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大報表」識別企業的商業模式

會計是商業的語言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會計是商業的語言,這是會計的根本。

什麼叫“語言”,就是可以通過它進行交流。比如我是一箇中國人,我會英語的話,到了美國我可以用英語跟美國人交流,我與他並不需要是同一個國家的人,我跟他可以有不一樣的背景、不一樣的信仰、不一樣的教育等等,我們只需要會同一門語言,便可以交流。

同理,假使一位中國會計通過看財務報表其實也可以理解一家美國公司的業績,這是一個很神奇的事情。你在不同的國家為什麼可以瞭解別的公司呢?正是因為有會計。會計所說的在美國的利潤額數字,在中國幾乎也是差不多的。

由此,會計可以成為商業領域中溝通交流的語言。

商業邏輯和三個 財務報表究竟存在什麼樣的關係?

從“三大報表”識別企業的商業模式

從這個表可以看出,首先一個公司的成立,它或者是“投資者投入”,或者就是有“債權人借入”資金。投入的資金和借入的資金就能夠形成這家公司的“資產”。

但是資產是一種資源,它是需要去投資的,它的投資就牽涉了這個公司的總體戰略。

解釋來說,一個公司其實有兩種賺錢方式:一種方式是自主經營,即購買一堆存貨、建一堆廠房、設計一點專利,然後自主經營。另一種方式就是投資或是投入股票市場,簡單說就是不自己幹了,而是把得到的這筆錢投到別的公司裡或者去購買股票,不自主經營。這兩種賺錢方式決定了公司資產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經營性資產”,一類是“投資性資產”。

比如,我現在要成立一家公司,我自己投入了100萬元,那麼我就有所有者權益100萬元,同時我為了擴張我的整個資產,我用100萬元的股權拿到銀行去質押,可能又可以從銀行借來30萬元,銀行借入的錢其實就是我的債務。所以,所有者權益和負債就構成了一家公司的資產。這家公司的資產其實就是這家公司可以利用的資源。

上述舉例的這家公司的資源就是130萬元,但是這130萬元有兩個來源,一個100萬元是投資者的投入,另外一個來源是30萬元,銀行的借入。

當這家公司有了資產之後怎麼辦,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可以把資源劃分一大部分來做自主經營,所以資產可以撥成經營性資產。

另一個選擇,將這些資產都拿去投資。可能將這130萬元分成10小份,一份13萬元,用來投資一些初創公司。假使有一個初創公司成功,也可賺錢。資產也可能會變成一種投資性的資產。

當一家公司有“經營性資產”的時候就要發生業務,這個業務首先是一定要給它帶來收入。為了形成這些收入它也一定會形成相應的“費用和成本”

收入和費用成本之間的差額,就是這家公司因為經營活動所帶來的利潤,我稱之為“核心利潤”。

而“投資性的資產”就會帶來

“投資收益”。

一家公司因為經營所帶來的核心利潤和因為投資所帶來的投資收益,加起來就是這家公司的“營業利潤”。

有了利潤之後,就需要分紅或者償還債務,所以在上圖可以看到“利潤”有一條藍線指向債權人借入和投資者投入。

“核心利潤”通常在財務報表上是沒有的,因為經營性的資產根據原來的財務準則,所對應的是相應的營業利潤

但是,由於現在的財務報表裡,營業利潤除了包括經營性資產所形成的利潤之外,還包含了投資收益,所以新造了一個詞叫“核心利潤”,用以專門對應經營性資產所帶來的利潤。

有了藍色部分資產負債表和紫色部分的利潤表之後,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是“現金流量表”,就是上述圖裡的棕色部分。

公司的資源是以現金形式得到的,就會產生“融資性的現金流入”。一家公司資產是要對外投資的,所以就投到自己的經營性資產裡。比如可以投一些固定資產,或者投一些別的企業,這是投資性資產。所以會有圖中“投資性現金流出”。

經營性資產會帶來收入,如果這個收入我們可以得到現金,那我就會形成“經營性的現金流入”。為了達到這些收入,一定會產生一些費用和成本,如果對於這些費用和成本是需要現金支付的,會產生“經營性現金流出”。

經營性資產的現金流出和流入的淨額,就形成了“經營性現金的淨流入”。而投資性的資產能形成投資收益,若收益是以現金方式體現,那就是“投資性現金淨流入”。

當一家公司有了經營性的現金流入和投資性的現金流入之後,就會考慮償還負債。一旦還錢,“融資性的現金流出”就會產生,或者是以分紅形式,分紅若是現金支出也屬於“融資性現金流出”。

通過這張表,我希望把一家公司最主要的商業模式和業務模式跟會計結合起來。藍色部分就是資產負債表,紫色部分是利潤表,棕色部分是現金流量表。

會計信息是什麼?

從“三大報表”識別企業的商業模式

我們一直談財務報表,財務報表實際是基於會計信息製作出來的。會計信息是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的信息系統。

這是會計的定義。

如上圖所示,會計信息分為三部分:一是資產負債表,資產負債表最重要的一個等式就是: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這是要記得的兩個等式之一。二是利潤表,利潤表也有一個等式:收入-費用=利潤,這兩個等式構成了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結構。第三個是現金流量表,包含經營性現金流、投資性現金流和籌資性現金流。

會計和財務的區別在哪兒?

從“三大報表”識別企業的商業模式

有許多人對“會計”和“財務”這兩個詞是存在誤解的。

有些人可能認為會計與財務是一樣的。

嚴格來說,會計和財務是不一樣的,因為兩者整個工作職責是不同的。

會計最重要的工作職責是記賬、算賬、報賬,用會計術語來說就是確認、計量和報告。

第一是記賬,記賬就是確認。若公司發生了一筆經濟業務,這筆業務能不能夠記入到會計報表裡,如果能夠記,那再考慮要記多少。首先需要確認這個經濟事項是否可以記成會計信息,第二個要確認金額以及相應的賬目。

第二是算賬,算賬其實是計量的問題。比如,現在公司買入固定資產500萬元,500萬元的設備,沒有殘值能夠按照五年來攤銷,平均年限法來攤銷,我能夠算出來每一年的攤銷額是100萬元,這是計量的概念。

第三個是報賬,報賬就是提交財務報告,最後能夠把財務報表製作完成並寫成報告。

而財務的職責是不一樣的。財務最主要是三個職責:

第一個是籌資,能夠從市場上或者是債權人那裡得到現金支持。

第二個是投資,有了資源之後如何去分配這些資源,考慮要投到什麼樣的項目上去。

第三個是分配,投資完成後可能有收入,而經營也可能帶來收入,這些收入如何來分,是按照“十送一”還是按照什麼樣的現金股利的方案,這些便是財務的工作。

三大財務報表都體現了什麼?

從“三大報表”識別企業的商業模式

會計信息中包含的三個財務報表都體現了一家公司的什麼?哪一個報表是最重要的?接下來需要先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利潤表其實體現的是一家公司的能力,因為它是以效益為基礎的。

一般來說“你這家公司操縱利潤了”,很少有人說“你這家公司操縱資產了”,為什麼?他操縱利潤往往體現的是他的能力不足,他既然能力不足就需要更好的利潤來彌補他能力不足所表現的無能,所以一個公司的利潤表體現了一家公司的能力。

一家公司的現金流量表其實體現了一家公司的活力。擁有良好的現金流是一家公司保持活力,“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基礎。

就像我剛才所說,如果你這家公司確實有利潤但是沒有現金流,那其實什麼也幹不了,手上有一堆應收賬款其實是沒有用的。

當然你可以說“我可以拿到供應鏈金融上面去變現”之類的,但是其實成本非常高。

第三是資產負債表,一家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體現的是他的實力。

比如現在有兩家公司,公司A有100萬元的資產,同時也有100萬元的利潤;另外一家公司B有1億元的資產,也只有100萬元的利潤。那在評價兩家公司的時候,你或許會覺得A公司好像更賺錢,但是實力不如那家有1億元資產的公司B的。我們經常說“你這家公司實力很強啊”到底說的是什麼,其實就是說的這家公司有多少資產。

三張報表裡面誰最重要?從觀察它們的歷史就能知道,

資產負債表距今已有將近500年的歷史了,從意大利的路卡帕喬利就開始有了。

利潤表大概是1920年以後才被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要求一定要披露的一個報表。

現金流量表是1987年才開始有的。

從這個歷史就能發現,其實資產負債表要比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更為重要。因為以前即使沒有利潤表、沒有現金流量表大家也可以計算和生活,但是沒有資產負債表好像總覺得缺了點什麼,這是一個角度。

另外一個角度。什麼叫利潤表,利潤表其實體現的就是資產負債表裡面的一個科目,叫做未分配利潤的變動情況;現金流量表其實也只是體現了資產負債表裡面的一個科目,就是現金的變動情況。從這個角度上來說,資產負債表是三個報表的核心,所以我們要做財務報表分析的時候,就先從資產負債表開始。

資產負債表裡什麼是最重要的科目?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在財務報表裡面,比如資產負債表是有很多科目的,比如一家公司有很多的資產,也有很多的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我們是不太可能把所有的這些資產項目、負債項目和所有者權益項目都一下弄清楚的。

我們要把最重要的問題要弄懂,什麼是資產負債表裡面最重要的項目呢?可以從下面兩種角度來看。

第一種看法:

從“三大報表”識別企業的商業模式

1、一家公司的資產方面有七個項目,第一是貨幣,就是現金。第二是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第三是存貨,第四是其他應收款,這四個都是這家公司的流動資產。而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是一家公司的非流動資產。一家公司的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他劃分的原則,就是它會不會在一年之內被消費掉。如果這個資產在被認為會在一年之內消費掉的,我們就認為它是一個流動性資產。如果它是一年以上才會被消費掉的,就稱它是一個非流動資產,或者叫長期資產。

2、在負債項目方面,最主要的是有兩個科目,一個是短期借款,一個是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

3、在所有者權益方面,最主要是要弄清楚股東的投入,主要是股本和資本公積這兩個科目,還有是盈利的沉澱。盈利的沉澱在中國的會計準則下面他是體現在未分配利潤和盈餘公積這兩個科目下面的,我們到時候講到所有者權益的時候,會更加詳細去講這個問題。

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看資產負債表一共大概看11個項目。

首先,最重要的是貨幣、應收賬款/票據、存貨,以及短期借款和應付賬款/票據,因為這些體現了一家公司的活力。活力就是說這家公司在沒有其他任何東西的時候,通過應收賬款存貨是可以生存下來的。公司可以把存貨給賣掉,就有收入,把應收賬款收回來就有收入,有貨幣也能夠回來。從負債的方面來講,就看這家公司有多好的一個短期借款的能力,以及有多好的一個對上游供應商的欠款的能力,就是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

第二,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是體現了一個公司的潛力,潛力就是產能的問題。即使這家公司的產品很好,活力是體現一家公司的產品問題。

它的產品很好、好賣,也很容易能夠收得回錢,但是如果產能不行,那麼盈利能力其實也是沒辦法長期持續的,一個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錘子手機。

我相信錘子手機的產品還是不錯的,但是因為它PE的產品產能不行,一下子就把整個品牌給砸了。

第三個問題就是這家公司的投資問題。這家公司的投資情況好不好,主要要看這家公司的股權投資變化,以及其他應收款的變化。我們到時候講投資性資產的時候會具體講。

第四個問題是動力問題。有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長期借款,銀行對公司的長期借款。第二個部分是股東的投入。其實有很多公司可能沒有經營風險,可能沒有財務風險,但是它可能會有公司的治理風險,這種公司比比皆是。股東之間的關係處理不好,不是沒有好的產品,有產品也有產能,但是公司股東之間不和諧,這樣也可能會使得這家公司整體的財務狀況會不好。具體怎麼看,我們會在後面具體說。

從這個圖可以體會到一件事情,如果你是董事長你會主要看什麼方面,如果你是一個董事長,你拿著資產負債表你最關心的是哪裡。

董事長的最重要的職責就是擺平股東之間的關係,就是動力問題。要不要去融資,要去融資的話我就通過長期的方法去融資,還是發新股的方法去融資,怎麼來定價格,這些都是董事長需要考慮的問題。

總經理應該考慮產能問題,就是一個公司的潛力問題。公司可能是有好的產品,但是作為總經理來說,我更關心的是我明年有沒有好產品,後年有沒有好產品,三年以後有沒有好產品,是這家公司長期的產能問題。

活力這部分是一家公司的運營總監要盯著的。他要不停地盯著公司的產品好不好,所借來的短期的貸款能不能支持公司營運。公司向其供應商有沒有欠款,有沒有應收賬款有沒有收回來,這是一個運營總監一天到晚要盯著的事情。

而投資總監最需要看的自然是投資這一部分。

所以,一張資產負債表其實只是通過小小的幾個科目,就可以看到一家公司的戰略地圖是一個什麼樣子。

一個好的公司其實每一塊看起來都比較和諧,我們到時候會去看一些公司,來看一下好的公司他的資產負債表長什麼樣,差的公司他的資產負債表長什麼樣。

第二種看法:

從“三大報表”識別企業的商業模式

資產負債表還有另外一種看法,根據資產的作用,以及負債的分類來看。在這種分類裡面,我們就不再分流動資產、非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非流動負債,而是將資產按經營性資產和投資性資產這麼去分。

1、一個公司如果號稱自己是一個自主經營的公司

,那它必然是經營性資產大於投資性資產的。它的經營性資產的部分一定會有五大經營性資產,並且金額都不會小。第一是貨幣資金;第二是商業債權,商業債權主要是應收賬款、應收票據;第三是存貨;第四是固定資產;第五個是無形資產。任何號稱自己是自主經營的公司,一定有這五大經營性資產。

對於投資性資產來說,我們主要要看它的長期股權投資,其他應收款,以及一些預付賬款。什麼叫預付賬款,就是有些母公司為其子公司先打款,讓子公司先使用著。其實這也是一種債權性的投資行為。

2、再看負債方面,其實所謂的負債就是一種信用,信用分為兩種,一種是銀行信用,一種是商業信用。銀行信用主要是銀行的短期借款和銀行的長期借款,

為了取得銀行信用,我們經常說要看這家公司的“三品”怎麼樣。首先就是你這家公司的“人品”好不好:第一看看公司的總經理是不是靠譜的,公司的董事長是不是靠譜的,再考察一下團隊是不是靠譜的,以及這個公司以前有沒有過劣跡,這些都是來考察一個公司的“人品”。第二,這個公司的產品好不好,毛利率有多高。再者,是看押品,現在的銀行,會問你公司有沒有抵押,它一定會做盡調,看一看這個抵押品是不是在別的地方被抵押過了。

商業信用其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體現一家公司上下游的競爭力問題。我們通過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賬款這種方式。簡單地說,如果這家公司可以欠上游供應商的錢,但是下游客戶又欠不了公司的錢,意味著這家公司在上下游的關係裡面很有競爭力、很有話語權的。就體現了這家公司是一家比較好的公司,公司產品的競爭力很強。

作者:張維寧,長江商學院會計學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