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助金融服務業煉就火眼金睛

“金融信息服務是支撐和助力金融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一帶一路’的建設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楊小偉近日在2018年中國金融信息服務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金融信息服務機構應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建設,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專業化、國際化的水平。

中國銀聯董事長葛華勇介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口占全球比重達到48%,但GDP僅達到18%,貿易達到23%,投資達到25%。他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部分都缺少基礎設施,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非常大。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所做的預測,2016年至2020年,除中國外,亞太地區國家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的資金需求每年約為5000億美元,但公共和私人部門所能提供的資金總額每年僅為2000億美元,兩者相差3000億美元。

“因此,進行多元化金融體系的支持,滿足投融資需求十分必要。”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強調。

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鬍曉煉也強調,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要從多種來源、多條渠道、多個方式、多個層面滿足金融支持。

據悉,截至2017年末,已有10家中資銀行在26個“一帶一路”參與國家設立68家一級分支機構。中資銀行共參與了“一帶一路”建設相關項目2600多個,累計發放貸款超過2000億美元。

胡曉煉坦言,企業走出去面臨的風險很大,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融資也會面臨更多的困難。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企業逐漸走出海外,進行能源等方面產能合作,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湯森路透副總裁吳雅君認為,有些境內企業通過“一帶一路”走到海外,但對海外的稅收、外匯管制、法律法規等並不瞭解,就貿然走出去的做法不可取。

另外,絲路基金副總經理王英傑表示,走出去企業間的信息並不對稱。有些企業有好的項目,但缺少融資渠道;而有些金融機構資金充足,但缺少合適的項目。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並沒有良好的對接機制。不僅僅是走出去的問題,引進來也存在困難。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共有來自21個“一帶一路”參與國家的55家銀行在華設立了機構。“但對境外企業來說,如何獲得融資,並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當中,做一些項目也並非易事。”

對此,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王波表示,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成本很低,引進來和走出去是一體的。伴隨著中國“一帶一路”企業走出去,中國的金融信息服務也需要跟上,否則會讓海外相關金融企業獲得先機。與此同時,相關專家也表示,人工智能進一步釋放金融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潛力,可以向普通客戶提供更多人性化、個性化的服務,並且降低客戶需求成本。

周小川則建議,要提升金融服務本身,運用開發性金融,助力“一帶一路”資金融通;並推動商業銀行開展網絡化佈局,為貿易和投資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同時,加強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此外,積極發揮本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這有助於有效動員當地儲蓄、降低換匯成本、減少匯率風險、維護金融穩定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