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什麼戀愛,反正又不會結婚

談什麼戀愛,反正又不會結婚

文, 黃小白

01.

做自媒體久了自然會有一個圈子,因為寫公號的大多是情感為主流,所以大家為了集中做好內容會抱團一起出謀劃策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內容。

這個標題來自於一個朋友組織的線下聚會,一次情感交流。

在交流會上,有一個在廣告公司做文案的小姑娘,92年,因為家裡催婚,自己對愛情一直保持不信任的狀態,所以更加不敢結婚。

她問了一個問題,愛情真的能兌現婚姻嗎?

剛好回答的人是我。

因為大家好歹算是同行,我也是做文案出身,難免一時職業病就從傳播角度來回答了這個問題。

02.

廣告能對營銷負責嗎?

這個問題其實還有另一種問法。

2013年,我在江蘇做一個央企的房地產項目,因為屬於項目前期立意,我們團隊在這個項目入市的前期形象以及輻射客群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媒體怎麼打,廣告怎麼說,都是系統化的排兵佈陣。

用到媒體自然涉及到預算,客戶看到預算的時候就問我,你告訴我,我花這麼多錢做了廣告能賣多少套房子?

當時這個問題問的我一臉懵逼,然後看了一下客戶確認他不是在逗我。我發現他一臉嚴肅且真誠的望著我。

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後來有同事打了個太極這事兒就這麼過去了。

開完會在回公司的路上我就忍不住瘋狂吐槽:我的天吶!怎麼有這麼傻逼的甲方連廣告和營銷都分不清楚,廣告那麼牛逼能直接給你賣房子,那你售樓處幹嘛還要那麼多銷售員?怎麼這麼大一個領導連基本的廣告常識都不懂呢!

其實,客戶沒錯。

前段時間百雀羚的那個一鏡到底的長圖腦洞廣告出來之後,也有業內大號跳出來指責說百雀羚廣告幾百萬閱讀,轉化少的可憐,暗示甲方白白花了冤枉錢。

你看,專業的乙方也有犯傻的時候,那次廣告的目的不是轉化,而是一次別有新意的品牌傳播。

所以,廣告有很多目的,有的是對銷售負責,有的就是為了品牌刷臉。

那麼,愛情呢?

03.

從擅長寫愛情小說的作家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瓊瑤的作品,幾乎都有山崩地裂的愛情,主人公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但是不能沒有愛情,那是活命的精神食糧,但是裡面的愛情能兌現婚姻嗎?

在瓊瑤勾勒的清朝或者民國的時代環境裡,雖然還是封建還是舊社會,但是他們都是唯愛主義的,不管能不能結婚,但不能沒有愛情。

那時候的人們,根本不在乎愛情是否能兌現婚姻,或者說根本不屑一定要結婚的。

斗轉星移這麼多年過去了,再看看現在的公號推文中,所有的雞湯號情感文都將愛情貶值論,將婚姻恐懼化,而真正與婚姻等價的不是愛情,卻是房子、車、錢以及顏值。

現代人更勢利了嗎?或者說是什麼造成了現代人對婚姻如此世俗,對愛情如此刻薄?

這時候有一個92年的小姑娘戰戰兢兢的問,愛情能兌現婚姻嗎?

在這個前提下看這個問題,就覺得特別情有可原,特別能感同身受。

04.

但是我給她的回答是:不知道。

不知道,是因為愛情無法具象化,人的情感也不是固態存在的。現在你可以將自己當做商品在婚姻中交易,找到合適的人談好價碼去結婚。

但是,難保你不會遇到一個讓你不去講究條件,不去挑這挑那,可能就是單純的為了愛情要跟他結婚的人,這種概率很小,可也真實存在。

我們面對一個無法定性的物質,比如愛情,面對一個難以捉摸的實體,比如人類。它們發生了交集,組成了一件事情,然後你來問我人有了愛情之後能不能兌現婚姻?

我只能告訴你,我不知道。

因為就現代人的觀念來說,婚姻對於有些人就是一個必須要完成的人生程序,而對於有些人就是如果不夠好,我寧願不要。

當你在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不能確定你對婚姻有準確的定義和認知,我也不能確定你是否將婚姻納入人生的必修課,更不能確認你是否也是“完成任務”那一批人中的一員。

在廣告作業中,產品信息不確定,客戶意圖不明確,營銷目的難以制定,在這種模糊概念的情況下做出來的廣告如何對營銷負責?

還是說你根本沒了解到廣告的意圖和目的就開始問“做了廣告能賣出去多少貨”?

這麼思考問題,是很不明智的,會顯得自己特別不專業也太不靠譜。

05.

現代社會進步太快,科技、智能、生活以及人的三觀都在日新月異。

而愛情,也從必需品慢慢淪為配套產品,甚至現在拿約炮軟件約到的性工作者在進行交易的時候都稱之為愛情,這就讓愛情變的很廉價了。

前幾天跟一個朋友碰頭,她見面就跟我吐槽男朋友要跟她結婚了還小氣吧啦的,鑽戒揀最便宜的買,各種花銷預算能省則省,結個婚太憋屈了,都在考慮要不要結婚了。

你看,你們戀愛的時候熱情似火,為什麼到了要結婚的時候,談條件卻佔領了你們“感情領土”的主要陣地?那愛情呢?這個時候咋沒用了?

事實說明,在現實和利益面前,愛情都要靠邊站。

所以,愛情這個東西到底能不能兌現婚姻,最終還要看你在愛情中的態度和賦予它的權利比重,無論這世界變的多麼薄情和功利,總有一些“唯愛是圖”的人用心經營自己的愛情,孵化屬於自己的婚姻。

就好像我這樣離開廣告業還是在孜孜不倦思考傳播與營銷的人,我們最終要賣貨給用戶嗎?還是讓用戶掏錢買我主推的產品?

其實這都淺薄了,不是最終的目的。

做這一切的目的不還是為了獲取認同感和集體共鳴?不還是想讓大家知道,我們認真用心做的內容和傳播對大家很有幫助和啟發——這是工作的成就感。

不管事業還是愛情,我們追求的不就是滿足感和成就感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