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女婿進哈佛水有多深:取消平權政策對中國人上哈佛是利好嗎

美國留學市場的爆料總是世界矚目,牽扯到“哈佛大學錄取方面歧視亞裔學生”的話題,其實公眾被表面的平權政策矇蔽了,這裡面水很深……哈佛錄取中涉及到中國學生的問題,不應與亞裔學生問題混同在一起。

001 平權政策,不是平權法案!

特朗普女婿進哈佛水有多深:取消平權政策對中國人上哈佛是利好嗎

2018年7月特朗普政府決定取消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執政期間在高等教育領域推行的“平權政策”(Affirmative Action)。平權政策要求美國大學錄取學生時考慮種族背景,照顧非洲裔和西班牙裔的學生。

很多人誤把“政策”當作“法案”,使用“平權法案”這個子虛烏有的術語,而相關聯的法律條款記錄在美國1964年頒佈的《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 of 1964)。

顯然,平權政策、《民權法案》都涉及人權平等的保護,不得以性別、種族、膚色、民族、宗教信仰為理由區別對待。

2003年經美國最高法院批准,美國教育機構(包括各級學校)在錄取學生時需要考慮種族背景,即平權政策。不過加利福尼亞州、密歇根州和華盛頓州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禁止本州的公立學校實施平權政策。

002 哈佛被虐哭:說我歧視,冤!

特朗普女婿進哈佛水有多深:取消平權政策對中國人上哈佛是利好嗎

名為“大學生公平錄取”(SFFA)的民間組織,控告哈佛大學在招生過程中歧視亞裔美籍申請者。亞裔學生儘管成績優異,但被錄取的幾率遠遠低於白人、西班牙裔和非洲裔。

而哈佛則堅持認為自己是在遵守“平權政策”的規定。

從表面上看,有關哈佛是否違背美國“平權政策”的爭議,可能演化為種族悖論。

作為世界頂級名校,哈佛的招生名額極為有限。保證了某個申請人的平等競爭機會,便有可能關閉另一個人的錄取通道。

也就是說,保證了亞裔的機會,便有可能關閉西班牙裔和非洲裔的通道。保證了有色人種的機會,便有可能關閉白人的通道。

不同種族之間的平衡在實踐中顯得那樣敏感、複雜、難以駕馭。

003 特朗普的女婿進哈佛沾了誰的光?暗藏的驚天“福利”!

特朗普女婿進哈佛水有多深:取消平權政策對中國人上哈佛是利好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哈佛“歧視門”事件中,白人很少站出來發表意見——誰也不願意得了便宜賣乖,比如特朗普的女婿賈裡德·庫什納(Jared Kushner)。

這個低調的富二代、征服伊萬卡的白馬王子、特朗普任命的白宮高級顧問,高中時成績平平,卻也堂而皇之地進了哈佛,因為他享受到了特殊“福利”。

根據美國媒體披露,直到今天,哈佛大學錄取還保留著一個“綠色通道”——校友和捐助者的孩子(children of alumni and donors)。

為了大學籌款,哈佛冒著政治風險,給予少量校友和有錢人這一“福利”待遇。

當年,庫什納的老爸——美國新澤西州地產大亨——捐了250萬美元,為庫什納換來了哈佛錄取通知書。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哈佛青睞的有錢人中,大部分是白人。

數據顯示,哈佛大學錄取的學生中,校友子女佔白人學生總數的21.5%,而西班牙裔學生中校友子女只有7%,亞裔6.6%,非洲裔4.8%。誰佔了便宜誰知道。

由此看,平權政策和特殊“福利”交織在一起,使得哈佛大學錄取原則比想象中更為複雜。

004 哈佛與中國的緣分

特朗普女婿進哈佛水有多深:取消平權政策對中國人上哈佛是利好嗎

其實,哈佛大學的原生DNA可沒有現在這樣複雜,只有自由和平等的清教徒精神。

1636年,最早進入今天馬薩諸塞灣(Massachusetts Bay)的英國清教徒們,在波士頓港入海口上游地區聚居的新城(Newtowne)建起了一個學院。

有趣的是,連同馬薩諸塞灣殖民地(Massachusetts Bay Colony)創建者John Winthrop在內的不少清教徒都曾在英國劍橋大學學習。

為了紀念劍橋大學,1638年,這個新興的小城被改名為劍橋(Cambridge),而建起的學院用了捐助者、牧師約翰·哈佛(John Harvard)的姓氏,改成Harvard College,這就是哈佛大學的前身。哈佛本人也是劍橋大學的校友。

而哈佛與中國的淵源還要追溯到19世紀七十年代。

從1872年開始,致力於洋務運動的清政府派遣大批幼童(10—16歲不等)赴美留學,主持這個留學公派項目的正是耶魯大學畢業生容閎。

經歷了數年基礎學習後,這些年輕學子中有1人進入哈佛大學,去耶魯大學的最多,還有的在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學習。

特朗普女婿進哈佛水有多深:取消平權政策對中國人上哈佛是利好嗎

就在這期間,1879年哈佛大學邀請戈鯤化(曾在寧波的英國領事館任翻譯、漢語教師)來美做漢語教師,這是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的第一人,也是第一個在美國講授漢語的中國教師。此前,哈佛的漢語課程是由曾在中國工作、生活的美國人擔任教職的。

幾乎與此同時,哈佛燕京圖書館(Harvard Yenching Library)初具規模,成為哈佛東方研究的學術堡壘。

由於1881年清廷暫停了公派留學,這批留美幼童中拿到美國學位的少之又少。

不過,1909年廢除科舉後,公派留美考試成為官方倡導的、帶有科舉性質的奇葩“高考”。

通過測試的考生得到官方資助,進入美國大學深造,學成歸來還可以進入官場——留學、就業兩不誤。

清末的這次公派美國留學人員中,趙元任先是進入康奈爾大學學習數學,取得學士學位後又進入哈佛大學主修哲學、選修音樂。1918年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這位文理兼修、精通語言學和音樂的大師級學者,在哈佛大學創立了對外漢語新的教學法。

而這批公派學生中,還有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的胡剛復以及中國近代地理學、氣象學之父竺可楨。

005 哈佛對中國申請者有歧視嗎?

特朗普女婿進哈佛水有多深:取消平權政策對中國人上哈佛是利好嗎

​有一個問題需要澄清:美國的亞裔學生不包括中國留學生。上文討論的哈佛“歧視門”事件所針對的是有美國國籍的亞裔學生,歸根結底還是美國學生。

而中國學生屬於國際學生的範疇,所以不能根據上述案例判定哈佛大學歧視中國學生,這完全是兩回事,不搭嘎。

不過近年來我們確實能感到哈佛給中國學生施加的“壓力”。

有些SAT(相當於“美國高考”)考滿分的中國學生被哈佛拒收,理由是“除了成績沒有其他優勢”。

與此同時,哈佛開始加大驅逐(開除)成績不好、表現不佳的中國學生的力度,特別是新入校的學生。

我倒認為,這種“壓力”是名牌大學真正的價值和底線!

問題恐怕還是出在咱們自己身上。

中國學生一向被標榜為“勤奮好學”、“聰慧睿智”,怎麼也出問題了?

教育界的英國同行、美國朋友都反映了同一個問題:相當一部分中國留學生在海外大學完全不具備“學術文化”素養。

他們上課一般只會看手機,不回答問題、不參與討論、不與其他國家的同學交流,課下不回覆老師的電子郵件、不加入社團活動,對他們而言,留學只是一個位置的移動,而他們封閉的狀態,形成了一個個與世隔絕的孤島。

看來我們需要認真適應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海外高等學府的學術環境——在“嚴進寬出”的中國教育圈裡時間太久了,我們對“寬進嚴出”、“嚴進嚴出”的原則和模式還是缺乏思想準備。這也算是留學深水區吧!

*本文部分數據引自:

https://www.salon.com/2018/07/14/the-fight-against-affirmative-action-at-harvard-could-threaten-rich-whites_partner/

特朗普女婿進哈佛水有多深:取消平權政策對中國人上哈佛是利好嗎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國際教育知名專家;十幾年來一直從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傳播工作,著有《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等;資深自媒體人,獲評騰訊教育“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一點號“2017年度耕耘獎”、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