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又來了!民辦學校政策要大變化?

聽說民辦校政策要有大變化?

聽說雙語國際學校都得用中文上課了?

……

就在這兩天,一篇《民辦學校政策變動,國際學校放棄原有教學模式,家長面臨兩次擇校》的文章成為朋友圈的爆款,點擊超過100000+。很多家長在群裡討論,到底該怎麼辦。

在此,國際教育最前線鄭重提示各位家長:這篇文章是謠言!大家千萬不要相信!

那怎麼看出這篇文章是謠言的呢?接下來,我們用“辨謠四式”,來告訴各位家長,如果遇到讓你分辨不清是否是謠言的微信文章時,該如何做?

/ 第1招 /要看政策原文

想要了解一個最新政策的內容,最重要是就是要找到他的原文。因為這是政策的最原始版本。不管是什麼解讀,只要和政策原文不相符的,都是錯的!

此次的這篇謠言文章,全文沒有看到任何政策的原文,那麼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要格外小心。

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到底說了什麼呢?大家可以點擊51上私立的這篇文章,裡面非常詳實地用標紅的字體,全文刊發了政策到底改動了哪些。而標紅的部分,來源於政策原文。

謠言又來了!民辦學校政策要大變化?

▲對政策原文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這裡。文章中我們用紅色字體將修改稿中改動的條款都標了出來。家長們可以輕鬆看到《民促法實施條例(徵求意見稿)》到底改動了什麼。

/ 第2招 /要看解讀人身份

這篇謠言文章的最大特點就是:真假結合,以假亂真。

這篇謠言只有導語部分是真的,就是教育部面向社會公開徵求,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的反饋意見。

而其文章的主體,全篇看不到任何解讀人的身份!

在一般情況下,對政策進行解讀,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發佈政策的國家部委或省市的委辦局,會在發佈政策時,同期發佈官方的政策解讀。而這種解讀都會由新華社或當地主要媒體授權來發布。

二是官方會指定特定的專家或相關人員,來進行解讀。

三是一些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政策,媒體會邀請一些業內專家會出來發表解讀,但這種解讀肯定會表明身份。

回看這篇“學睿外教”的謠言文章,通篇看不到任何解讀人的名字,這樣的文章形式,大家一定要當心。

/ 第3招 /要看作者署名和來源

不單是這篇謠言的文章,其實任何微信公號的文章都是這樣的,家長們還要看的是署名和文章來源。

如果在微信公號的文章中,沒有標註作者署名,只是用小字標註為“內容來源於網絡”的,那這樣的文章直接點擊“關閉”就好。因為這樣的文章,要麼涉嫌造謠,要麼就是盜用其他作者的文章,涉嫌侵犯對方的著作權。

大家可以看一下發布此次這篇造謠文章的微信號的文章頂部截圖,其根本沒有作者署名:

謠言又來了!民辦學校政策要大變化?

▲以此次的這篇謠言文章為例,其文章頂部的“作者欄”是空白的,只留有微信公號名。

再看一下文章底部的來源,標的是“來源於網絡”:

謠言又來了!民辦學校政策要大變化?

在這裡提醒大家,只要大家看到這樣格式的文章,不用管他的內容是什麼,直接關掉就好。

為什麼?

因為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自媒體,所謂“文責自負”都是通用的道理。一篇沒有來源、沒有署名的文章,怎麼能夠令讀者信服?就算是現在的自媒體,也都可以標明“原創”和“轉載”,即使不是自己原創的稿件,也是可以取得對方授權後堂堂正正轉發。最可怕的就是一些公眾號,要麼抄襲別人的文章,要麼乾脆打上“來源於網絡,侵刪”字樣,這都是對讀者的不負責任。

而對讀者而言,這其實也可以算是一種“照妖鏡”,可以試出哪些公號不負責任。

以此次發佈謠言文章的公號為例,你會願意把孩子送到一個發佈謠言的培訓機構去學習嗎?退一步講,哪怕他發的文章內容是真實的,但他明知文章是有原作者的,但卻用“文章來源於網絡”這種說法,去盜取別人的稿子。這種無異於偷盜的行為,您還能相信他嗎?

所以,遇到這樣的公眾號,取關、拉黑是必須的!

/ 第4招 /要多思考

遇到有可能是謠言的文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思考。不論謠言說得多麼天花亂墜,多麼危言聳聽,只要我們深入思考,謠言總會露出馬腳。

以這篇謠言文章為例,我們來看家長們非常關心的這條“雙語學校義務教育階段的所有課程必須用中文講授。”

如果我們認真思考一下就能想到,如果這一條是真的,那麼到底依據的是《民促法》中的哪一條呢?當我們仔細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我們就能發現,根本看不到相關的內容。

即使我們不去看原文,我們也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假如真的如此推行,那麼雙語學校和公立學校就沒有了區別,那麼民辦的雙語學校的特色在哪裡?既然叫“民辦教育促進法”,肯定是要“促進”民辦教育發展的,這樣一刀切,肯定不是“促進”啊!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各省份的情況差別很大,一般教育部的政策出臺後,各省市區的教委或教育廳會出臺各自省份的實施細則。別說各省之間是不同的,就拿北京為例,每年的幼升小、小升初政策,各個區之間都是不一樣的,可見有多複雜。

而這篇謠言文章已經涉及到了非常細節的操作層面,那麼作為讀者我們就要思考:這是哪個省的政策?如果文章裡通篇沒有,那麼我們就要畫一個問號了!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各個學校的辦學背景,涉及到的人物和人數等方面思考,如果這篇謠言文章說的是真的,那麼會帶來怎樣地震般的效果?同樣可以得出結論。

總之,謠言文章之所以能大行其道,關鍵在於利用了家長們的焦慮心理。而要戰勝這種焦慮,我們要做到的就是儘可能地“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上面我們說的這四條“識破謠言”的招數,就值得大家學習和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