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生物「死牛」復活!擺脫退市危機

天山生物“死牛”復活!擺脫退市危機

近日,天山生物(300313.SZ)披露了2017年年度報告。

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95億元,同比減少47.95%;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744.43萬元,同比增加105.33%,相較於2016年,公司實現了扭虧為盈。

這也避免了退市危險。

“大肉牛戰略”受困

天山生物2015年年報顯示,當年營收2.47億元,但是淨利潤虧損近3600萬元,同比下降2090.95%。2016年年報顯示,公司當年營收約3.75億元,但淨利潤約為-1.4億元,同比大幅下滑291.56%。

2014年,天山生物開始研究並實施“大肉牛戰略”:擬以畜牧育種為基礎,形成“引種、養殖、育肥、屠宰加工、銷售服務”全產業鏈的肉牛產業,並著力打造“上游控制養殖資源、中游控制加工生產、下游控制流通渠道”,實現產業鏈聯動的商業運營模式。

為此,當年7月,天山生物以1.5億元的價格,收購澳大利亞克拉克家族擁有的明加哈牧場資產組合70%股權,並開始大規模進行引種。近3年,該公司已經成功引進2.4萬頭安格斯種群。當時,公司測算該項目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20735萬元,淨利潤為2800萬元。但事實並未如願,公司業績出現大規模下滑和虧損正是受累於澳洲公司。

根據2016年年報,“報告期內,境外子公司活畜出口增加,但受業務週期比長、環節多,成本控制難度大等因素影響,致使公司經營出現虧損,其收入佔比達到61.19%,對公司整體盈利水平影響巨大。”

“天山生物引入母牛進行育種或出售牛犢的業務,見效非常慢。”內蒙古一家大型肉牛養殖和屠宰企業負責人裴先生告訴記者,一方面現在養殖成本高,另一方面育種一般“三年兩個頭”,即成年母牛三年只能生育兩胎最多三胎,對於變化巨大的市場而言,顯然無法控制。裴先生認為,不管是肉牛還是奶牛的養殖企業都面臨高成本的問題,已然影響到最上游的育種業。

為了減少虧損,天山生物不得不停止境外引種,“澳洲公司經營模式調整為以代牧為主,致使公司種畜銷售收入同比減少94.46%。”由此,其澳洲子公司在2017年上半年同比減虧2582萬元。

實際上,為了“大肉牛戰略”,2014年以來,天山生物還收購了呼圖壁縣天山農業發展公司、天山農牧業發展公司、寧夏美加農生物科技發展公司等,總計耗資2.62億元。此外,公司還建立了西北、內蒙、黃淮平原等三大繁育養殖基地。但這些收購都未能夠讓公司利潤實現增長,卻將公司推向退市的邊緣。

“黑天鵝”事件 挽退市局面?

反正已經虧了,索性一次性虧個夠。

2016年,天山生物虧損進一步擴大至約1.4億元,當中,資產減值損失的金額約0.73億元,佔到當年虧損額的52%。

其中,對安格斯牛計提的跌價準備佔比最大。截止2016年12月31日,公司實際存欄安格斯牛4094頭,合計賬面價值約7743萬元,共計提了4526.48萬元的跌價準備。也就是說,平均每頭牛的賬面價值相當於打了對摺。

但是,這種對當期,甚至是以後年度影響重大的會計科目,也不是你想計提多少就能提多少的。如果是那樣,只要壓低績差年度業績,將利潤留到下一年體現,不是分分鐘可以調節利潤?

於是,深交所對天山生物2016年年報發出了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及轉銷的測算依據及過程,核銷呆滯存貨的具體依據;並請會計師說明在審計過程中針對上述事項及會計處理實施的具體審計程序,對相關會計處理的合規性發表專項意見”。

根據公司回覆,由於安格斯牛養殖週期長、成本高,市場對安格斯肉品的認知度低以及肉牛補貼政策沒有連續性,致使公司未能及時推廣出去的存欄安格斯牛的成本非常高,該部分牛不論直接出售還是育肥屠宰,價格倒掛現象都非常嚴重,鑑於此公司對年末存欄的安格斯牛進行了減值測試。

日前,天山生物披露了2017年年度報告,公司營業收入約1.95億元,同比減少47.95%,歸母淨利潤約744.43萬元,扭虧為盈,同比增加105.33%。

營收規模近乎腰斬,業績卻可以錄得大幅增長,為什麼?

從表面數據來看,是因為公司成本大幅下降,綜合毛利率由2016年負1.14%飆升至2017年的41.05%。根據公司2017年業績快報,從2017年二季度起,因澳大利亞肉牛出口供給趨緊,進口種畜量跌價升,公司活畜毛利率同比增加41.4個百分點。以下為根據公開財務數據繪製的天山生物毛利率變化情況:

事實上,公司成本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簡單由於市場因素引起的上游原材料價格下跌,或是公司所說的售價提升。更關鍵的原因可能是,公司上一年對存貨計提了大額的跌價準備,相應的存貨跌價準備隨著存貨對外出售轉銷,拉低了成本。

依據公司財報,2017年,存貨跌價準備期初餘額約6256萬元,期間轉回或轉銷約5885萬元,佔到期初餘額的94%,佔到公司營業總收入的30%,相當於當期歸母淨利潤的7.9倍。

也就是說,2016年,天山生物的牛在賬面上打了對摺,拉低了當年的利潤;2017年,這部分折扣又為公司帶來了毛利的飆升,厚增利潤,扭虧為盈。

如果你無法理解複雜財務處理的深層次邏輯,可以簡單粗暴地做一個未必恰當的理解:相當於“瘦”掉的牛又“肥”了,或者“死”掉的牛又“活”了!

但既然,公司在相關公告中提到了售價提升,那就涉及到幾個問題,公司2016年計提大額存貨跌價準備,所採取的估值方法是否合理? 相關審計師發表的合規性專項意見是否公允?

保殼?讓殼?

面對退市壓力,天山生物在止虧的同時,不得不啟動曲線保殼的措施。

2017年8月15日,歷經3個月停牌之後的天山生物,披露重大資產重組預案,公司擬作價24.36億元併購新三板掛牌廣告公司大象股份100%股權,從主營凍精和肉牛到跨界戶外廣告運營。

實際上,大象股份並不是天山生物的首個併購對象。2017年5月,天山生物宣佈停牌,當時收購標的資產為一家貴金屬供應鏈領域公司,但後來因為交易沒有達成一致,並於當年7月份解除框架協議。“作為傳統畜牧行業,要在資本市場跨界併購其他企業,標的確實很難找。”有證券研究員表示,一方面要實現主業互補,另一方面保殼刻不容緩。

1月3日,天山生物就上述問題再度進行了全面闡述。根據公告,本次交易標的資產為大象股份96.21%的股權,交易價格23.7億元, 其中現金對價支付金額為5.77億元,此外將發行股份115624607股,以對價支付剩餘收購款項。

2016年,大象股份實現營業收入5.99億元,實現淨利潤1.1億元。而同期天山生物的營業收入為3.75億元,淨利潤虧損1.83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大象股份近年來業績增速似有下滑趨勢,2014年、2015年、2016年公司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64.45%、84.04%和49.54%。

在天山生物本次的併購方案中,陳德宏承諾大象股份2017年、2018年、2019年實現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4億元、1.87億元和2.15億元。然而據相關公告,大象股份2017年上半年僅實現淨利潤1098萬元,同比下滑52.66%。

就此,有證券分析人士認為,雖然天山生物選擇兩條腿走路,但不排除未來企業會把重心放在戶外廣告上面,因此與其是收購保殼,不如說是“讓殼”。

(綜合麵包財經、中國經營網、中國證券網、每日經濟新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