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藉由端午節,講一個跟屈原有關的故事,但主人公卻並不是他。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公元前433年,南方小國曾國的國君薨逝,大批國寶入土陪葬,包括為大型樂器殉葬的23個正值青春的樂女。隨著棺槨上的大蓋板落下,這批國寶徹底塵封,曾國國君也在歷史上湮沒無聞。後來出土的樂器就是上圖的曾侯乙編鐘。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一百多年後,700裡外的汨羅江畔,一個披髮行吟、顏色憔悴的詩人狂歌當哭, 因憂心國運最終投水而亡,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紀念的屈原。

2005年,一個來自慕尼黑森林、彈著巴伐利亞琴的德國音樂家,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被這個曾國國君的陪葬國寶(編鐘)折服,立誓要把帶它們回到現代,他所依憑的是自己的音樂和屈原的詩歌。這個德國音樂家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老鑼,他後來娶了一箇中國妻子,歌唱家龔琳娜。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老鑼和中國歌唱家妻子龔琳娜

若干年後的今天,相隔2400年、相距萬里的這三方,跨越時空和地理的阻隔,將樂器的鏗鏘、詩歌的磅礴、音樂的大氣和完美的人聲,融匯在了一曲直入靈魂的《上下求索》!

離騷(節選)

[楚] 屈原

駟玉虯以桀鷖兮,溘埃風餘上徵。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上下求索

龔琳娜 - 經典詠流傳 第4期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點擊可查看現場完整視頻(提示wifi環境)

曾國的國寶編鐘、屈原的詩歌、德國音樂家老鑼的跨時空合作,在央視《經典詠流傳》的這次節目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老鑼妻子龔琳娜唱出《離騷》的神韻,彷彿汨羅江畔的屈原在行吟悲歌,現場很多人流下熱淚。

這是老鑼13年心血的一朝呈現,“復活編鐘”的夢成真!

1

2400年前的國樂編鐘

堪稱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蹟

卻只能在沉默中等候真正的知音

提到編鐘,時間首先要撥回到1978年,這一年的2月,湖北隨縣(戰國時的曾國,又名隨國,現改為隨州)縣郊擂鼓墩駐軍擴建營房過程中,偶然發現了一座“超級古墓”。當時正準備放炮炸平土坡,之後趕到的勘測小組發現炮眼距古墓頂層僅差80釐米,差一點古墓就灰飛煙滅。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發掘之初考古人員即發現墓曾被盜挖,墓頂的蓋板被揭開時,十多具棺材飄浮在滿池濁水之中——正是這些滲入的地下水,讓盜墓者無法繼續盜挖,從而保住了文物。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發現巨寶的消息在當地不脛而走,每天都有大量當地群眾圍觀,還險些發生萬人哄搶的事件,當地駐軍加大保衛力度,才保住了國寶沒有四散。

這個墓葬就是屬於史籍不載的曾國國君的,名字叫做曾侯乙。考古工作者籌備和挖掘了近三個月,到了5月,這片不起眼的土坡下,共出土禮器、樂器、漆器、金玉、兵器、車馬和竹簡1.5萬餘件,文物保存之完好、種類之齊全令人歎為觀止。

其中,有先秦青銅器中最複雜、最精美的曾侯乙尊盤;有國寶中的奇寶十六節龍鳳玉佩、罕見的全套兵器車馬,然而這些都比不上一套編鐘。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考古人員正在發掘編鐘。編鐘和大量青銅器旁,還發現有作為“人殉”陪葬品的23名樂女的屍骸,其中最小的年齡只有13歲。

65件一套的這組“曾侯乙編鐘”不僅是中國出土的最大最全編鐘,而且十二個半音齊備,一個鐘可以發出兩個音;音域跨越5個半八度, 只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而鋼琴要2200年後才被髮明!

曾侯乙編鐘上還銘刻有中國古代的樂律,是一套青銅鑄就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儘管中國各地都陸續有編鐘出土,但至多十幾只,只有曾侯乙編鐘才配得上“稀世之寶”稱號。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到了秦漢時期,青銅器文明衰落,編鐘漸漸失傳。一直到北宋徽宗時,一套春秋時期的“宋公戌鍾”出土,仿照這套編鐘鑄造了“大晟”鍾,編鐘才重新出現在帝王家,但已經不能用來演奏。編鐘在宋代時被傳到韓國,保留了編鐘禮樂的形制。就像是端午祭一樣,國寶編鐘成為韓國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在編鐘的祖國,儘管編鐘出土,但沒有樂譜流傳,也不知道如何演奏。1984年9月曾侯乙編鐘首套複製品製作成功,成為35週年大慶的獻禮,音樂家用複製版編鐘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奏了新創作的《楚殤》和一些古曲,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耳聆聽。

編鐘原件保存於博物館,複製版的編鐘就像吉祥物,每有國家大事,都把它請出來,但多是沿用古曲,沒人為它量身定做音樂。無價之寶事實上沒有獲得足夠重視,大眾對編鐘毫無認知,曾侯乙編鐘只能在沉默中等待知音。

2

一段穿越時空和文化的愛戀

這個德國人稱自己是中國音樂人

他要將中國的千年編鐘復活

兩百多年前,因為有了貝多芬,世界音樂的高峰在德國,但是在兩千多年前,因為有了曾侯乙編鐘,世界音樂的高峰在中國。我要為編鐘寫作品,將這件偉大的樂器復活!

1993年,當老鑼還是小鑼,剛剛從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畢業,他面臨著藝術之路向何處去的問題。德語世界古典音樂的先賢太強大了,巴赫貝多芬莫扎特,瓦格納舒曼海頓……除了高山仰止,後人幾乎毫無超越甚至追趕的可能。

老鑼想要到外面看看,他的奶奶是智利人,但強調節奏的南美音樂不是他的菜;印度音樂很好,卻已經被Beatles捷足先登。只有中國還是一片沉默的處女地,除了老外聽不懂的京劇和《梁祝》,西方人對中國音樂一無所知,視中國為一個音樂貧乏的國家。

老鑼無意中聽到了一組中國古琴曲,樂曲簡單而空洞,卻顯得很玄奧,於是老鑼把出國學習音樂的目的地選在了中國,前去上海學習古琴。從一開始,他就想要曲線救國——在中國做中國音樂,然後走向國際。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到上海六個星期後,老鑼就組了一支新的樂隊,名叫“高山流水”,由中國的古典樂器揚琴、笙,加上西方的貝斯、鼓和和蒙古族歌手烏仁娜組成,跨界玩得很high。而當時主流的音樂還是晚會歌曲和港臺音樂。大陸流行樂剛剛萌芽:廣東音樂蓄勢待發,校園民謠在下一年裡才會席捲全國。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紮根在中國做音樂,但很長時間裡,老鑼對編鐘一無所知。這期間,老鑼和烏仁娜分道揚鑣,之後和龔琳娜相戀結婚,生活發生了劇烈的變動,音樂創作也漸趨成熟。2005年,老鑼帶著龔琳娜搬回德國。

直到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中國藝術節,老鑼才第一次見到曾侯乙編鐘。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一開始,老鑼只是覺得“這個樂器好大的個頭!”當他得知這十二音俱全、一鍾雙音的樂器來自兩千多年前,老鑼被震了;聽到了編鐘的聲音,老鑼被徹底征服。

他斷言:兩百多年前,因為有了貝多芬,世界音樂的高峰在德國,但是在兩千多年前,因為有了曾侯乙編鐘,世界音樂的高峰在中國。他當即對龔琳娜說:“我要為編鐘寫作品,將這件偉大的樂器復活!”

這不是在打嘴炮,他真地開始行動起來,但他沒去追究編鐘的來龍去脈,“我不是往後看,我是往前看,這個樂器夠不夠好用、複製品如何做得更好、用什麼樣的打法、怎麼樣組織一個團隊來打,這些是我要考慮的問題。”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在此之前,圍繞編鐘做文章的人中,最重要的是音樂家譚盾。從1979年開始,譚盾陸續拿出《離騷》《風·雅·頌》《道極》等作品,率先用音樂“尋根”,當時他已經注意到編鐘。

1997年,譚盾為香港迴歸創作了交響曲《天•地•人》,這場集合了譚盾、馬友友、張學友的跨界交響音樂會,由編鐘開場:樂手面向觀眾,背對編鐘,反手擊打。遺憾的是,短暫開場之後,直到樂曲結束,編鐘沒再響起。

老鑼沒有聽過譚盾的作品,但他覺得和交響樂團合作,“那麼大型的樂團,在後面放編鐘,那編鐘也變得挺小的。比例是不對的。”現有的其他編鐘樂曲,老鑼大都聽過,“我覺得沒有震撼力,太簡單了。”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譚盾做的很多事情是挺牛的,但對他來說,編鐘只是一個小配角,他只是需要編鐘來增色,但他的目標不是發展編鐘。”

老鑼的目標就是編鐘,他會首先碰到一個疑惑:為什麼很少有中國音樂家專門為編鐘創作音樂,來傳達這件國寶神秘而壯美的靈魂?

隨著老鑼越來越瞭解中國,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如果我們看曾侯乙出土後中國的這段歷史,就會發現:中國變化太快了,這對人的壓力是非常非常大,人們會跟著這個節奏走,一直都要變,很難有一個長期的目標和眼光。每個人都是想今天怎麼樣,明天怎麼樣,如果想到明年就會覺得很遙遠。”為一個飄渺的願望傾注多年心血,絕對會被認為很不明智。

“而且一百多年來中國遭遇的破壞是那麼大,基本上從英國人來到中國,中國本來的事情都被搞亂了,有那麼多新的要吸納,不斷地處於學習者的心態,中國人很難有那種自信。”老鑼說。

所以說,必須等到某個時間節點,音樂家才會有自覺,普通人的熱情才會被喚醒。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道理明白了,各種技術難題各種細節卻不會迎刃而解。比如首先要面臨的“用什麼來敲?”以往是用木槌,《天·地·人》音樂會,譚盾也是用木槌,這被老鑼形容為是“用牙籤敲杯子”,編鐘的聲音沒法完全釋放出來。老鑼自己製作了不同材質不同大小的各種錘子,在編鐘上反覆試練,最後確定為在鐵錘上包上橡膠,既能保護編鐘,同時也能讓樂聲響亮。

類似的問題很多,老鑼拿出德國人細緻執著的勁頭,從德國慕尼黑到武漢博物館再到隨州曾侯乙墓景區,不斷尋訪、不斷積累,為真正奏響編鐘做準備。

3

重回中國,帶著使命感做音樂

同時把中國文化作為根基

2006年,老鑼創作出《忐忑》,交由妻子龔琳娜演唱,此時的兩人住在德國的山林裡。真正迴歸大自然之後,龔琳娜發現某些時刻歌聲不是為了去聽,而是為了激活別的靈魂,哪怕它是一棵樹、一株草。這段遠離中國樂壇的山居歲月,是兩個人的藝術發生質變的時期。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 老鑼給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譜了曲,這顯示了一種遠見,在中國風鋪天蓋地、詩詞熱藉著電視節目火爆熒屏之前,老鑼已給很多著名詩詞譜了曲,古人成了他的作詞人合作伙伴,這也掩蓋了他中文作詞方面的短處。

為了把握編鐘的魂,老鑼開始研究編鐘和楚文化,遍讀了《楚辭》的德譯本英譯本,他說中國翻譯家翻譯的“味道不對”,最鍾情英國翻譯家David Hawkes的版本,把握住了屈原作品的靈魂。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龔琳娜說:老鑼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他不停地在學習。我們就是帶著這種使命感去做音樂,同時我們找到了中國文化做根基。

編鐘的音色相對單一,大的編鐘還容易出現混響,很多類似的細節都是需要找到辦法來解決。這些別人看來無比枯燥的事,帶給老鑼最大的快樂,他說:“不斷研究讓編鐘發出不同聲音,然後在我的新作品中能使用,同時可以不斷為編鐘創作新的作品,是最令我興奮和快樂的事。”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 2004年,老鑼和龔琳娜在貴州結婚,隨後移居德國。2005年和2007年,他們的兩個兒子先後在德國出生。2010年,全家回中國定居。

老鑼耳朵裡縈繞著編鐘的音樂,腦子裡想的是屈原的天人追問,同時還要確保大後方天下太平。正值妻子龔琳娜產後抑鬱階段,老鑼要照管孩子的吃喝拉撒,也要照顧龔琳娜:為了讓妻子喝上豬蹄湯,他跑去跟農民訂;為了龔琳娜可以在早晨多睡會兒,他把孩子帶出門去。

埋首柴米油鹽之餘,老鑼為編鐘創作了屈原的《山鬼》和《鐘樂和鳴》,當時根本沒有機會使用編鐘,因此他將《山鬼》改成了室內樂版。

2010年,在德國“隱居”五年後,龔琳娜和老鑼決定告別德國的森林,把自己做的中國音樂帶給中國的聽眾。

4

復活編鐘,在音樂裡講中文

這代表著真正的中國的文化自信

而不是一千個人唱“茉莉花”

2005年,老鑼第一次結緣曾侯乙編鐘,

從此10餘年痴迷於

編鐘音樂的研究、創作和演奏技巧研發。

2014年,創作《鐘樂和鳴》音樂會,

在香港藝術中心上演;

北京衛視《非凡匠心》;

央視《魅力中國城》;

央視《經典詠流傳》。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忐忑

龔琳娜 - 靜夜思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忐忑》一亮相就很驚豔,最終在湖南衛視的跨年晚會上表演,成為年度爆款,一時火遍大江南北。老鑼說藝術歌曲不是非要正襟危坐,也可以幽默,也可以好玩。之後的兩首神曲《法海你不懂愛》《金箍棒》走的也是“好玩”的路子。

但成名並沒縮短和編鐘之間的距離。即便是曾侯乙編鐘的複製品,全國也只有幾套,不僅昂貴,而且太大太重難以搬運。一個大型交響樂團的重量才五噸,且重力分散,重量超過5噸的這套編鐘,一般舞臺根本承受不了。

2016年老鑼想籌集資金借一套編鐘自己研究,在宋莊找房子來排練,儘管有朋友熱心幫忙,但是最後還是沒有成功。每個人都說這是好事,但真正做起來,常常會感覺處處掣肘。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唱片工業所有的資源都向歌手傾斜,對詞曲作者回饋不力。很多時候是龔琳娜在養家,在支持老鑼的創作。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中國的唱片業特別會包裝空瓶子。但音樂產業的產品是音樂,不是包裝。”老鑼一針見血地指出。但事實是從業者不去引領,只是一味迎合,於是形成了惡性循環。

老鑼對把持著行業最大資源的一些音樂人非常不滿。高曉松曾說:“不給大家提供好音樂,這真不是我們不努力,是因為咱們這個民族,骨子裡沒有這個細胞。”把音樂從業人員不作為的責任推給了古人。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但古人不背這個鍋,深諳音樂史的老鑼指出:“古希臘只是挖出小小的骨笛,而曾侯乙墓卻有那麼龐大的樂器,說明那個時代的音樂術水平是多麼發達!更了不起的是這件巨大的樂器如今依舊可以在舞臺上演奏,而

世界上又有哪一件樂器可以和編鐘相比?”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老鑼和龔琳娜在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演奏廳演奏新曲

老鑼夫婦特別希望用編鐘這種國之重器,做出優秀藝術歌曲和好的音樂。當代中國音樂在國際上影響還很小,無論古典和流行,一直處於追隨狀態。

如果我們把編鐘往前推,那麼它就會成為一個箭頭,它會引導音樂別的方面的發展。”

▲在2017年北京衛視的《非凡匠心》節目中,老鑼跟隨編鐘鑄造大師李明安觀摩了編鐘複雜的鑄造工藝,並用編鐘演出《湘夫人之歌》,此歌的靈感來自於屈原的《九歌》。而這也是老鑼夫婦與完整的曾侯乙編鐘複製件第一次“合作”。

老鑼尋找各種機會為編鐘創作當代藝術歌曲,《鐘樂和鳴》《湘夫人之歌》《遂古之初》被創作出來並登臺演出。編鐘鏗鏘悠揚的聲音,撼動人心,引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共鳴。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老鑼選擇了與編鐘同樣古老的中國樂器笙,以及與編鐘在材質上相類似的西洋樂器;在編排上也採取了一組一組陸續加入、聲勢逐漸壯大的方式,都是為了烘托和襯托編鐘。

靠一己之力發展編鐘音樂,龔琳娜對於老鑼的想法始終沒底。但當她第一次在現場親耳聽到老鑼的《鐘樂和鳴》,覺得這就是王者風範的編鐘之聲,被徹底打動,對老鑼的夢想傾力支持。

老鑼以德國的工匠精神和一個德國人的偏執,對每個環節都精益求精。他說:藝術每個環節都要做到位,‘差不多’就是失敗。但在現在的中國,很多搞音樂的都是‘差不多’就夠了,這樣的人在我看來不是藝術家。

▲編鐘十分沉重,搬運不易,在電視臺的表演中,還特意為編鐘加固了舞臺。

無論是在研究編鐘還是演出排練時,所有的細節老鑼都很重視,他對細節的執著和堅持,往往讓習慣“差不多就行了”的合作者受不了。

“現在中國的一些產業的國際地位非常高,很多產業發展得非常好。但音樂方面特別落後。”老鑼痛心疾首。

強大的中國製造呼喚優秀的中國文化和中國音樂。

老鑼認定,唯有編鐘可以擔此使命!他說:“中國需要大的作品,需要中國的文化符號,而不是一千個人唱‘茉莉花’。

一個國家需要通過文化建立認同,而音樂是特別有力量的。當中國漸成崛起之勢,編鐘重煥光彩的時節到了。

老鑼不僅僅是希望編鐘藝術歌曲被聽眾聽到。他們還有更宏大的弘揚編鐘文化的計劃。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為編鐘作曲,老鑼準備寫出編鐘記譜法,舉辦編鐘作曲比賽;準備發展編鐘秀、編鐘衍生產品等,讓編鐘更多地進入大眾視野。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但過去的12年,研究的速度和進展太慢了,老鑼並不滿意,“今年周圍的朋友和專家都在開始真誠的關注這件事。復活編鐘音樂,不再是我個人的事情了,讓我看到了希望。”

2018年5月,老鑼和龔琳娜的工作室和天地文化基金會合作,成立“曾侯乙編鐘音樂老鑼公益基金”,他希望在2019年推出根據屈原《楚辭》創作的《春秋九歌》,完成一場完整的編鐘音樂演出,需要中西結合的90人樂團和120人的合唱團來配合。目前專業編鐘演奏人才匱乏,組建編鐘演奏團隊是老鑼的當務之急。

下一步則是帶領編鐘走向國際,一直以來,國際上的當代音樂都是西方的,缺少中國的聲音,老鑼的目標始終是:我要在音樂裡講中文!!!

當唱片工業和大眾都去追捧缺乏音準、唱歌走音的歌手;當“國家精神造就者榮譽”獎勵的是拿上千萬片酬、工作餐1500元一天的女星;當頂級科學家一生清貧、去世時默默無聞;當很少有國人把祖先留下的國粹國寶當回事,很少有人花幾十年時間去下苦功……

萬幸一個遠道而來的德國人發現了中華國寶的價值,花13年心血把編鐘從休眠狀態激活,讓國之重器發出它應有的聲響!

慶幸編鐘有你,謝謝你,老鑼!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專家觀點

1978年,我受組織委派,是第一批敲響編鐘的人,遺憾的是沒有再敲過,到現在我也沉默了40年。老鑼一個外國人,對公元前433年的東西比中國人都更瞭解!

——中國打擊樂協會會長 金紀廣

老鑼做的不僅僅是一個音樂家的音樂實驗,但更高地來看這件事,是一個國家禮樂文化的復興。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趙仲明

過去有個加拿大人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給我們送來了醫;這個名叫老鑼的德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給我們帶來了編鐘音樂,他是音樂界的白求恩!讓我們的後世能夠把這個兩千多年的文化展示給世界。

——北京墨蘭書院負責人 鄒紅

龔琳娜高唱《離騷》直入靈魂,這對跨國夫婦花13年復活編鐘

老鑼語錄

  • 最初的想法,我就會想寫編鐘歌曲,但這樣的想法太單一了,你寫了編鐘歌曲,但編鐘也可能不會復活,因為你失敗的可能是90%,因為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各方面配合。
  • 幾乎所有從中國的音樂學院畢業的作曲家只會“說”“西方的音樂語言”,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在音樂中講中文”。中國音樂中依舊有類似當地風格、演唱技巧、旋律形態等很多寶貴的東西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 現在很多的編鐘表演,包括隨州博物館的表演,都是製造一個假的傳統。現在的環境對編鐘的演奏要求太低,如果編鐘想要達到國際水平還遠遠不夠。
  • 我做的不是流行樂,也不是傳統音樂,我的音樂也不是西方的,我的音樂是中國新藝術音樂。我的音樂的根在中國。我很清楚我的路是什麼樣,不會迷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