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山望

涂山望

涂山望

塗山,在安徽蚌埠。

最美人間四月天。從合肥到蚌埠,一路滿眼是鮮亮的綠。初春的氣息灌滿車廂。塗山上雜樹生花,木秀繁蔭,車如壘石,遊人如織。午後遊客正在散去,一群群、一簇簇,紅男綠女,與綠樹紅花相互映襯,更添春日風情。

站到塗山觀景臺上,沐浴浩蕩春風,更覺春和景明,春意盎然。衣袂飄飄,有乘風御氣,俯察大地,一覽眾山小的味道。

其實塗山並不高,海拔338米。它聳峙在沿淮平原與淮河之上,如王一般,峻拔清朗,周圍逶迤一二十個山頭,如屏如拱,儼然有嶽的氣度和風采。

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的威勢,與皖南和江淮丘陵地帶的其他山頭明顯不一樣。它多石少土,像海中的島嶼。沒有厚實的土層,植被也不是特別茂盛。處處可見暴露在外的花崗石。巍巍嵯嵯,骨骼稜稜。巨大塊石,連成一體,構成了山的骨架走勢。數億年的風化剝蝕,成就了它們相貌古奇,粗獷豪放。春天蔥茂的秀樹妙木只是外部裝扮,給其增添些許嫵媚婉約而已。塗山地質形成年代遠超平原和河流,由於它,這片土地才能最終淤積形成,河流才會最後在土地上蜿蜒,最後,生命才會滋生繁殖吧。塗山是這片土地真正的骨骼支撐、砥柱與主宰。

環繞著它的沿淮平原,瀰漫著一片春天田野特有的氤氳之氣。那是大片大片麥苗瘋長時的呼吸,是爭相吐出的生命氣息。淮河如水銀瀉地,也如一匹平展的白亮亮的絹綢,從曠野平疇深處蜿蜒西來;誕生了老子和莊子的渦河自北而來。

涂山望

從塗山極目望去,兩股水流波瀾不驚,沒有任何衝撞,在平疇深處合二而一,然後嫋婷走來。沒有長江的雄渾,沒有黃河的狂野,也沒有新安江的嫵媚。更沒有傳說中的、甚至充斥史書典籍中的暴烈囂凌之氣。溫婉、平靜、嫻雅、充滿著女兒氣象。特別安靜,特別順,特別和諧。

自然想起古代詩人對淮河的美詞:淮之水,淮之水。春風吹,春風洗。青於藍,綠染指。魚不來,鷗不起。瀲瀲灩灩無盡頭,只見孤帆不見舟。長淮之水青如苔,行人但覺心眼開。和風麗日之下,令人感慨,淮河是否已跳脫了千年黃河奪淮的痛苦史,再一次翻開了文明的篇章,實現了重輝?

《水經·淮水注》:淮出於荊山之左,當塗之右,奔流二山之間而揚濤北注也。塗山對面是荊山,荊山海拔只有258米,二山相距不及半公里,形同鎖鑰,淮河穿越而過,形成赫赫有名的淮河上三大峽之一——荊山峽。荊山嫻黛。前些年去過荊山,那裡名勝古蹟甚多,有蘇軾稱“天下第七泉”的白乳泉;有望淮樓,樓上對聯有名:“片帆從天外飛來,劈開兩面青山,好趁長風衝巨浪;亂石自雲中錯落,釀得一鷗白乳,合邀明月飲高樓”。荊山有抱玉巖及和氏璧的故事,講述了藺相如完璧歸趙之“璧”的由來。

“玉不自言如桃李,魚目笑之卞和恥”。自古玉石不分,無足鬼多冤於此。荊和這故事給荊山平添了股陰柔幽怨之氣,反襯出塗山的陽剛與雄大。從塗山遙望荊山,直如兄長俯視小弟,或父親慈目子女。據傳說二山原本相連,大禹治水,南下淮泗,經過此地,闢山開道 ,使繞山淮水改從二山之間經過。平疇廣野,二山夾一河,構成一幅充滿和諧之氣而非暴烈霸氣的王者家園。

塗山的王者感覺更多來自於4000年前的大禹。塗山的地望實源於遠古大禹因治水在華族中形成的崇高人望。此地屬古塗山氏國,相傳大禹治水到此,娶塗山氏女女嬌為妻,並生子啟,成就“有夏皇祖”。塗山之巔有禹王廟,初建年份難以考,歷代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尊崇有加,善加修持。山腰有啟母石,相傳為女嬌化作。禹“疏大川”,不以私害公,心無二用,珍惜光陰,常年奔波,淋甚雨,櫛疾風,身體枯槁,手足胼胝,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而不敢入,以至女嬌望夫化石。女嬌作歌“候人兮猗”據說是最早的情歌。塗山腳下有禹會村,治水功成, “禹會諸侯於塗山”,並在此殺防風氏,“立大政”。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多次發掘,禹會村有4000年前的廣場和高臺旗柱坑遺址,很象是聚會祭祀之所。自塗山,中國土地上誕生了王權,它是夏王朝的出發地,也是中華建立統一帝國的初聲。“夏之興,源於塗山”。

禹是中華文化巨流河的重要源頭。大禹成功遏制了大洪水,使得“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 “微禹,吾其魚乎?”連孔子也感嘆“禹,吾無間然矣”。今天,中國從四川到浙江,從河南到山東,幾乎每個有大江大河流經的省都有大禹的傳說和事蹟,並不需要逐一考證。它說明大禹是活在中國人的心裡,各地人民都對他治水功績和奠定華夏基業,心存感恩,所以以附會故事的方式,予以承認和紀念。

一個民族以各種方式祭祀和傳頌自己的英雄,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自己的英雄文化。大禹的英雄氣與王者之氣,早已作為基因貫注於民族血脈,這或許可以解釋自古淮夷出英雄。

這沿淮一帶,大禹遺風代代傳承,構成獨特的英雄氣場。這裡有卞和獻玉求賞識,被刖成無足鬼的悲慼故事,更多的卻是如劉邦 “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邁故事。即使失敗亦英雄,項羽在垓下(蚌埠固鎮縣)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迴盪的也是遠古大禹和女嬌的遺響。

淮水穿過荊山峽,浩浩向蚌埠城方向而去。我們下塗山,過荊塗大橋,奔向淮上三汊河溼地。塗山高而尊,這裡卑而下,應是淮河的一個瀦水灣。黃昏將至,太陽有光無熱,早春的寒氣從每一方水面上升起。三汊河已成功申辦為國家級生態溼地。我們乘船順河汊遊覽,河汊縱橫交錯,成片的蘆葦密如牆堵。開闊處,經過冬天已失去蘆花的葦杆,直立如紅纓槍林,而新生的蘆苗已然拱出。枯死槁黃與新生全綠,完全不搭的兩重境界,在此卻織成了生生死死和諧的新圖景。河汊裡水草橫斜,密密叢生,黃黃綠綠,不知是去年的還是今年新生的,它們不斷地纏住螺旋槳,迫使船工不時停下來清理。

涂山望

成片的蘆葦、三株二株楓揚、柳樹和跡近凋零的野油菜花,三兩隻不知名的鳥,與快墜落的夕陽,構成美妙的圖畫。把手放進水裡,冰冰的,感覺快要摸著淮河的精髓。

淮字,從水,隹聲。隹,緣水而居短尾鳥之總名也。說的就是淮河山青水秀,土地肥美,草木繁盛,能給人以溫暖安全的衛養,宜於繁衍。它剛好與塗山互補。

溼地附近是雙墩遺址——七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雙墩刻符是中國文字的源頭之一,似已沒有爭論。在夜色中,雙墩呈現出巨大的模糊魅影,無聲無息傳達著遠古時代的模糊信息。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入城後燈火華燦,同行人指點著城市,津浦線上的淮河大橋還在用。當年有爭論,反方提出修建鐵路的三大弊端、五大害、九不利之論,今天回憶起來,也還不能簡單視為笑話。老城裡的商鋪、廠房,原來差點拆了,現在正做規劃,說要進行保護並開發成新的文化旅遊景區景點。

城市中心廣場上,團團簇簇的人伴隨著音樂歌聲運動,他們用南腔北調、集體舞蹈,詮釋江淮胸腹。大足以容眾,德足以懷遠。廣場上矗立著五根“華夏柱”,期冀以此志記大禹功勳。想辨別塗山的方向,卻已在斑駁的城市霓虹燈下、成片的高樓大廈中迷失方位。

忽然想到與大禹緊密相關的16個字。王蒙先生曾特別推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是中國文化傳統的要義“心傳”。

這16個字,傳說是帝舜對大禹說的。出自《尚書·大禹謨》。全文如下:“帝日:來,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賢。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不自滿假,惟汝賢。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績,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攝影:萬以學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商務合作:010 - 64098333

涂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