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民國時期的成都街頭


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民國元年,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省會設在成都府。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1日,成都市為四川省會。

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遷往成都,構築城池;但依據現實挖掘的金沙遺址看來,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成都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民國十七年11月7日,南京國民政府裁四川省臨時委員會,置四川省政府委員會,下設民政、財政等4廳,劉文輝為四川省首任省主席。1934年11月,劉湘到南京拜見蔣介石。蔣、劉雙方互相利用,達成合作條件。1934年12月,蔣介石宣佈改組四川省政府,任命劉湘為四川省主席和川康綏靖公署主任。


並授權劉湘撤銷各個軍閥的“防區”,統一指揮川軍,統一四川軍政。撥給劉湘500萬元的“剿赤”經費,批准劉湘發行“四川善後公債”7000萬元。劉湘則同意開放四川門戶,允許中央軍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行營“參謀團”率“別動隊”入川。蔣介石多年的收服四川的夢想得以實現。

1935年,劉湘開始著手統一四川的行政,財政和軍政。為了加快四川的統一步伐,促使地方“中央化”的首要任務就是打破防區,與地方政權脫離關係。劉湘作為主席,帶頭打破防區制,將軍民兩政分開,使軍閥與地方政權脫離關係,從而使軍閥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為川政改革開闢了道路。

雖然其改革有為其軍費和政治服務的目的,但是畢竟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首先,統一幣制。幣制的統一結束了四川歷史上各派軍閥亂開銀行的局面,從而有利於四川日後經濟的發展。省政府成立後,開始對田賦進行改革,規定從1935年3月1日起,田賦改為改為一年一徵,採取一稅制,廢除苛捐雜稅。


民國二十六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紛紛內遷至四川,成都成為中國大後方。如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於1937年遷至成都北較場,一直到國民黨敗退出大大陸前沒再變更校址長達11年,除短訓班外,有10期學員畢業於成都。

又如南京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山東齊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醫學院及畜牧獸醫系於1938年前後分別遷到成都華西壩,華西壩後被稱為大後方之“天堂”,香港大學醫學院也於抗戰時期遷於成都正府街辦學,上海光華大學遷於外西光華村,成為現在西南財經大學的前身。

民國三十三年6月15日起,轟炸日本本土的美國飛機從成都及其附近的新津機場、邛崍機場、彭山機場、廣漢機機場出發,出擊900多架次,為抗日戰爭作出傑出貢獻,在國民政府遷臺前,成都是美國在遠東最大的空軍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