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應對全球製造業轉移新趨勢

智庫觀點趙芸芸

新一輪科技革命以來,世界製造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全球製造業產業轉移呈現出新趨勢和新動向。製造業轉移不再僅僅侷限於勞動力、土地、能源等低成本優勢,而是更加側重於消費市場、技術體系、營商環境以及創新生態等高端要素。這對我國“世界工廠”地位形成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準確把握全球製造業轉移趨勢和動因,及時調整我國製造業發展方向和策略,對我國製造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全球製造業轉移呈現五大新趨勢

(一)以智能製造為導向向發達國家轉移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引燃了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以智能製造為特徵的新型生產模式不斷湧現,極大地優化了勞動力、資本、信息、知識等生產要素的配置,提高了生產及管理效率,顛覆了傳統制造業更多傾向成本窪地的佈局理念,企業選址更多地關注智能化的技術設備、先進的管理水平、一流的信息基礎設施等綜合水平。例如富士康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建設了一座全自動化製造工廠,打造從面板、模組到電視組裝的一條龍生產線;蘇州天源公司擬投資2000萬美元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設立智能化服裝製造廠,安裝21條全自動化T恤生產線,每天將為adidas生產80萬件T恤,每件T恤的人力成本低至0.33美元。

(二)以“按需生產”為導向開展全球化佈局

按需生產(point-of-demand model)是指根據消費者的實際需求進行生產經營的模式。與傳統的先科研、後試驗、再批量生產、最後投放市場的方式不同,按需生產是消費者直接將消費信息通過互聯網傳達給生產企業,企業按消費者的意見設計生產個性化定製的商品,再送到消費者手中。按需生產模式對企業的靈活應變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工廠規模越來越小,交貨週期縮至最短,庫存成本大幅降低,供應鏈管理效率顯著提升,企業與客戶的距離無限拉近。例如,美國公司Local Mot or s就採用了這種生產模式,該公司的業務主要是使用3D打印設備生產一款名為Ol l i的無人駕駛班車,其在客戶所在地建立微型工廠,根據當地客戶的喜好與要求生產定製化產品。

(三)以“下一岸外包”為導向向潛在市場轉移

“下一岸外包”(next-shor ing)即靠近需求、靠近創新,建立多元、靈活的生產地組合,構建豐富的創新網絡和極強的技術資源。“下一岸外包”不是將製造活動簡單地從一處轉移至另一處,而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為製造環境變化所需而做好準備。比如印度是蘋果產品銷售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2016年一季度,蘋果在印度的銷售額漲幅高達56%。2016年8月,蘋果和IBM在印度班加羅爾建立了一個名為“Mobil e First f or iOS Gar age”的全球開發中心,意圖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印度市場。富士康也推出印度計劃,擬在2020年之前在印度建設10—12座工廠,用以繼續維護與蘋果合作的機會等,預計將創造100萬個就業崗位。

(四)以“現地市場”為導向向消費地轉移

現地化是日資企業提出的一個理念,目的是讓日資企業在中國(海外)紮根,融入當地文化、社會,培養當地的管理人員,由現地管理人員來管理工廠。目前這一理念已經在全球得到廣泛使用。以汽車行業為例,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這吸引了海外汽車廠家紛紛來華佈局電池動力汽車。如,福特汽車公司與中國公司眾泰達成合資協議,投資50億元組建眾泰福特汽車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在中國生產銷售電動汽車;戴姆勒與北汽共同投資50億元在北京奔馳建立純電動車生產基地及動力電池工廠,生產梅賽德斯-奔馳品牌的純電動車產品;通用、大眾等汽車廠商也都已經宣佈或正在進行類似的合作計劃。

(五)以知識產權保護為導向向營商環境高地轉移

高技術類的跨國公司對生產地的營商環境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與否十分敏感。特別是隨著近些年基於知識產權的貿易摩擦、經濟糾紛的不斷加劇,知識產權保護狀況成為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許多高技術企業為了避免關鍵核心技術的洩露和複製,選擇將新產品的製造轉移至有相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國家或地區。比如新加坡具有比較完備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在《2016年營商環境報告》中排名第一。目前,全球15家頂尖半導體公司中有9家位於新加坡,並聚焦30家集成電路設計公司,擁有全球排名前三的晶圓代工廠及排名前五的半導體組裝機測試代工廠,全球排名前五的電子製造服務供應商中有4家在新加坡,全球1/10的晶片及40%的硬盤產品源於新加坡。

對我國的啟示

(一)發揮成本優勢,吸引成本敏感型產業轉移

與世界許多國家相比,我國在綜合成本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特別是中西部地區在土地、能源、勞動力成本方面優勢比較明顯,同時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戰略的實施,促進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管理水平、人才素質不斷提高,製造業綜合成本相對我國東部地區和發達國家仍具有顯著優勢。要充分發揮這一先天條件,積極吸引紡織服裝、食品加工、能源等勞動密集型、成本敏感型產業轉移。

(二)突出市場優勢,吸引市場導向型產業轉移

我國擁有13億級的人口數量,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同時,隨著我國近年來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將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提高消費需求。此外,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性也形成了消費層次的多樣化。巨大的市場優勢為製造業產品供應和升級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國要強化這一優勢,積極吸引智能汽車、消費電子等終端消費品和新能源等市場導向型產業轉移和佈局。

(三)鞏固供應鏈優勢,以集群為磁場吸引產業轉移

當前產業轉移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由過去單個的、孤立的、分散的產業轉移變為集中地、整合的、抱團式轉移。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形成了健全的產業體系,擁有齊全的產品門類,配套了完善的產業基礎設施,培育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形成了許多國家難以匹敵的“供應鏈”優勢,成為吸引產業轉移的新磁力。要繼續鞏固這一優勢,依託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鐵等優勢產業集群,吸引行業主導企業和核心配套企業轉移。

(四)挖掘創新潛力,吸引產業高價值環節轉移

創新水平是推動製造業遷移的重要動力。從歷史上看,英、美、日等發達國家無不是通過技術革命成為世界製造業的中心。當前,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從以跟蹤為主步入跟跑、並跑和領跑並存的階段,並且擁有規模龐大的高素質人才,創新創業環境日益完善,創新潛力無可比擬。要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完善激勵創新的產權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等,打造全球創新高地,吸引研發設計、品牌運營、營銷服務等價值鏈高端環節轉移。

(五)借力智能製造,搶灘新業態、新模式陣地

智能製造以消費者為中心,不斷響應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了技術創新、管理方式創新、組織結構創新等各個方面,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經濟活動模式,顛覆了以往的經濟佈局理念,世界各國站到了統一的起跑線上。我國要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結合我國廣大的消費市場和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積極搶灘大批量個性化定製、異地協同製造、第三方大數據服務、工業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佔領未來產業制高點,吸引全球企業投資和佈局。

(作者單位: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智庫規劃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