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老房子;你好,村史館

川報觀察記者( 侯衝 龐峰偉)

一個廢棄的背架子,除了當柴燒,還有啥用處?

巴中市南江縣南江鎮金碑村村民給出的答案是:送進村史館。

有500多年曆史的金碑村之前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摘帽”的同時,建起了一座村史館。

這樣的村史館,在巴中建成和在建的目前一共有50個。成規模地在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統籌規劃建設村史館,這在四川省乃至全國還是首次。

再見,老房子;你好,村史館

“462人次,新紀錄!”6月22日18點過,巴中市巴州區水寧寺鎮龍臺村村史館內依然熱鬧,村黨支部書記焦國剛扯著嗓子報數,讓3個來參觀的村民哈哈大笑。

端午小長假,建成剛3個月的龍臺村村史館參觀人次創新高,跟景區比也許不算什麼,但卻是小山村的大事。

去年,龍臺村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全面完工,以前的老房子復墾成耕地,曾經的自然村落“消失”了。

但很多村民又覺得一切還在,鄉愁未減。原來,建在聚居點的村史館,把鄉村的根留住了。

再見,老房子;你好,村史館

為什麼建?

打開搬遷戶心結

“老李,倔得很!”指著一把帶著泥土的鋤頭,焦國剛回憶起動員貧困戶李家俊搬遷的故事。

年近60歲的李家俊原先住在半山腰,守著幾畝薄地熬日子。“死也要死在這裡!”面對動員搬遷的村幹部,李家俊最初很牴觸。“他總覺得,老房子沒了,魂就沒了。”焦國剛說,不少貧困群眾想搬新房,但為了“留念想”不願拆舊房。

如何讓搬遷戶打開心結?村史館成了最好的鑰匙。當得知自己用了幾十年的鋤頭、鐮刀,能放進村史館展覽時,李家俊逐漸接受了“建新拆舊”的現實。

去年12月,巴中村史館建設正式拉開序幕。截至目前,該市建成和在建的村史館共50個。龍臺村“農耕文化”、金碑村“茶文化”、鸚歌嘴村“紅軍文化”、馬埡村“書香文化”……這些村史館,館館有特色。

再見,老房子;你好,村史館

留存紅色記憶

通江縣民勝鎮鸚哥嘴村村史館裡,陳列著一個上百年曆史的打草鞋的圓齒耙子。“還沒我的時候,父母就用這個耙子給紅軍打了幾百雙草鞋。”77歲的捐贈村民羅太秀說,每一雙草鞋紅軍都給了報酬,“希望後人看到這隻碗,能憶苦思甜,珍惜現在。”

成非遺保護陣地

“巴中皮影民間稱‘皮韃韃戲’‘皮影兒戲’或‘燈影兒’。”巴州區曾口鎮書檯村村史館裡,當地新鄉賢、皮影藝人張道陽領著來訪者參觀。一雙巧手調動千軍萬馬,幾根竹竿表盡喜怒哀樂,興致來了,張道陽隨手拿起展示的皮影表演起來。生動的皮影造型、鄉土味十足的唱詞、活靈活現的表演……場館不大,人不多,但大家都沉醉在傳統藝術中。“如果沒有村史館,村民想看到皮影表演可不容易。”書檯村黨支部書記李明感嘆。

張道陽還經常在村史館與村民“擺龍門陣”,講山鄉里的德孝故事。幾次下來,村民王大軍受到觸動,改變了對老母親的冷漠態度。

再見,老房子;你好,村史館

推介村子優勢

“村史館雖小,價值卻大。”在南江縣平崗鄉桅杆村第一書記周園果眼裡,村史館就像一塊磁鐵,有意想不到的引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沒有村史館,魔芋項目可能就黃了。”周園果說,去年四川好彩頭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進村考察,村裡“有好菜不會端”,合作遲遲敲定不下來。今年村史館建成後,村裡第一時間邀請企業來參觀,發展歷史、區位優勢、交通條件、產業規劃等一目瞭然,讓企業最終下定合作決心。

怎麼建?

盤點全區已建和在建的38個村史館,巴州區區長楊波坦言並非一帆風順。“多少村該建?”“錢從哪來?”“建好了沒人看怎麼辦?”成規模在易地扶貧搬遷聚居點建村史館,無經驗可循、無例子可借鑑,一個個憂慮被大家拋出來。

坐在辦公室裡找不出答案。一次次進村調研,與搬遷群眾坐一條板凳談心,多部門反覆討論……一系列調研下來,巴州區對村史館的價值有了底,決定在特色鮮明、歷史厚重的24個搬遷村先行探索。

而自去年11月以來,巴中市級召開的村史館建設工作各類會議就達10餘次。今年初,此項工作被寫入巴中市政府工作報告,並進行了周密部署。

再見,老房子;你好,村史館

點位如何選擇?

“經過前期調研,綜合考慮村落歷史文化、輻射能力、未來效果等因素選定。”南江縣副縣長杜曉莉介紹,村史館建設一般由村申報、鄉審核、縣審定,住建局負責指導建設,文廣新局負責指導布館。選址上,有的村史館建到聚居點的文化陣地中,有的利用村民舊居、村小學閒置教室或村委會閒置辦公房建設。

是否每個村都要建?

在一次全市的現場工作會上,巴州區認為,無論村史長短,都應該建,“讓價值發揮到最大”。南江縣表示,該縣北部山區面積大,人口稀少,可以考慮兩個村合建一個。通江縣則倡導多村聯合共建村史館。

資金怎麼解決?

“建設資金僅靠上級補助和本級財政配套,投入難以充足保障。”巴中市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巴中通過將村史館建設納入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配套專項資金支持,並積極採用企業、個人捐贈,群眾自籌、入股等方式積極吸納社會資金。目前,解決了全市20多個村史館500餘萬元的資金問題。

如何做好管理?

展品之外,村史館的管理困境也開始顯現。“建了不讓看,有啥用!”巴州區白廟鄉百花村村民陳正雄去過兩次村史館,每次都鎖著門,心生埋怨。“村裡工作繁多,的確很難做到每天開門,但村民隨叫隨到。”村委會主任王成春覺得委屈,因擔心展品丟失或被破壞,自己不在村委會辦公時只能把村史館鎖上。

“我們準備確定公益性崗位,聘請貧困群眾對村史館進行維護和保護。”楊波表示。南江縣則計劃招募當地村小教師和熱心村民參與村史館管護。

再見,老房子;你好,村史館

未來怎麼樣?

巴中提出,不僅要在基礎條件較好、地域文化氣息濃郁、以旅遊產業為主的傳統村落建設一批村史館,還要將其與知名景點串聯,開發一批精品鄉村旅遊線路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產品,帶動搬遷群眾增收。

200多年小山村添“人文風景線”

再過兩個月,通江縣諾水河鎮碗廠溝村村史館就將正式對外開放。“這裡將是該鎮旅遊產業中的重要一環。”通江縣縣長王軍介紹,碗廠溝村距離世界地質公園、光霧山-諾水河地質公園僅10公里,碗廠溝村200多年積澱的歷史文化將為遊客再增一道“人文風景線”。

這個村裡全是“li”

“姓李的村民種翠李,村史館裡展示李、宣揚禮,這就是一個旅遊賣點。”化成鎮長灘河村村使館前,巴州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莫昱超向幾個鄉鎮考察人員介紹,建有李姓宗祠的長灘河村李姓村民居多,又種植大量翠李,通過村史館建立連接,既滿足遊客採摘遊的休閒需求,又滿足了姓氏尋根的精神需求。

加快各景區景點連點串線

“我們有7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如果幾十個村史館能有機結合起來,將加快各景區景點連點串線、連線成片,旅遊吸引力大增同時,村史館的價值也將被成倍放大。”平昌縣副縣長陳雪梅認為。

村民找到新商機

“最近在琢磨咋個讓它產生收益。”程興文是宏福村致富帶頭人,也是村史館表揚的“企業名人”,他打算入股村史館,初步想到一條運營路子:不賣門票,遊客參觀村史館後發朋友圈集贊,買合作社的農產品可打折。

更多的村民想從村史館串起的旅遊環線上找商機。“這兩年家鄉各方面發展都快,以後遊客多了,吃住有需求,賺錢的機會就多了。”在村史館裡受到觸動,靳東毅然選擇回鄉發展,養土雞、種柑橘,起早貪黑忙碌著。

(四川在線巴中頻道新聞熱線:0827-5188332 官方微信:巴中輿論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