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層出土器物以泥質灰陶爲主,亦有少量夾砂質陶器

有邰遺址又叫邗邰遺址,俗稱狼坡遺址。位於神農山東4公里,盤古溝溝口跨西萬鎮邗邰村和西向鎮虎村山坡地。中有源於盤古溝的古邗水相隔,平面呈刀把形。西部為刀身,在邗水西,東西長近200米,南北為三級臺地,總寬180米左右,遺存以夏商文化為主。東部為刀把,在邗水東,東西長250多米,南北不足百米。

龍山層出土器物以泥質灰陶為主,亦有少量夾砂質陶器

採集有泥質紅陶紅彩陶缽盆、碗片、還有泥質灰陶花邊盤手大口尊片等。東部是以仰韶中晚期文化為主。

傳說有邰遺址是姜源部族活動的地方,夏棄農耕地,故名“有邰”。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覃懷志·古事》載:“夏王禹元年壬子,帝即位。頒夏時於邗國”,所以又叫禹邰。商封三公之一的鄂侯在其南2公里築城,周封邗叔於斯地,更名“有邰”為“邗邰”至今。遺址西部,零星出土過銅管劍和空首布,可能是周代墓室的隨葬品。

龍山層出土器物以泥質灰陶為主,亦有少量夾砂質陶器

崇義遺址位於市區西南12公里崇義鎮崇義村東南。該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系渚龍河北岸臺地,東西200餘米,南北800多米,經近百年的燒磚取土,大部分已被破壞。依據調查和採集品,該部分以仰韶晚期文化為主,延至龍山文化時期。在北部邊沿發現古燒陶窯遺址一座。

龍山層出土器物以泥質灰陶為主,亦有少量夾砂質陶器

北部在太(原)洛(陽)公路西北崇義村以東,南北長1300多米,東西300餘米。經過此次發掘,得知該遺址文化層厚2-3米,共清理灰坑6處,發現房基一座。其中有仰韶至戰國時文化堆積。仰韶層以泥質紅陶為主亦有少量彩陶。出土器物有缽、罐、甕、小口和大口尖底瓶、陶環等紋飾有劃紋、弦紋、附加堆紋等,素面多見。

龍山層出土器物以泥質灰陶為主,亦有少量夾砂質陶器

龍山層出土器物以泥質灰陶為主,亦有少量夾砂質陶器。出土有罐、盆及陶器蓋。紋飾有方格紋、繩紋和藍紋。二里頭層主要是泥質灰陶。亦有磨光器物。出土有盆、鬲、缸、罐、陶紡輪等,紋飾有繩紋、弦紋等。西周文化層全系灰陶。器形有豆、盆、罐、鬲、孟、三足盤、缽、大口尊等。紋飾以粗繩紋為主,還有少數的凹弦紋。春秋戰國層以灰陶為主,出土器形有豆、盂、罐和碗等,有少量繩紋,多為素面。

龍山層出土器物以泥質灰陶為主,亦有少量夾砂質陶器

花地崗遺址位於市區西南20公里崇義鎮範村西里許故河道(傳說為沁水故道東坡臺地上,1954年發現,因系棉花地,俗稱花地崗。花地崗遺址西3公里為王梁仰韶文化遺址,東3公里為崇義遺址。

龍山層出土器物以泥質灰陶為主,亦有少量夾砂質陶器

該遺址東西400多米長,南北100多米寬,全為耕地覆蓋地面暴露灰坑5處,日常耕種期間,總有石、陶遺物出現。採集品有石斧、石鑿、石鏟、紅陶斂口盆、小口高領甕、小口尖底瓶口沿及底和灰陶平底碗,籃紋、方格紋灰陶罐、淺腹平底盆、圓底盆、花邊口沿雞冠盤、淺灰陶內折沿罐及陰線波折紋豆盤等。據器物及殘片分析,文化內含有廟底溝類型或王灣一期、龍山期、二里頭和東周四個時期的文化其中又以廟底溝和龍山時期為主。

龍山層出土器物以泥質灰陶為主,亦有少量夾砂質陶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