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擁抱」中國 持債規模又創新高 入市大趨勢難改

【綜合訊】外資“擁抱”中國的勢頭在近期愈發強勁。分析指出,中國釋放利好是吸引外資的關鍵所在。

外國投資者持中國債券超1.55萬億元

中新社16日報道,據彭博彙總中央結算公司和上海清算所數據顯示,外國投資者目前持有的中國債券超過1.5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為2014年有歷史數據以來的新高。

另據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境外資金淨流入中國股票市場1313億元,其中,5月“陸股通”淨流入508.51億元,創下滬、深港通開通以來單月淨流入最高規模。

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正在提高。聯合國近期發佈的《世界投資報告2018》顯示,2017年中國吸收外資全球排名第二,較2016年上升一位,僅次於美國。

分析指出,中國釋放利好是吸引外資的關鍵所在。

一方面,利好體現在金融開放繼續推進。在中國最新一輪、規模巨大、範圍寬廣的開放大潮中,金融開放堪稱“代表之作”:今年以來,銀行、保險、證券等領域市場準入快速有序放開,吸引了眾多外資入場。例如,取消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人身險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放寬至51%,三年後不再設限等。同時,中國發布了《關於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解決外資在華經營“痛點”。

中國證監會於近日宣佈,擬允許外國投資者開設證券賬戶,直接參與A股投資。

另一方面,利好體現在中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中國經濟增速已連續11個季度穩定在6.7%至6.9%的區間。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松祚稱,近一段時期中國經濟逐步企穩、穩中向好,進一步體現了中國經濟韌性強,迴旋餘地大的特徵,今年全年6.5%的增速仍會一定程度提振市場信心;經濟去槓桿、防控金融風險等部署仍會持續推進,經濟金融系統穩健性增強,抵禦外部衝擊能力提升。

“渣打希望搭上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順風車。”渣打銀行集團行政總裁溫拓思表示,只有貼近觀察中國,才能持續發現投資機會。他堅信中國可實現持續增長。

瑞穗銀行相關負責人亦表現出了對中國市場的看好。該負責人特別提到,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將為包括日資銀行在內的外資金融機構帶來新的商機。

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

近年來,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這是外資入市力度不斷加大的基本背景。

《中國證券報》報道,從時間線上看,2010年以來,境內債市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央行先後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人民幣境外清算行和參加行、境外保險機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

2016年2月,央行允許各類境外金融機構及其向客戶發行的投資產品,以及養老基金、慈善基金、捐贈基金等投資銀行間債市,同時取消投資額度限制。至此,絕大部分境外金融機構都能夠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

2017年7月,“債券通”上線試運行,境外投資者可通過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直接投資於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渠道進一步拓寬。

到目前為止,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渠道已有3個:

一是QFII和RQFII。中國外匯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末,QFII投資額度為1004.59億美元,RQFII投資額度為6220.72億元。二是CIBM即直接投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在人民銀行2016年發佈的“3號文”規定下,大部分境外機構投資者均可通過申請直接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據央行公佈,截至2018年5月末,共有65家境外央行類機構、308家境外機構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三是“債券通”。目前,“債券通”已平穩運行1年。據官方公佈,截至2018年6月底,共有356家機構投資者參與“債券通”,涵蓋21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境外機構配置人民幣債券熱情升溫,這是外資入市力度加大必要條件。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和影響力提升,以及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境外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需求不斷增加,而對於境外央行類機構等主要機構投資者來說,貨幣和債券市場工具是其投資的主要標的。

外資入市大趨勢難改

境外投資者很關注人民幣未來的利率和匯率走向。平安證券專題報告認為,境外投資者在投資中國債券市場時,主要目的是追求收益,即考慮中外利差相對收益和匯兌損益之後的綜合回報。

利差和匯率變化,使人民幣債券對外資吸引力相比2017年四季度或2018年初有所下降。未來境外投資者如果調整投資節奏和力度並不奇怪。但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外資流入我國債市大趨勢不會改變。

首先,對外開放政策紅利將繼續釋放。中國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3日在“債券通”週年論壇上宣佈一系列支持“債券通”發展的新措施。

從業內反饋看,稅收安排、交割模式、開放回購及衍生品交易等恰恰是境外投資者比較關心或希望解決的問題。這也必將進一步提高銀行間債市對境外機構的友好度和吸引力。

全球主要債券指數紛紛計劃或考慮將中國債券納入,將從中長期吸引更多外資進入中國債券市場。

目前全球三大主要債券指數分別為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JP摩根全球新興市場債券指數、花旗全球主權債券指數。2018年3月,彭博宣佈將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中國債券納入指數將從2019年4月開始,用時20個月分步完成。這是中國債券市場首次被納入全球主要債券指數。花旗債券指數和摩根大通新興市場指數也表示考慮將人民幣債券納入統計範圍。

海通證券姜超等估計,若中國債券被納入全部三大國際債券指數,將會帶來總計約2650億美元資金流入,摺合人民幣約1.7萬億元。

其次,人民幣債券吸引力並未消失。今年以來,人民幣債券利率有所下行,但從內外經濟金融形勢考慮,預計繼續下行空間不大;匯率主要受美元走強影響,與其他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相比,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幅度並不大,進一步大幅貶值可能性不大。

最後,雖然匯率影響不小,但也需區別看待。如果境外投資者資金來源主要是美元計劃,且追求絕對收益,當前人民幣利率和匯率走勢確實可能影響其投資意願,但如果是講求全球資產配置的投資者,考慮到上半年人民幣貶值幅度並不突出,債券市場表現比較突出,人民幣資產仍有吸引力。

從6月中債登數據看,當月人民幣對美元貶值3.5%左右,是上半年貶值幅度最大的一個月,但境外機構增持人民幣債券的規模反而創了今年以來的新高。(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