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大片關於槍的 八大謠言!


1.“火光沖天”的槍擊爆破? 幾乎在所有影片中,用槍射擊油桶、汽車油箱都會立刻引起爆炸。事實上,很多子彈的彈頭是由鉛、鋁、銅等材料製成。擊發之後的彈頭猶如一塊高速飛行的金屬塊,雖然同空氣摩擦有可能產生高溫,但是遠不夠點燃汽油。實際上,汽油必須是在遇到明火、高溫高壓並與氧氣接觸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爆炸。

2.“百發不中”的射擊追跑? 在很多影視劇裡,交戰雙方進行著激烈的槍戰,但就是“百發不中”。主角如同“天神下凡”般一路狂奔,腳跟後一堆閃光……然而這都是藝術誇張,現實世界中子彈的速度非常快,不是你想躲就能躲的。

不論是步槍還是手槍,只要你認真瞄準,在10-50米以內的距離一般都是指哪打哪。特別是連發,往往來個兩三發點射就能輕鬆擊中敵人。處於運動中的目標,也往往無法像電影裡一樣瀟灑地閃避。

3.“以弱勝強”的手槍決鬥? 某些影片中在面對眾多步槍和衝鋒槍的圍攻下,主角僅靠手中的一把小手槍,“輕鬆”點射完成反殺,最後從容不迫逃離現場。在現實中,這樣的做法恐怕難以成真。首先手槍的射程有限,大多都在50米左右,無法與衝鋒槍和突擊步槍相比;其次手槍的火力不足,要是雙方火拼,手槍會被狠狠地壓制住,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

4.“多餘”的空彈手槍? 一番激戰過後,總有主角願意扔掉沒子彈的手槍,跟敵人展開徒手搏鬥,似乎沒子彈的手槍是“多餘”的。其實不然,手槍是很好的格鬥工具。學過格鬥的人都知道,手裡哪怕有一把鑰匙,都比徒手格鬥佔便宜。沒子彈的手槍完全可以當錘子使用。因此實際戰鬥中,沒有人會扔掉手槍而徒手跟敵人肉搏的。


5.“堅固耐用”的萬能裝備? 歐美系槍支最為嬌貴,不單要經常保養,而且在惡劣環境中很容易出故障,是名副其實的“少爺槍”。但在不少影片中,這些槍支常常跟著主角在太空裡漂、深海里遊、沙漠裡爬、烈火裡烤,甚至當作械鬥時的棍子劈人,完事後不做任何調校和保養,直接就能開火交戰。這在現實生活中是幾乎不可能出現的。

6.自帶隔熱的高溫“豬手”? 戰鬥激烈時,影片主角需要持續不斷射擊壓制敵人。期間,男主角很可能一直抓著槍管和導氣管,甚至槍管打到融化都不需要冷卻,更不用管自己的手會不會變成“烤豬手”。而在現實戰鬥中,機槍手常常要準備好備用槍管甚至冷卻水。比如大片《血戰太平洋》中,專門設計了約翰·巴斯隆為了帶水冷式機槍轉移而被打熱的槍管燙傷手臂這個細節。

7.“隨手扔”的子彈匣? 相信不少人都有這樣的印象:在戰場上,士兵打空彈匣開始換彈,換下的空彈匣通常隨地一扔,整個過程如同行雲流水,十分帥氣。實際上,每個士兵都會在腰間圍上一個網兜,專門收集換下的彈匣。因為戰場上的彈匣甚至比子彈還珍貴!畢竟大部分後方補給只給子彈,不給彈匣。因此,誰也不會在戰鬥中扔掉彈匣。


8.魯莽的開鎖“神技”? 所有槍戰片裡,無論正派反派只要拿著手槍、衝鋒槍對著鎖頭一陣掃射,就可以把鎖打爛,破門而入。實際上,只有用大口徑的子彈射擊鎖頭,才可能造成破壞。一般來說,拿槍口對著鎖頭射擊是“作死”。在狹小空間裡,子彈撞擊堅硬、光滑的鎖頭,很可能彈開,形成跳彈,傷害射擊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