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已超40家P2P平台炸雷!平台員工:莫名其妙負債數百萬

金融監管風暴未平息,P2P平臺“雷“聲已此起彼伏。

在這輪雷暴中,浮出水面的不僅僅是逾期、自融、假標、惡意逃廢債等以往司空見慣的違法違規行為,一條以自融方式收購網貸平臺隨後脫手的黑色產業鏈,也開始顯露出冰山一角。

炸雷:全國P2P平臺“雷”聲不斷

7月已超40家P2P平臺炸雷!平臺員工:莫名其妙負債數百萬

近期,P2P網貸行業十分不平靜,行業洗牌加劇。

一方面,全國P2P平臺“雷”聲不斷,網貸之家也捲入其中。進入7月網貸平臺出現連環爆,短短半個月時間,已經有超過40家平臺“爆雷”,恐慌氣氛蔓延。

另一方面,多家P2P平臺宣佈獲得新一輪融資。

“P2P平臺獲得融資需客觀看待,有些是真實的,比如投資方對頭部平臺比較看好;但也有假融資,或給投資者信心,或存在貓膩。”7月16日,一位金融律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案件:收購P2P的連環局

近期,投之家涉嫌集資詐騙事件,網貸之家捲入其中,成為行業標誌性事件,也反映出P2P網貸收購的亂象。

即掌握大量殼公司的中介為收購方策劃,利用多家殼公司在擬收購P2P平臺上發佈虛假借款標的,收購方以此實現“自融”,平臺的待收規模進一步做大後再賣出脫手,這已經形成一條黑色產業鏈。

7月14日,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公告稱,對投之家平臺涉嫌集資詐騙案立案偵查,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

消息一出,業內譁然。投之家為網貸之家兄弟公司,早期為P2P平臺引流,後來轉型P2P平臺;2017年末引進新的大股東,即上市公司珈偉股份母公司阿拉山口市灝軒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網貸之家退出。

7月15日,投之家CEO黃詩樵回應媒體稱,目前投之家的實際控制人是盧智建(並非珈偉股份董事長丁孔賢),爆雷源於對賭。

十分矛盾的是,記者查閱企查查發現,投之家大股東確實為阿拉山口市灝軒股權投資有限公司,並無盧智建相關信息。上市公司珈偉股份曾公告稱,珈偉股份灝軒投資未對投之家進行投資。

黃詩樵自稱,投之家原有的股東及運營團隊和灝軒股權投資簽訂的是對賭式的股權交易。雙方以“一年內將待收規模做到32億元”為條件進行對賭。

不過,黃詩樵表示,由盧智建掌握的新股東方(企查查無法查詢到盧智建相關信息)主要把控資產端,“新股東做法比較簡單粗暴,不讓原有團隊介入,很多業務包括髮標以及資金全部都在新股東手上。投之家實際逾期20億元左右。”

網貸之家最新消息顯示,網貸之家創始人徐紅偉於7月15日早上已經主動到深圳經偵配合調查,盡全力追討逾期標的的債務。此前,徐紅偉表示,願意用投之家被併購所獲得的全部股權款、他在網貸之家的利潤以及股權價值來儘量彌補投資者的損失。

7月16日晚間,投之家官方微博透露:“目前黃詩樵和徐紅偉都是被警方拘禁(今天珈偉股份維權現場某警官口頭描述)。具體請以警方官方信息為準。”

綜合各方信息來看,有可能是盧智建向投之家等多家P2P平臺提出了收購方案,並提供資產端募資,且資產端和風控掌握在盧智建手中,當把待收規模做到一定程度後,再轉手賣給上市公司。

不過,事件真實情況有待警方調查。

調查:P2P收購黑色產業鏈

7月已超40家P2P平臺炸雷!平臺員工:莫名其妙負債數百萬

投之家事件反映出P2P網貸收購亂象。

有公司收購P2P平臺本是正常現象,收購價格一般是平臺待收規模25%-40%。在此過程中,通常會出現中介,為收購方提供全流程服務,由此形成產業鏈。

也有P2P平臺擔心風險,即使清盤,也不會“賣身”。上海一家P2P平臺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我們準備不做網貸業務了,也有收購方找到我們,但我們不接受。後面我們不掌握資產端,如果收購方提供的資產出了事,我們是有責任的,需要追溯。”

多位金融律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描述了P2P網貸收購現象。

“賣方(指P2P平臺原股東)主要想脫身,不賺錢風險又大,賣了可以尋求收益。但收購方的目的是什麼?收購資金從哪來?都需要打上問號,很難甄別善意還是惡意。”一位金融律師稱。

一位參與過P2P收購的金融律師介紹,收購方主要有幾種心態:

一是收購中西部平臺,尋求獲得備案,並不關注平臺運營情況,更關心平臺和當地政府關係;

二是資產獲取能力強的平臺,受借款限額限制,收購多個平臺,便於發標,突破限額;

三是缺乏資產端的平臺,收購資產獲取能力強的平臺;

還有一種,就是收購方看中平臺的抵押物資產,進行處置。

最壞的情況則是,賣方以為“上岸”,收購方卻想著“撈一票”,或輸血自身,或做大待收規模後賣出,涉嫌非法集資。

“中介參與進來,一種是掮客,利用信息不對稱,低價收購平臺,高價賣出;另一種膽子更大,中介洽談很多平臺的收購,自己手頭掌握多家空殼公司,然後在平臺上發標,一方面募集收購資金,另一方面給收購方輸血,比如經營不善、缺乏資金的上市公司,把待收規模做大,把盤子做大,後期還可以轉手給其他公司,實現脫身。”上述金融律師稱。

之所以能從平臺上募集收購資金,原因在於收購資金並非一次性給到平臺。據上海一家P2P平臺負責人描述:“比如我的平臺待收規模10億,跟收購方談好了兩億收購,收購方先付五千萬,之後在平臺上發收購方提供的資產,比如每月1億,並還給平臺相應的資金,待收替換成了收購方的10億,這時平臺收到全部的收購款,實現退出。”

背後:平臺員工自稱

“莫名其妙負債數百萬”

7月已超40家P2P平臺炸雷!平臺員工:莫名其妙負債數百萬

“就這樣莫名其妙成了債務人。”一家上海地區爆雷平臺中層管理人員趙誠(化名)說。

7月初他所在的平臺爆雷後,他突然發現自己竟然是平臺多家借款企業的法定代表人。而他自稱,根本沒有註冊過這些公司,更沒有發起過借款。

“我專門找了平臺創始人問責,但他支支吾吾什麼也不肯說;我又找了風控總監,他乾脆坦言自己不知情。”趙誠稱。

如今,這些債務讓他陷入旋渦,平臺出借人天天電話催促他還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瞭解到,這種現象在多個爆雷平臺並不鮮見,銀票網等爆雷平臺都曾出現類似現象。平臺創始人或實際控制人曾借用平臺員工或親戚好友的身份證註冊大量“殼公司”進行財務包裝,虛構貿易合同或應收賬款債券進行自融。如今平臺爆雷,這些假標紛紛浮出水面。

一位P2P平臺負責人看來,這背後折射出爆雷平臺風控缺失:

一是平臺風控部門未能對這些殼公司進行全面盡職調查,沒有認真辨別借款標的“真偽”;

二是由平臺內部員工或實控人親朋好友設立的公司進行借款,理應列入平臺關聯交易並向出借人進行風險提示,但由於目前相關配套政策尚未出臺,部分平臺趁機渾水摸魚。

這位P2P平臺負責人透露,辨別一個平臺是否存在投放假標“自融”,並非難事,主要看其發佈的借款標的是否主要由內部員工、親朋好友等設立,或由管理人員通過批量採購“殼公司”(通常企業相關工商註冊信息高度類似)發起。

趙誠認為,這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平臺創始人一味追求規模效應與資本運作獲利,不顧風控與擠兌風險。

虛構借款標的

“當時創始人藉口為員工辦理團體險福利,讓我們將身份證借給他幾天,基於信任關係,大家都毫不猶豫地借了。”趙誠說。如今他得知,在辦理團體險期間,創始人藉機註冊了數十家殼公司。由於公司註冊採取認繳制,他們自稱對此並不知情。

但其中並非沒有疑點,趙誠回憶說,每當平臺集中發行動輒上百萬元額度的高利借款項目時,創始人都會找各種理由向他們再借身份證。

“現在回想起來,創始人有可能多次拿著這些身份證給殼公司大幅提高註冊資本,並虛構貿易合同與應收賬款債權,美化財務數據,最終讓這些借款標的順利通過平臺風控,實現自融。”趙誠認為。

而風控部門負責人的說辭是,這些借款標的都由創始人直接拿過來要求迅速發行借款,且貿易合同與應收賬款債權資料一應俱全,不便多問。該負責人還宣稱,除了平臺幾位高層人員知道這些殼公司的真實狀況,風控部門幾乎都對此不知情。

“風控總監承認,其實他們的風控很多時候形同虛設,因為平臺創始人拿來的借款標的,幾乎沒人否決。”趙誠直言。據他初步估算,當前平臺約有10多位中層管理人員被挪用身份證註冊了借款公司,合計身背約3000萬元“債務”。

“目前我們只能先向公安部門報案,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調查。”趙誠表示。

多位P2P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其實類似狀況在爆雷P2P平臺並不少見。部分爆雷平臺創始人(或實際控制人)通過上述做法虛構借款標的自融後,主要將資金用於配資炒股、房地產開發過橋貸款或炒作虛擬數字貨幣等投機行為,然而今年以來樓市價格回落、股市低迷、虛擬數字貨幣價格大跌,導致整個資金鍊斷裂,最終引發平臺爆雷。

“聽說有一家P2P平臺負責人炒作虛擬數字貨幣虧損逾2億元,不得不轉賣P2P平臺套現回補資金缺口,但這卻給了購買方設立虛假標的自融募資的機會,最終導致平臺爆雷。”一位P2P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

既是債務人又是債權人

在這輪P2P爆雷事件中,很多平臺員工甚至既是平臺債務人,又是平臺債權人。

“在7月初平臺爆雷前,不少員工參與了平臺P2P投資。”趙誠透露,當時普通員工並不清楚其中的違規業務,反而認為平臺管理規模快速擴張,因此拿出積蓄投資,進一步擴大平臺業務規模。

“我們從風控部門瞭解到的平臺運營數據,基本上都是逾期率很低。因為借款標的表面上看都是具有真實貿易合同背景的供應鏈金融貸款,銀行票據承兌貼現,由大企業擔保的保理業務借款,以及有汽車住房擔保的個人消費金融貸款等。”趙誠告訴記者。直到7月初平臺實際控制人向公安部門自首,才發現這些低逾期率都是由資金池業務偽造的“假象”。

趙誠看來,平臺之所以爆雷,一個重要原因是創始人並未真正理解金融。

“創始人一直說只要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最終實現上市,業務發展過程中的不少違規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他甚至認為金融市場流動性等風險不會降臨。”

監管丨互金協會:打擊借款人惡意逃廢債行為,不合格機構要無風險退出

7月已超40家P2P平臺炸雷!平臺員工:莫名其妙負債數百萬

圖片來源 / 圖蟲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獲悉,7月16日,互金協會在北京組織召開專題座談會,主題為貫徹落實全國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下一階段工作部署和要求,促進互聯網金融規範健康可持續發展。

近日,人民銀行在互金整治下一階段工作部署動員會上提到,再用1-2年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

在互金協會組織的上述專題座談會上提出,廣大從業機構要深刻認識專項整治工作再動員再部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做到“打鐵必須自身硬”,積極主動整改,有效防範化解風險,為整改合格機構順利納入規範管理創造條件,並對整改不合格機構實現無風險退出和有效處置。

會議上提到,近期一些地區網貸行業出現項目逾期增加、平臺退出增多、部分借款人惡意逃廢債,一些不實傳言或不當報道誤導社會輿論,造成投資人信心不足,加劇恐慌情緒等情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行業人士處瞭解到,由於近期部分平臺出現風險事件,網貸領域投資人信心不足,出現密集提前贖回等現象。“有人專門散佈關於平臺的不利消息,引發恐慌,趁機低價收購平臺債權,產業鏈已經很成熟了。”一位江南地區平臺CEO介紹,也有一些借款人此時趁機加大通過P2P平臺借款力度,意圖平臺出現風險後不用還款。“平臺自身難保,催討的力度難免受影響,這更影響借款人的還款意願。”

“原本爆雷的是高返、自融、假標類平臺,但現在投資者情緒不佳,一些規範經營的大平臺改為也受到影響,流動性壓力很大,對於行業來說是十分艱難的時刻。”北京地區一位網貸平臺負責人表示。

會議針對上述問題作出建議。提出“牢記發展是以規範為前提,整治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引導金融投資者和消費者關注相關官方網站和專業人士的正確解讀,勿被外界不實報道誤導,更不要信謠、傳謠,傷害平臺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會議還建議有關部門對社會釋放正確理性信號,避免因對一些事件的過度渲染和錯誤解讀影響市場正常秩序。對於惡意逃廢債等行為進一步加大打擊,維護規範合同的存續效力。同時,進一步發揮司法協作、資金存管、信息披露、信用信息共享等基礎設施手段作用,形成失信聯合懲戒。

座談會上還提出,持續開展統計監測和風險預警,促進從業機構按專項整治要求進一步規範發展,為達到整改驗收要求做好相應準備。對確已不具備繼續營運條件、擬退出市場的機構,應警示和督促其制定清退計劃,增強退出全過程透明度。

會議提出,互聯網金融行業要著眼於長遠長效,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開展合規審慎經營,要始終堅持“有利於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普惠水平、有利於降低金融風險、有利於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從業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