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文章|「一帶一路」: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封面文章|“一帶一路”: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據外交部12日公佈的消息,7月19日起,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對阿聯酋、塞內加爾、盧旺達和南非進行國事訪問,出席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次會晤,過境毛里求斯並進行友好訪問。

這是習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訪,也是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確立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導地位後習近平主席首次出訪,對於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鞏固新時代中阿關係、中非關係,加強中國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特殊意義。

“一帶一路”是實施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戰略的偉大創舉。作為一個開放、高效的國際合作平臺,“一帶一路”倡議自2013年秋提出以來,實現了從理論創想到創新實踐的重大跨越,進入全面推進務實合作的新階段。

5年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一帶一路”倡議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朋友圈”不斷擴大,成效惠及世界各國,也展示著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完善全球治理新格局中的努力與擔當。

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

封面文章|“一帶一路”: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 2017 年1 月11 日,肯尼亞蒙巴薩民眾在蒙內鐵路首批內燃機車旁載歌載舞。

對於22歲的肯尼亞女孩蘇麗·姆瓦卡來說,2017年5月31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一年前的這一天,連接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和東非最重要港口蒙巴薩的蒙內鐵路正式開通。從這天開始,蘇麗·姆瓦卡便成為了蒙內鐵路上的一名乘務員,她的人生軌跡也從此發生改變。“工作一年來,我的收入已經是過去的3倍,家裡的居住條件改善了很多。蒙內鐵路還讓我有機會到中國學習,使我大開眼界。”

蒙內鐵路是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十大合作計劃”的重要早期收穫,是中非“三網一化”和產能合作的標誌性工程,被稱為肯尼亞的“世紀鐵路”。蒙內鐵路通車後,貨物運輸時間從原來10多個小時縮短至4個多小時,物流成本降低40%以上,鐵路建設拉動了肯尼亞國內生產總值1.5%甚至2%的增長。肯尼亞鐵路局局長馬伊納說:“蒙內鐵路和沿線的經濟走廊,正為肯尼亞經濟騰飛注入新動力。外國投資的湧入,激活了肯尼亞的經濟潛力。肯尼亞在中國的幫助下實現了基礎設施的革命性變化。”

當前,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世界各國之間、各次區域之間發展嚴重不平衡,經濟治理相對滯後。要解決這三大突出矛盾,必須堅持走開放融通、互利共贏之路,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而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堅定不移推進經濟全球化,實現聯動式發展,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能量,便是針對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問題提出的切實方案。

習近平主席曾在多個場合談道: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一帶一路”橫跨亞歐非大陸,一頭是快速崛起的東亞經濟圈,另一頭是高度發達的歐洲經濟圈,廣袤的“中間地帶”發展長期相對滯後。“一帶一路”倡導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以開放包容的新型國際經濟合作模式加強各國的經貿往來,吸引更多國家參與經濟合作、共享合作成果,其初衷就是與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讓更多國家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為帶動各國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福祉創造新契機,也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美國有專家測算,傳統意義的全球化以減讓關稅、打通世界市場為主要目的,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一般在5%左右,而開放、包容、共享的“新全球化”通過各種互聯互通將使全球經濟增長10%到15%。毫無疑問,開啟世界新一輪全球化進程的“一帶一路”將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強勁動力。

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鬍必亮認為,“‘一帶一路’建設主要通過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來促進投資和消費的增長,並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沿線國家提供更多的財政收入,刺激全球經濟增長、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騰飛提供新動力,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一種新動能。”

合作共贏的新平臺

2000多年前,漢使張騫出使西域,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現巴基斯坦達麗爾),至波斯灣開創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2000多年後,在阿拉伯海岸邊,一座現代化電廠拔地而起,成為“中巴經濟走廊”的橋頭堡——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卡拉奇的地標建築,這就是中國電建集團控股投資建設、2017年底投產發電的卡西姆港燃煤電站。

卡西姆港燃煤電站是“中巴經濟走廊”首個落地項目,也是中國海外最大的火電項目。作為中巴兩國戰略合作的重頭戲,“中巴經濟走廊”覆蓋人口可達30億,範圍由新疆直達印度洋。

然而,動力不足卻是該經濟帶面臨的最大現實問題。

巴基斯坦私營電力和基礎設施委員會發布的《國家電力政策2013》報告顯示,巴基斯坦國的電力缺口約為4500兆瓦至5000兆瓦,伊斯蘭堡、拉合爾等主要大城市每天都要多次拉閘限電。卡西姆港燃煤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32萬千瓦,年均發電量約90億千瓦時,可大大緩解當下燃眉之急。

巴基斯坦前總理謝里夫說:“這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經貿合作領域獨一無二的典範,是巴基斯坦未來長遠發展的希望所在,也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與巴基斯坦‘2025年遠景規劃’的完美之作。”

從越南“兩廊一圈”構想、柬埔寨“四角”戰略,到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沙特“2030願景”;從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建設、歐洲“容克計劃”,到英國基礎設施升級改造計劃,德國“工業4.0”……中國將自身發展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發展對接,將中國夢與各國人民的夢想對接,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實效。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發布的《亞洲競爭力2018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一帶一路”倡議的紅利集中顯現,夯實了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社會基礎。

封面文章|“一帶一路”: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 2016 年9 月2 日,重慶海關工作人員在對剛剛開箱的平行進口汽車進行檢驗。當日,價值3000 萬元人民幣的52 輛平行進口汽車通過“中歐·渝新歐”國際貿易大通道抵達重慶西部物流園整車進口口岸。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新理念

在中國山城重慶和歐洲最大內陸港德國杜伊斯堡之間1萬多公里的鐵路線上,每天都能看到拉著數十個藍色集裝箱的中歐班列急速飛馳。它們滿載各種商品,讓兩個陌生的城市互通有無。

前不久,重慶車迷吳曦在當地訂購了一輛新款進口寶馬轎車。很快,這輛車就在德國杜伊斯堡被裝進“渝新歐”專列40英尺的集裝箱內運往重慶,並在10天后交到他手中。“真讓人難以置信,以前至少要等兩個月。”吳曦說。

而在另一端,杜伊斯堡最大的DIT貨運場站,印有“中歐班列”字樣的箱體在這裡堆積如山,大型設備忙於裝卸起運。

實際上,“一帶一路”連接起來的“經濟圈”遠遠超出了重慶和杜伊斯堡兩個城市的範圍,正在為世界經濟發展釋放更多“紅利”。

中國鐵路總公司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已突破7600列,將中國43個城市與歐洲13個國家的41個城市緊緊連在一起,成為連接亞歐的貿易大通道。在中歐班列上承運的貨物,不僅有日用品、糧食、服裝,更有手機、電腦、汽車零配件等工業製品,貨物品類逐步向高附加值轉移。

“中歐班列開闢了新的全球貿易通道,在給沿線國家帶來大量投資的同時,也給它們提供了更多參與全球經濟的機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張永軍說。

“共商合作大計,共建合作平臺,共享合作成果,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面臨的問題尋找方案,為實現聯動式發展注入新能量,讓‘一帶一路’建設更好造福各國人民。”習近平主席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講話,道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本質。而“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也正是中國全球治理理念的核心。

分析人士指出,共商、共建、共享構成了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系統鏈條,缺一不可。

當今世界各國利益高度融合,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選擇的“一帶一路”,不是為了另起爐灶,而是對現有國際機制的有益補充和完善,旨在發展與沿線和域外國家合作伙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一脈相承,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目標和精神高度一致,多次寫入聯合國各類決議,獲得會員國廣泛認可,為全球治理注入了新動能。正如聯合國副秘書長吳紅波所說:“中國通過‘一帶一路’這一公共產品參與全球治理、引領世界發展,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和期待。”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劉華芹表示,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主動提出“一帶一路”國際經濟合作倡議,力求以自身的發展惠及更多國家,展現負責任大國的形象,這本身就改變了此前全球治理以發達國家為主的格局,就是對全球治理的發展與貢獻。與此同時,中方提出的“一帶一路”以包容、相互借力、聯動發展模式為經濟全球化另闢蹊徑,是破解困局的因應之策,也是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有益嘗試,為各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樹立了典範。

採寫:《中國報道》記者 張春俠

(本文刊發於《中國報道》2018年7月刊)

封面文章|“一帶一路”: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