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新聞策劃《向世界叫響遼寧文化》首期特刊預告:大咖來了

↑點擊上方"網信遼寧"關注我們

為使報道內容更加紮實,報道組可是做足了功課。

遠赴內蒙古、四川、浙江、海南、北京多地採訪了十幾位省內外知名專家,他們從歷史學、社會學、文學等多個角度闡述了觀點。

今天為讀者介紹其中幾位。

郭大順

採訪地點:海南省東方市

大型新闻策划《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首期特刊预告:大咖来了

3月的瀋陽,剛剛下過雪。報道組的記者們從寒冷的瀋陽前往炎熱的海南,只為採訪德高望重,在學界被稱為“紅山文化研究第一人”的郭大順。

師從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後主持震驚世界的東山嘴、牛河梁等紅山文化重要遺址考古發掘,郭大順認為,遼寧日報將視角投向遼寧歷史文化非常及時。高度的文化自覺中才能堅定文化自信。紅山文化是中華古文化的“直根系”。他建議,既然要向世界叫響遼寧的文化,就得將遼寧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總結出來,從文明貢獻、世界影響等角度進行講述。

劉國祥

採訪時間:4月9日下午4點30分至晚8點

採訪地點: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科研處

大型新闻策划《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首期特刊预告:大咖来了

與劉國祥聊紅山文化,感覺只有一個詞:過癮。不,再加一個:痛快。

4月8日中午聯繫,他秒回:“明天下午,考古所我辦公室!”

見面後,這位北大考古學系畢業後近三十年一直從事紅山文化發掘與研究的青年學者用了近4個小時,“放開了講”。

交流沒幾分鐘,他打開書櫃,拿出所著的《紅山文化研究》,簽上大名,贈予記者。然後,又是典型的劉氏語言:“看你對紅山文化了解的還不少,才捨得送書給你,這可是珍藏版!”

不知不覺,天色已曉,真覺得時間不夠用,即使劉國祥講的“多是書裡沒有的,儘量講最新的觀點”。

無論如何,該說再見了。豪爽而對紅山文化的研究宣傳痴迷到骨子裡的劉國祥告訴記者:“到赤峰、敖漢、巴林左旗時聯繫我,我會讓當地博物館拿出最好的藏品給你看!”

不久後,稿子寫成,又得麻煩他。“沒問題!”又是第一時間回覆。不到兩個小時,連稿中個別的錯字他都挑了出來。

難怪遼寧師範大學田廣林教授這麼說:“叫喊紅山牛河梁這個文化符號,遼寧就缺國祥這樣的人!”

王寧遠

採訪時間:3月5日下午1點30分

採訪地點:良渚遺址考古工作站

大型新闻策划《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首期特刊预告:大咖来了

成箱的方便麵、一條條速溶咖啡、一包包餅乾散放在辦公室各個角落,最美浙江人—2017年度十大浙江驕傲人物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寧遠卻說這是考古人的“標配”。對央視《國家寶藏》感興趣的讀者對他肯定不陌生,今年年初,他和良渚古城考古隊的隊員們一起登上了央視舞臺。

在別人眼中枯燥的考古,王寧遠樂在其中。他說,自己從事的職業帶給他精神自由,還常常在發掘中有意外驚喜,除此,因為接觸不同學科的人而讓自己懂得更多,更重要的是,作為考古人要有使命感和擔當。王寧遠說,期待紅山文化在遼寧也有石破天驚的新發現。

於建設

採訪地點:赤峰學院紅山文化研究工作室

大型新闻策划《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首期特刊预告:大咖来了

早在採訪郭大順先生時,他就曾感慨說,赤峰學院堅持每年召開紅山文化學術研討會實在難得。來到工作室後,看著書架上擺放著每年研討會後出版的論文集,再看看師生們到遺址現場帶回的陶片被仔細地編上了序號,你會欣慰於還有這樣一群對紅山文化不遺餘力鼓與呼的人。對此,於建設謙虛地說,誰讓我們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呢。

於建設說話很有畫面感,他用低沉的嗓音還原了遠古時期紅山人生活、祭祀的場景,在他的講述中,我們彷彿穿越時空隧道,回到遠古時代。於建設告訴我們,“穿越”即將成為現實。他已經完成劇本,關於紅山人日常生活的多幕劇不日將重現舞臺,讓來自各地的遊客都有穿越到紅山文化時代的機會。

田廣林

採訪地點:遼寧師範大學北院主樓黨委宣傳部

大型新闻策划《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首期特刊预告:大咖来了

田廣林(右一)。遼寧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提供

4月9日電話聯繫時,田廣林有些為難:“能不能下週來,我這星期天有課,還要指導馬上答辯的博士生修改論文!”“最好是明後天,我採完北京的專家,趁熱打鐵與您交流!”記者沒太客氣,因為之前已探聽到,這位既從事過考古發掘與研究,又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有造詣的教授對媒體人一直很友好。最後,採訪時間與記者的“設計”幾乎沒出入,但田老師那一天完全連軸轉:上午10點前指導博士生論文,之後兩個半小時“專門給記者講紅山”,下午趕到遼師大另外一個校區上課。兩個多小時裡,田老師講的多是紅山牛河梁與傳統文化、傳統禮儀。“每名博士生的論文都圍繞其中一個具體的題目。不著急發文章、出成果,要耐得住坐冷板凳,只為有一天讓世人更科學地領略紅山文化的魅力。”他說。十多年前,田廣林攻讀博士學位時,研究方向就是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如今,他仍帶著學術團隊沿著這座“山峰”攀登,堅定,樂此不疲。

楊栓朝

採訪時間:3月7日下午3點

採訪地點:仰韶村遺址

大型新闻策划《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首期特刊预告:大咖来了

楊栓朝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既不是專家,也不是學者。但是作為中國社科院仰韶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他是從事仰韶文化彩陶複製和研究近二十年,在澠池當地乃至河南聲名遠揚的仰韶文化彩陶研究的“土專家”,他對仰韶文化的對外傳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仰韶遺址出土的彩陶最具代表性,也是仰韶文化標誌性的符號。楊栓朝將彩陶文物仿製成彩陶藝術品,在瑞典、英、美等國家進行展覽,也弘揚著仰韶文化。他仿製的人頭虎面像器蓋被瑞典東方博物館永久收藏在他看來,無論是紅山還是仰韶,發掘先人的藝術精華,將文物製作成旅遊衍生品,是最簡單有效的宣傳方式。(遼寧日報記者/劉滌 王研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