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上市公司蹭「熱點」?

很多人炒股喜歡追熱點,看新聞炒股,比如雄安新區、區塊鏈、海南自貿區之類大家耳熟能詳的大熱點。然而,追市場上的熱點實則隱含著很大的風險,連你都知道這是熱點的時候,很可能就是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了……

2017年,區塊鏈已經足夠算得上大熱點,在這一熱點上,除了大量的散戶的奮鬥足跡,自然也離不開上市公司的辛勤汗水。A股是這樣,港股也是如此。上市公司蹭上了熱點,是不是就意味著股價可以一路高走了呢?是與不是,我們用“區塊鏈集團公司”這個例子給大家解釋一下:

怎麼看待上市公司蹭“熱點”?

截止本週一收盤,該公司股價0.224港元,儘管相比較在改名之前股價有了一定的上漲,但是在4月9號達到0.3港元的高點之後便又一路向下,可見這一波區塊鏈熱點蹭完之後沒能挽救股價的走勢,追高進去的投資者自然又是苦不堪言。

坪山茶葉集團有限公司是區塊鏈集團公司的前身,改名以後,股價應勢上漲,持續了一段時間。然而,我們要知道真正的板塊佈局和實力才是中長期上漲的動力。通過該公司年報來看,茶葉仍然是公司主營業務,而在區塊鏈方面幾乎沒有實質性進展。

公司的解釋是:去年公司確實是在專注拓展茶葉市場,然而消費市場行情差,銷售面臨很大壓力。在這轉型過程中,今年才和第三方就區塊鏈技術開發和服務簽訂了協議,正式進駐區塊鏈,也因此擺脫了被市場吐槽的“偽區塊鏈概念股”的標籤。

上市公司蹭熱點的行為,雖然方式有各種各樣的,但是不得不說直接改名算是極端行徑了,

除了上面的“區塊鏈集團公司”,“匹凸匹”大家也不會感到陌生吧?現在呢?已經被ST了……

怎麼看待上市公司蹭“熱點”?

之前大家瞭解到的在IT、生物、傳媒、新材料等行業受到投資者追捧的時候,一些從事傳統行業的公司通過改名的手段掩蓋公司原有的行業以及主營業務,轉為有關熱點的稱謂。以此增加公司業務的想象空間,但這樣也會誤導投資者。

除了改名字,蹭熱點式的信息披露行為就更多了。區塊鏈火熱的時候,有上市公司說:“目前在區塊鏈領域有專門人員進行技術研究”或“一直密切追蹤區塊鏈等各類新興技術”等。至於這發佈方式嘛,有的是正規信息披露,有的是公司網站,有的甚至只是投資者互動。隨意的輕描淡寫就可以是股價迎接兩三個漲停。這當然也是投資者熱衷於追熱點,炒短線獲利的緣故。

總結一下:近期以來,監管層還是在這方面做了加強,使情況有了一些改善,滬深交易所分別出具了相關指引。但孬哥還是要提醒一下投資者,在面對類似這種炒作熱點題材時,千萬不要盲目,需要保持冷靜,需要在上市公司蹭熱點的表面之外,重點關注公司的基本面,重點關注主營業務,經營狀況、發展前景,一定不要盲目跟風。

更多精彩,盡在小孬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