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崢:電影是冒險,有驚喜但也要靠譜

電影

電影《我不是藥神》的大熱,讓徐崢再一次成為電影圈的焦點人物。徐崢不僅是這部電影的主演,同時也是監製和投資方之一。在此之前,徐崢導演和主演的“囧”系列電影,也都是華語電影的票房大贏家。

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採訪時,徐崢闡述了他判斷一部電影的標準。

首先,徐崢並不關心電影是否符合熱點,比如是否有很多特技,是否是最熱的IP,他自謙說,“我光著腳也跟不上,已經有特別聰明的人去做了。”他會挑選自己熟悉的概念和題材,“鬼吹燈也好,很多概念也很好,會很火。但我也得看它是不是我的菜。”這就像股神巴菲特說的,要在自己的能力圈內行事。

其次,徐崢會藉助調查的手段來幫助自己做判斷。他說:“電影是一種冒險,必須有驚喜,但也必須靠譜。”尤其是喜劇和合家歡電影,可以通過填表調查的方式,來發現觀眾喜歡哪部分、不喜歡哪部分。以港囧為例,徐崢首先主觀判斷,這部片子有公路、青春懷舊的因素,對這些因素的整合,會讓這部電影成為爆款。但是,另一個問題是,混搭因素太多,會不會有負面效果?於是,影片出來之後,就對觀眾做了一個填表調查。之後,雖然再調整拍完的電影已經不可能,後面對電影的營銷宣傳,會根據調查結果進行調整。

然後,徐崢拍電影,更強調從自身遇到的問題去發現題材。他說:“拍攝過程,其實是一個自我療愈、自我發現的過程。特別是做系列電影,我永遠是從自身去發現問題,把對生命的困惑迷茫,作為題材去挖掘。”因此,電影就和徐崢個人的歷程變成了同步。

以上就是知名電影人徐崢判斷自己是否要投入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是否會受歡迎的三個方法:做自己熟悉的在能力圈範圍內的題材;藉助調查手段;以及從自身出發去挖掘題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