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燈下的世界盃

為了看一場世界盃,小時候仁青加經常需要過蠟燭與煤油燈陪伴的日子。

1998年法國世界盃,當時只有9歲的藏族小子仁青加舉家搬到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野牛溝鄉達玉村,那時的野牛溝鄉還叫柯柯里。

20年前,這個離縣城有100多公里的鄉鎮還沒有通路通電,看電視也只能用天線接收,畫面是黑白的。

“我的父親華公加是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當時他到哪裡工作,我們的家就在哪裡。記不清搬了多少次家,但足球始終陪伴著我和弟弟。”仁青加說。

仁青加說,當時父親任教的柯柯里小學共有36名學生,5名教師,在他父親的影響下,足球成了大家最喜歡的娛樂項目。

“當年學校算是鄉里條件最好的地方,我們可以實現風力發電,但為了節省更多電來看一場世界盃,我們平時只能用蠟燭和煤油燈,那是我最初的世界盃記憶。”

華公加算是縣裡最早的一批足球迷。1998年世界盃時,他和其他老師還有兩個兒子一起守在電視機旁,在只能聽見羊叫與犬吠的空曠小鎮上,陶醉在世界盃瘋狂的氛圍中。

“那時風力發電並不能保證場場球賽都能看,90分鐘的電量儲存對我們至關重要,那時我們都會選球星最多的球賽去看。”仁青加說。

在父親影響下,仁青加對足球的愛已到痴迷的境界。2016年,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在家鄉成立了“天境祁連”足球隊,他的朋友田周加才讓是球隊隊長。

32歲的田周加才讓從小在青海海北州門源回族自治縣蘇吉灘鄉扎麻圖村長大,在上初中前,他沒有接觸過足球。

上初中後他到了門源縣浩門鎮,在校園裡,他第一次接觸到足球。

“那時看著大家在踢球,我想踢,但因為沒有基礎也融入不了他們,後來,一位溫州的同學送給我一個利生牌牛皮足球,那是我最心愛的禮物。”田周加才讓說。

踢足球最耗費的是足球鞋。為了能讓一雙鞋堅持的時間長一點,田周加才讓想了一個辦法:在自己的皮鞋底釘上廢棄的輪胎。

“每當天色暗下來,我們在全是石頭的場地上踢球,鞋底的釘子和石頭摩擦撞擊出火花,彷彿一道道神奇的火光。”

球隊的蒙古族隊員布銀達拉也有相似的經歷,經常在沙地中踢球的他兩週就能穿破一雙球鞋。

田周加才讓說:“足球真的給了我信仰與力量,在最艱難的時候,球場上的兄弟們不斷為我打氣。”

上高中時,田周加才讓的父親去世,他因此輟學半年。“傷心的日子裡,我經常一人踢球,足球給了我一種莫名的安全感,讓我不再孤單。”他說。

每個人的青春就是幾屆世界盃而已。對於球隊裡藏族球員昂青東珠來說,足球對他卻有著特殊意義:他是家族裡第一個踢球的人。

18歲的昂青東珠家住祁連縣阿柔鄉青陽溝村,祖祖輩輩都是牧民,如今他在祁連縣城學習汽修。每逢週末,他都會和前輩們踢一場球賽。

世界盃期間,他和隊員們在縣城卓爾山下寬闊的塑膠球場踢球時,他的父母還在海拔3767米的景陽嶺埡口放牧。這個季節,牧民已從冬窩子轉場至水草豐美的夏窩子。

“我是家族裡第一個踢球的人,但這只是開始,我的孩子們以後一定會掌握更好的球技。”昂青東珠說。

時代更迭,牧民孩子們再也不用在煤油燈下觀看世界盃,只有5萬多人的祁連縣城卻有了不同於過去的足球氛圍。很多人將電視擺在街上,夏日縣城裡,操著各地不同方言的人們一起評論球賽,感受足球帶來的美好。

砂石球場成為過去,“天境祁連”足球隊的隊員們每晚會在條件更好的球場上揮汗如雨,卓爾山的星光照亮著他們的足球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