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豆包家長怎麼當?中關村三小校長這麼說

從本週末開始,北京市很多小學陸續舉行一年級新生家長會。收到錄取通知書之後,家長們要如何幫助孩子迎接小學生活呢?在中關村三小的新生家長會上,校長劉可欽送給家長“三個期待”和很多建議,一起來看看這些乾貨吧。

一年級豆包家長怎麼當?中關村三小校長這麼說

中關村三小校長 劉可欽

送給新生家長的三句話

第一句話,信任老師,給老師力量。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大家三小”倡導“三個一致”,主要是教育價值觀和行為要求的一致,即家庭成員間對待孩子要一致,家校之間要一致,老師之間的要求要一致。因為,非常多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都證明了一點:當理念一致、行為一致、要求一致時,孩子的成長會更加自主、上進、健康。形成一致的前提,是信任。信任就是給出看得見的行動——支持。支持老師,就是相信老師。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老師是與家長並肩同行的“同伴”。沒有什麼比相信同伴、彼此支持、相互尊重更有力量了。

第二句話,攜起手來,共同創造班級安靜、上進的氛圍。一個班級的風氣,學習狀態,取決於班主任,也取決於家長,這是大家一起來做的。三小的精神裡有雁陣精神,家長也是一個最美雁陣。為孩子鼓勁兒,為老師鼓勁兒,為老師更好的教和學創造一個安靜的氛圍。

第三句話,做一個不焦慮的家長。每年孩子入學後的兩個月,家長普遍焦慮,不僅僅是爸爸媽媽關注,還有家裡七大姑八大姨的關心。孩子離開父母視野後,如何在學校生活?不再與幼兒園相同,孩子將進行有規律的上下課時間,一節課40分鐘,課間10分鐘。老師會帶領孩子一起適應。只要一下課,就會聽見老師職業性的提醒孩子:下節課是語文、數學,收拾好學具,趕緊喝水,趕緊上廁所……

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個孩子感冒需要吃藥,媽媽只囑咐了孩子沒告訴老師。結果課間孩子光顧著玩忘了吃藥,等他想起來吃藥,把藥放嘴裡,準備喝水時已經上課了。老師並不知道,覺得課間已經提醒過孩子喝水了,上課就不要動水杯了。結果孩子直接把藥吞了下去。放學回家,媽媽知道後特別心疼孩子。所以,家長對老師的誤解,憤怒,很可能是沒有溝通。如果家長和老師第一時間溝通,或者孩子告訴老師情況,就可以避免。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師和家長原本是最親的一家人,變得有隔閡,你在這頭,我在那頭。其實,無論是職業要求,還是良心,老師都是會對孩子好。我們是目標最一致的兩個群體。因此,每一個家長,每一個老師,能夠攜手,就能更多增進一份信任,多一份支持。支持老師,就是支持孩子。

這樣的關係也是需要學習的。三小倡導真實的學習,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理解孩子,增進了關係的親密度。關係的親密度越親,孩子的發展越充分。這個關係,有親子關係,有親師關係,也有親戚關係。有時候兩個孩子鬧意見,老師處理好了,可惜兩個家長一直放不下,老師不得不分散精力,先解決孩子的事,再去解決大人的事兒。這會分散老師的注意力。這個時候,我們的親關係,就會營造安靜的環境。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

課外班到底上不上?

一年級豆包家長怎麼當?中關村三小校長這麼說

課外班是家長們關心的熱點

孩子上輔導班,不是為了學習技能,而是要幫孩子建立同伴關係。現在,同伴關係在孩子成長的衣食住行中,排序最高。孩子的成長需要同伴,需要有一群人,需要他的小集體,需要家人之外的群體。

現在的孩子不缺衣食,缺交往。缺家人、同伴的交往。假期裡,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和家人交往,和大人交往,和大孩子交往,和同齡人交往,和弟弟妹妹交往。讓孩子在不同的角色轉換中,學會人與人的關係,學會認知他自己。家長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認識他自己。

無論上什麼輔導班,陪伴孩子是花錢買不來的。總之,孩子入學剛開始,家長的期望或認為孩子有需要修正的地方,都沒有問題。只是人生很長,要慢慢幫助孩子,而不是靠一兩個月解決。

家長要學習不比、不急、不焦慮

一年級豆包家長怎麼當?中關村三小校長這麼說

爸媽是怎麼把天聊死的?

學習是需要學習的。校長要學習,因為不知道這屆孩子有什麼新挑戰。老師要學習,因為不知道今天的孩子有哪些沒遇到過的地方。家長更要學習,因為自己的孩子自己也未必懂他。未必懂孩子在大人、同伴前都樣子。隨著老師、家長視角不同,可以看得更全面。家長要學會“不比,不急,不焦慮”。

千萬不要跟孩子比。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尤其,媽媽們開學後要注意:切忌校門口攀比。也要告訴姥姥,奶奶不要攀比。遇到優秀的孩子,家長會說:“看誰誰誰怎麼樣,你怎麼這樣?”這樣的話會讓孩子沒面子。不如告訴孩子:“我們一起這樣做”。

有的媽媽總有淡淡的焦慮。老師的評價,孩子的說法都不行,非要找個同學做“證人”問一問:“我們家孩子怎麼樣?”6歲孩子的心理和成人不一樣,這樣的評價會讓孩子覺得沒面子。這種關心不能讓孩子建立信心。還有的孩子太愛與大人交流,一方面是好事,另一方面會總找你說你家孩子的問題。比如:“阿姨,今天你家的同學怎樣怎樣了”。這對自己孩子的情緒並不好。如果下次遇到了,可以說:“謝謝你孩子,阿姨知道了”。家長不要當時跟自己的孩子說什麼。回家後可以問問孩子:你有什麼要跟媽媽說的呢?家長不要一聊天就把天聊死了:“你看,你同學說你怎樣怎樣?”

希望家長早上送孩子來是陽光燦爛,晚上接回去也是歡歡喜喜。

不急,就是作出榜樣。現在很多家庭都有孩子的獨立書房。給出的建議是:與其讓孩子自己關在書房,家長陪著學習,不如就在客廳裡,關掉電視,手機放下,1個小時內孩子、父母、爺爺奶奶各做各的事情。給孩子營造一個共同學習的環境。這比怕干擾孩子,把書房門關上,大人在外面看電視,玩手機,打麻將更好。我們發現學習好的孩子,都是家庭一起在幹學習的事。

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子,你先成為什麼樣的。

6年時光,我們的心在一起,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障礙,我們會拉著孩子的手一起邁過。所以,我們一起盛裝出席孩子唯一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