無術混混日子的核算方式已經終結,從此需要認真研究企業的商業模式和合同條款。但是換而言之,收入確認在變得複雜,之間可操作的彈性在變得越來越大。

利潤表(三)-利潤都是“做”出來的嗎?

成本費用的彈性

為什麼說成本費用的合算也是有彈性的呢?因為成本費用當中的包含的許多成本和費用的核算都是通過一定的會計政策的選擇而計算出來的。如果你選擇不同的會計政策,那麼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

以下羅列了需要進行會計政策選擇的成本費用:

核算科目

成本費用類型

可選擇的會計政策

存貨核算

銷售成本

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移動加權平均法

低值易耗品

管理費用

五五攤銷法、一次性成本法

固定資產

折舊費用

直線折舊法、加速折舊法、折舊年限的選擇

除了有些成本費用的核算可以選擇會計政策,還有各類減值準備如存貨及各類資產減值準備、壞賬準備和或有費用的計提這些減值準備的計算時所採用的方法都是可以選擇的。

利潤表(三)-利潤都是“做”出來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