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的「地區專門化」生產,成就美國成爲世界農業第一強國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農業第一強國,農業產值居世界首位,大量農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包括大豆、玉米、小麥、肉製品等等,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的農業極其發達,全國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到5%,卻養活了美國全國3億多的人口,而且還有大量農產品可以出口,這一切都得益於美國高度的農業生產效率。在美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農業生產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其中因地制宜的“地區專門化”生產是其最顯著特色。

因地制宜的“地區專門化”生產,成就美國成為世界農業第一強國

美國農業地區專門化

農業是依據土地的自然生產力來栽培作物或者飼養動物,所以區域的自然環境條件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而美國擁有優越的自然條件。美國地處北半球,美國本土處於北緯25°至49°之間,熱量帶上屬於亞熱帶和溫帶地區,水熱條件充足。地形上分為東中西三大縱列分佈帶,西部地區為寬闊的落基山脈,以山地高原為主;東部地區為相對低矮的阿巴拉契亞山脈;中部地區為廣闊的中央大平原,貫通南北,其面積約佔美國本土面積的二分之一,是美國農業生產的主要區域。

因地制宜的“地區專門化”生產,成就美國成為世界農業第一強國

美國地形圖

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也未必能夠出現發達的農業,比如我們國家,特別是我國東部地區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也是十分優越的,但是受到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機械化水平、農業科技水平等條件的限制,我國只能說是一個農業大國,而非農業強國。美國除了優越的自然區位條件外,還充分利用其它各種要素,把農業生產效率推高到極高的水平,從而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這裡既有美國地廣人稀、機械化水平高、科技實力強等因素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農業生產的“地區專門化”思想。

因地制宜的“地區專門化”生產,成就美國成為世界農業第一強國

美國農場

所謂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是指在一個區域(地區)內專門生產一種或者幾種農畜產品,從而在全國範圍內形成農業專業生產區,當然,所有劃定的農業“地區專門化”生產區都是根據該區域的自然和社會經濟區位條件,以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因地制宜的佈局種植業和畜牧業,從而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不像我國的農村地區,既種又養,農產品包括水稻、青菜、雞鴨、牛羊、瓜果等等,規模小而全,成本高很難取得經濟效益,為了提高經濟效益,美國的農場必須擴大規模,如果品種又很多的話,那麼就需要不同的農業設備、技術、管理方法等等。

因地制宜的“地區專門化”生產,成就美國成為世界農業第一強國

美國農業地區專門化分佈圖

所以,美國的農場,特別是種植業為主的農場,基本上只種植一種農產品,也就是“專門化”,比如小麥、玉米或者棉花等,然後大規模種植,可能一個農場就有幾千上萬畝土地,由於規模巨大而農業工人很少,就必須裝備很多專門的農業機械,甚至需要配備小型農業飛機,提高生產效率。為此在美國的農業帶劃分中,在中央大平原地區就分佈有美國農業帶中的小麥帶、玉米帶和棉花帶

因地制宜的“地區專門化”生產,成就美國成為世界農業第一強國

小麥、玉米和棉花帶

除此之外,在美國的東北區五大湖沿岸地區,由於氣候溼冷不適宜穀物種植,但是適宜牧草深圳,加上美國東北部地區是美國的傳統工業區,城市人口眾多,市場廣闊,所以這裡是美國農業的乳畜帶,以生產牛奶和乳製品,如干酪、黃油和奶粉等為主,其產量佔了美國總產量的一半。位於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是美國本土緯度最低的地區,水熱條件充足,是美國的亞熱帶作物帶。位於美國西南部沿海屬於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乾燥,雨熱不同期,適宜水果種植,是水果和灌溉農業帶。而美國中西部地區,氣候乾旱,不適宜發展種植業,是畜牧和灌溉農業帶。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充分利用了區域的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成為農業生產的典範。

因地制宜的“地區專門化”生產,成就美國成為世界農業第一強國

美國乳牛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